..續本文上一頁。此外,和有情在一起交談、行動,或者獨處,都無妨礙。以上理由出自《瑜伽師地論》。 二、女轉男身非常困難。比如釋迦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經過一個阿僧祇劫勤修,才脫離女身。 一般人會覺得難以理解,爲什麼經過一個阿僧祇劫勤修才脫離女身?女轉男身有這麼難嗎?原因是在做女人時,認識不到女身的過患,不知道自身上很多習氣是不好的,應當糾正。由于不能自覺,不能發願改正,反而一生耽溺在做女人的習氣中,不能自拔,因此女人習氣越串習越深重,轉世就以習氣力還做女人。 宋朝有個叫李伯時的畫家,擅長畫馬,他的意地中,念念都是想馬。圓通秀禅師告誡他:“你念念想馬,以後會墮在馬腹中做馬的。”這話告訴我們,心就是畫家,身體是由心畫出來的。一個人心裏念念串習女人的狀態,就是念念在心裏描摹女相,相隨心變,女相越積越重,來世就以業力又投女身;而且以等流力,仍然習慣于一套女人的心態、行爲。如此輾轉,習氣根深,多劫也難脫女身。 法藏菩薩觀見這一苦相,深深憐憫世間女衆的困難,因此立下大願,以自己成佛的力量加持世間女子,讓她們都能在一期報盡之後,轉女成男,心識勇猛、智慧廣博、無所畏懼、行動自在,速得成就。 因此,女衆要深體佛的悲心,感戴佛的恩德。應當對佛名號歡喜、信樂,執持在心,又要發菩提心並厭惡女身,這樣就能得佛力加持,使多劫難轉的女身,一生即轉爲大丈夫身。 “發菩提心”,就是發起爲救度盡虛空界的衆生而誓願成佛的決心。爲求速疾成佛,因此就希求具足丈夫性,成爲殊勝功德之器、事業之器、抉擇所知之器,能修行廣大自利利他的功德。 “厭惡女身”,就是了知女身的過患,發願舍棄女身。女衆應當切實地反省自身。比如,女身的煩惱多,嫉妒心強,欲念重,喜歡打扮自己的身體;坐在一起,談論“張家長、李家短”,是是非非一大堆;喜歡積蓄,貪求無厭;膽小,魄力不夠,器量狹小。按照《大愛道比丘尼經》所講的女人八十四態作觀察,就知道自己這個女身可厭、可慮。所謂“可慮”,是指有憂患之心,想到:一再這樣串習,怎麼得了!來世還會出現這樣的障難,使自己長時不能得道。由此就發起猛利厭離,誓求脫離女身。 紫柏老人說:“女人之苦,較乎男子苦更重。若要次第剖析其苦,雖以大地爲舌、虛空爲口,亦不能盡。是以女人而不先知苦,痛拔苦根,則枝枝葉葉長到何時而枯?” 總之,願文中說的兩個條件非常關鍵:一、發菩提心;二、厭惡女身。具足這兩個條件,又對阿彌陀佛的名號和願力具有信心,轉女成男就不困難了。 例證: 隋朝獨孤氏,是隋文帝的皇後。她身處皇宮,尊榮富貴,卻深厭女身,常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每當她念佛時,總是先換上潔淨衣服,嚼沈水香漱口。在她去世的這一天,屋內充滿異香,一切音樂自然響起。隋文帝問阇提斯那:“這是什麼祥瑞?”阇提斯那答:“皇後專修淨業,往生極樂,故有此瑞。” 所以,女衆仗佛願力,至心稱名,命終便轉女成男,坐寶蓮花,隨佛往生。 第叁十六 勤修必成佛道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中,諸菩薩衆聞我名字,來世則恒常修習梵行,直至成佛,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梵行”有兩種解釋。狹義解釋,梵指清淨,梵行指離欲之行,包括斷淫與持戒。淫欲障礙往生梵天,如同梵天般的斷淫之行,稱爲梵行。廣義解釋,梵是涅槃,梵行即能證涅槃之行,歸攝即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叁者,特別按淨土法門解釋,“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即是直趣大涅槃的梵行。 問:法藏大士爲何設立此願? 答:十方世界很多菩薩在修持梵行的過程中,經過投胎轉世,就忘失宿命,不能接續前世的修行,由此長期沈溺輪回,難成佛道。法藏大士見到這種情形,憐憫忘失梵行的菩薩,而設立此願。 “轉世忘失梵行”的事例: 蘇州有個吳引之,是前清的探花 ,學問、道德、相貌均好。民國十年朝普陀山,與印光大師見面,說自己前世是雲南和尚。 民國十九年,印祖在蘇州報國寺閉關。十一月份,他和李印泉、李協和來見面。 印祖問他:“你怎麼知道自己前生是雲南和尚?” 他說:“我二十六歲時做了一個夢,到一個廟裏,當時自己知道這是雲南某縣的某個廟。所見的殿堂、房屋、樹木的形狀,都很熟悉,也自認爲是和尚。醒來之後記得很清楚,就全部記錄下來。後來有朋友去那裏做官,拿著記錄去對照,結果一點不錯。” 印祖說:“先生已經八十歲了,來日不多,要恢複前生和尚的事業,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負前生修持的苦功。” 他說:“念佛有什麼稀奇?” 印祖答:“念佛雖不稀奇,世間沒有多少人念。頂不稀奇的事,就是吃飯,全世界沒有一人不吃飯,這種最不稀奇的事,你爲什麼還要做呢?” 他答不出,但還是不肯念。他問兩個李先生:“你們念嗎?”都說:“念。”他還是不表態。 到這一年十二月叁十日晚,快點燈時,他就去世了。 吳先生多福多壽,學問、道德、相貌都好,可見前生有修持。但他一經投胎就迷失殆盡,盡管自知前世爲僧,也發不起修梵行的心。印祖提醒他恢複前世和尚的事業,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他也不肯聽從。不到兩個月,就一命嗚呼,來世不知道又轉到哪裏去了。 我們有幸了知阿彌陀佛發了此願,就應當及早地爲來世做准備,一方面至心持念彌陀名號,求佛力加持;另一方面隨《普賢行願品》發願:“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等。兩方面結合,才能保證來世常修梵行。 第叁十七 歸依感動天人願 皈依彌陀是因,感動人天爲果。佛的願力是使一切誠心皈依、依教奉行的人,都得到人天禮敬。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中,諸天、人類聞我名字,五體 投地,稽首頂禮,內心歡喜、具足信心,並修持菩薩的六度萬行,諸天、人類無不向他致敬,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觀見十方國土中有很多行者在皈依佛、修菩薩行時,受到世人輕蔑,因此,爲了使皈依者都得到人天禮敬,而立下此願。 此處要把握“皈依”二字。皈依境,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皈依之因,是深信佛有大願力,能于生死苦海拔濟衆生,因此一心歸命佛,求佛救度。 問:爲什麼說“聞我名字”?答:衆生心不清淨,見不到佛的真身,因此佛就顯現爲名號來度衆生,所以名號就是佛,名號入于耳根,內心信受,就和佛心接通。接通之後的表現是觸動善根,情不自禁地五體投地,以尊貴的頭部頂禮佛的雙足,表示永遠皈依佛的決心;然後“歡喜信樂”,就像溺海的人抓到了救生船一樣,備感慶幸:“這次總算能從輪回中解脫了。”然後,行爲上隨分隨力修菩薩行,盡量利益他人,就是人中殊勝之人,必定得人天禮敬。善導大師說:“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 念佛人禮拜皈依阿彌陀佛,佛不可能不作加持。佛有天眼通,見到他五體投地,稽首頂禮;有天耳通,聽到他口念名號祈禱;有他心通,了知他心中歡喜信樂,修菩薩行,所以決定降下加持,使世間人天普生恭敬。 事例證明: 元朝某年,浙江西部連年出現饑荒。杭州城裏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到處可以看到屍體。官府下令把屍體丟到六和塔後山的大坑中。 在丟棄的屍體裏,有一具老婆婆的屍體,過了數十天都不腐爛,更稀奇的是這具屍體每天都處在衆多屍體的上面。大家見此情形,感到奇怪,就搜查這具身體,發現她懷中有一小囊,內有叁幅“念阿彌陀佛圖”(念佛記數的圖表),原來是個念佛的婆婆。 官府得知此事後,特別給她買了棺材,收斂遺體。在焚“念佛圖”時,煙火中出現了佛菩薩像,光明烨烨。因爲這件事,很多人開始發心念佛。 同是餓死的人,其它屍體都已腐爛,念佛婆婆的遺體卻不腐壞,每天還自動出現在一切屍體上,這實際顯示了她是非凡的尊貴身。 這事看來奇特,實則在必然中。老婆婆已經往生,她自己事先沒有作任何安排,但阿彌陀佛的願力和她皈依佛、稱念佛名的功德力不會虛棄,就是這些力量使她遺體不壞,並自動位于其它屍體上面。如果這樣一個虔誠皈依、一生勤修的念佛人,最後遺體被壓在腐爛罪業屍體的下面,那就是尊卑顛倒,極不合理了。 當這樣的尊貴相出現之後,官府也不敢怠慢。按照世俗規律,有大道德、大功勳的人,死後就應當厚葬,所以官府要買棺木特別安葬她。 那叁張念佛圖是她生平功課的記錄,寫滿了她虔誠皈依佛、念佛的心。當被焚燒時,火光中現出光明燦爛的佛菩薩像。這一切都使見聞者油然生敬,發心念佛。這是“皈依感動人天”的明證。 釋迦佛在《無量壽經》中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了解這一事實後,大家應當以至誠的心皈投阿彌陀佛,持念佛號,發願早日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第叁十八 妙服自然在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的天人想得衣服時,隨著他一起念,如佛贊歎的應法妙服就自然披于身上,如果需要裁縫、搗衣、染色、洗衣等,我就不取正覺。 “自然”,即不須造作。爲求衣服,裁剪、縫製、洗滌、染色等,都是造作。不必這些造…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