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妙的表现。 《无量寿经》当中讲,西方净土的天人闻到妙香,尘劳垢习自然不起(烦恼习气不起)。实际上,西方净土的妙香具有无量功德,能普熏十方世界,使闻香者都修佛道。比如,此方行人在念佛清净时,鼻根能闻到妙香,引发道心,就是和佛这一愿相应的结果。 第三十三 蒙光触身获益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中,所有众生之类,蒙我光明照触,即身心柔软超逾天人,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问:为什么立下“光明遍照十方愿”后,又发起此“蒙光触身获益愿”? 答:法藏大士为了普度众生成佛,需要把愿力的加持送到十方每一处众生的心中,而以“光明遍照”就能实现这一愿望,换句话说,加持摄在周遍的光明中,随着光明遍照就能入到十方世界中。其次,从所化的角度观察,五浊恶世的众生,身心刚强难化,只有让他的身心柔软,才能对佛生信,一心归投,随顺佛道,所以发愿把功德摄在佛光中,让众生在受佛光照触时,身心顿时柔软超逾天人。 此愿成就的证明: 《无量寿经》中说,如果众生得遇阿弥陀佛的光明,就能息灭内心的贪嗔痴,身心柔软,欢喜踊跃,生起善心;如果在三恶趣极苦之处,遇见佛光,都能止息一切苦恼,寿终之后,获得解脱。所以,此愿成就的利益:能使得佛光照触的众生,垢灭善生,身心柔软,解脱恶趣。 事证: 一:在释迦佛宣说《无量寿经》的法会上,有无数众生得阿弥陀佛光明触身,获极大利益。 当时,佛告阿难:“你欲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住国土,应当面西站立,向日落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说:“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 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现身,容颜广大,色相端严,如黄金山,高出一切世界之上。 阿难向佛禀白说:“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极为稀有,昔未曾见,我渴望往生极乐世界。” 佛告阿难:“你欲往生极乐净土,应一心皈依、瞻仰阿弥陀佛。” 世尊正说时,阿弥陀佛从掌中放出无量光明,普照十方诸佛世界。此时,一切佛刹悉皆明现,如在眼前。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的缘故。 当时,娑婆世界所有的黑山、雪山、金刚山、铁围山等大小山峰,一切江河、森林、天人宫殿,无不照见,如同日出,明照世间,乃至地狱、山谷所有幽暗之处,全部照亮,呈现同样的金色。如同坏劫时,大水弥漫世界,世界中的万物都沉没水中,唯见浩渺无际的大水,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如此,声闻、菩萨一切光明都映蔽不现,唯见佛光,光明显赫。 此时,法会中的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亲见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 阿弥陀佛安住高座之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恭敬围绕,如同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极乐国土,光明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及不同身形的众生,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阿难和一切菩萨大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诸天人民,乃至蜎飞蠕动,凡是见到阿弥陀佛光明的人,身心疾苦都顿时止息,一切忧恼无不解脱,全部生起慈心、行持善业,欢喜快乐。盲人都能视物,失聪的人都能听声音,喑哑者都能说话,驼背者都挺起身来,腿有残疾者都自在地行走,病人都获得痊愈,羸弱者都变得强健,愚痴者都变得有智慧,淫欲重者都修习梵行,嗔怒重者都慈心行善,中毒者都不再受毒侵害。 二:晋高僧竺僧显,一次出游江南时,染上疾病。后来病情日益严重,他就开始缘想极乐世界,用心极为虔诚,不论身心有多苦,都不动摇。 这一天,他见佛光照触在自己身上,身心苦厄顿时消失。夜晚,他起身沐浴,将所见告诉旁边的人,并恳切教诫因果道理。翌晨,坐化往生,屋内有特殊的香味,十余天都不消失。(《净土圣贤录》) 由以上事例可知,阿弥陀佛的光明确实在普照着无数的世界,一定也普照在此方。我们只要能与佛心相通,就会得佛光照触;而得到佛光的照触,就必定身心柔软、垢灭善生。那么,怎样与佛心相通呢?方法是:至诚地以身体顶礼阿弥陀佛,以口称念阿弥陀佛,以心缘念阿弥陀佛。这样至心念佛,就必定得到佛光摄受、加持,解脱苦厄。 第三十四 皆得法忍总持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中,一切种类的众生,只要闻信我名,便能获得菩萨无生法忍及种种甚深陀罗尼,若不能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大士观见十方世界中种种众生单凭自力难以证得无生法忍和甚深陀罗尼,由此障碍成办广大的自他二利,因此生起大悲心,立誓把无量功德都摄集在名号中,让众生听闻信受后,就能获得无生法忍和甚深陀罗尼。 此处“闻”字有“信受”之义,不只是历于耳根。比如《涅槃疏》上说,所谓闻“常住”二字便能世世不堕,是说“闻”有多种,若能深入思维,如说而行,则世世不堕。又如《普贤行愿品》说:“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在“一经于耳”后,有“能生信解”、“内心渴仰”、“希求菩提”等条件,具足才获得极深功德。 无生法忍的涵义及种类: “忍”:印可决定,或安住不动;“无生, ”,即空性。智慧于无生义印可决定,或在无生无灭的实相中安住不动,称为“无生法忍”。 《大智度论》中说:“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意即微细的刹那、微尘尚不可得,何况粗分的色心二法,从色法乃至一切种智之间,都是无生空性。 比如现在讲法的声音在清楚地显现,这是什么体性?如果是实有的法,应能得到,但在屋子的上、下、左、右任何处寻找,都得不到尘许实体。所以,声音是空性的,现而无实有。 又如,电影银幕上出现清晰的影像,这是什么体性?如果有实体,应当在银幕的上面或外面得到,实际上了不可得。所以,电影以空为性,现而无实有。 依此类推,一切诸法无不是空性。既是空性,就没有任何实有的法生起,称为“无生”。 无生忍有种种深浅不一的种类。比如,可分为三品:凡夫胜解行地,于无生义总相获得法忍,为下品;初地现量证悟远离能、所二取的真如,于无生义生起真实法忍,为中品;八地获得无分别任运,为上品。不断细分下去,有无量品类。因此,无生忍判属何位,应根据当时的境界而定。 “诸深总持”的涵义: “总持”,梵语为“陀罗尼”,意即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诸”,即种种,大致有法、义、咒、忍四类,广说无量。(一)法陀罗尼:于佛教法听闻之后,受持不忘;(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义理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于密咒总持不忘;(四)忍陀罗尼:安住在诸法实相中,为忍;忍于法性而不失,为忍陀罗尼。 前二种闻持法义的陀罗尼,又有报得、习得、修得三种。“报得”:由前世修集能成就陀罗尼的善根力(此如对正法供养、受持、读诵),今生无论听什么法,只听一遍就记住其中的文句、义理,丝毫不忘;“习得”:今生在诸位善知识前对圣法串习多闻,由此对所闻教法的文句和义理总持不忘;“修得”:由修习空、无相、无愿等三摩地,只听一遍,就能记持不忘。 “诸深总持”,指种种深妙的陀罗尼。比如,报得、习得、修得三者中,以修得为深。修得中,按地道分为三类,登地之前,凡夫修习三摩地所生的陀罗尼,是下品;登地之后,一至七地所得的陀罗尼,是中品;八、九、十地所得陀的罗尼,是上品。 得无生忍及陀罗尼的利益: 一、以无生忍力能于恶世救苦众生。 五浊恶世中,染缘炽盛,如果没有得到无生忍力,触境遇缘都生起实有执著,引发贪嗔,这样自救不了,如何救众生?而获得无生忍力之后,现见诸法如梦如幻,了无实质,自然远离贪、惧二边,如同莲花处淤泥而不染,能在世间无著无碍地救度众生。 有实执的人生活在世间,接触到乐事就生贪心,接触到苦事又生恐惧。如果现见世间如幻化般虚妄不实,就远离贪、惧二边。就像梦中了知只是虚幻的梦相,对于无实的梦境,就不再起贪心和恐惧心了。 二、得陀罗尼能不忘失无量佛法,于大众中无所畏惧,恒时自在说法。 获得陀罗尼之后,能把无量佛法的句义受持在心,无少忘失,能在大众中无所畏惧,恒时自由自在地为众生演说佛法。(以上仅讲述了“闻持句义陀罗尼”的作用,其它甚深陀罗尼,还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力用,此处不一一解释。) 第三十五 信乐永离女身愿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中,任何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便能转女成男,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此愿应当思维两方面: 一、有情修行佛道的所依就是他的身。因此,希求速疾成就佛果,就需要以圆具功德的身作为所依,身的条件圆满,修道的速度就快。这其中的一项条件,就是具足丈夫性,即得到男身。 为什么要具足丈夫性?因为在修行大乘佛道,成办广大的自他二利时,需要有广大的智慧和心力,这时具足男身就显得非常重要。得男身能成为一切殊胜功德之器、一切事业之器、思择所知之器;处在大众中,心无畏惧,行动无障难,不遭讥嫌。 缘起的规律是,一旦由业力形成了某种根身,就自然受此根身的影响。男身的一个功德是欲乐勤勇(意乐勇悍,有进取的力量),由此能成办一切事业;另一个功德是智慧广博,有能力思维、抉择一切所知…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谈闻思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