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妙的表現。 《無量壽經》當中講,西方淨土的天人聞到妙香,塵勞垢習自然不起(煩惱習氣不起)。實際上,西方淨土的妙香具有無量功德,能普熏十方世界,使聞香者都修佛道。比如,此方行人在念佛清淨時,鼻根能聞到妙香,引發道心,就是和佛這一願相應的結果。 第叁十叁 蒙光觸身獲益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十方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中,所有衆生之類,蒙我光明照觸,即身心柔軟超逾天人,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問:爲什麼立下“光明遍照十方願”後,又發起此“蒙光觸身獲益願”? 答:法藏大士爲了普度衆生成佛,需要把願力的加持送到十方每一處衆生的心中,而以“光明遍照”就能實現這一願望,換句話說,加持攝在周遍的光明中,隨著光明遍照就能入到十方世界中。其次,從所化的角度觀察,五濁惡世的衆生,身心剛強難化,只有讓他的身心柔軟,才能對佛生信,一心歸投,隨順佛道,所以發願把功德攝在佛光中,讓衆生在受佛光照觸時,身心頓時柔軟超逾天人。 此願成就的證明: 《無量壽經》中說,如果衆生得遇阿彌陀佛的光明,就能息滅內心的貪嗔癡,身心柔軟,歡喜踴躍,生起善心;如果在叁惡趣極苦之處,遇見佛光,都能止息一切苦惱,壽終之後,獲得解脫。所以,此願成就的利益:能使得佛光照觸的衆生,垢滅善生,身心柔軟,解脫惡趣。 事證: 一:在釋迦佛宣說《無量壽經》的法會上,有無數衆生得阿彌陀佛光明觸身,獲極大利益。 當時,佛告阿難:“你欲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住國土,應當面西站立,向日落處,恭敬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阿難即從座起,面西合掌,頂禮說:“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奉事,種諸善根。” 頂禮之間,忽見阿彌陀佛現身,容顔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高出一切世界之上。 阿難向佛禀白說:“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極爲稀有,昔未曾見,我渴望往生極樂世界。” 佛告阿難:“你欲往生極樂淨土,應一心皈依、瞻仰阿彌陀佛。” 世尊正說時,阿彌陀佛從掌中放出無量光明,普照十方諸佛世界。此時,一切佛刹悉皆明現,如在眼前。這是因爲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的緣故。 當時,娑婆世界所有的黑山、雪山、金剛山、鐵圍山等大小山峰,一切江河、森林、天人宮殿,無不照見,如同日出,明照世間,乃至地獄、山谷所有幽暗之處,全部照亮,呈現同樣的金色。如同壞劫時,大水彌漫世界,世界中的萬物都沈沒水中,唯見浩渺無際的大水,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如此,聲聞、菩薩一切光明都映蔽不現,唯見佛光,光明顯赫。 此時,法會中的四衆弟子、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親見極樂世界種種功德莊嚴。 阿彌陀佛安住高座之上,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恭敬圍繞,如同須彌山王,出于海面。極樂國土,光明照耀、清淨平正,無有雜穢及不同身形的衆生,唯是衆寶莊嚴,聖賢共住。 阿難和一切菩薩大衆等,皆大歡喜,踴躍作禮,以頭著地,稱念“南無阿彌陀叁藐叁佛陀”。諸天人民,乃至蜎飛蠕動,凡是見到阿彌陀佛光明的人,身心疾苦都頓時止息,一切憂惱無不解脫,全部生起慈心、行持善業,歡喜快樂。盲人都能視物,失聰的人都能聽聲音,喑啞者都能說話,駝背者都挺起身來,腿有殘疾者都自在地行走,病人都獲得痊愈,羸弱者都變得強健,愚癡者都變得有智慧,淫欲重者都修習梵行,嗔怒重者都慈心行善,中毒者都不再受毒侵害。 二:晉高僧竺僧顯,一次出遊江南時,染上疾病。後來病情日益嚴重,他就開始緣想極樂世界,用心極爲虔誠,不論身心有多苦,都不動搖。 這一天,他見佛光照觸在自己身上,身心苦厄頓時消失。夜晚,他起身沐浴,將所見告訴旁邊的人,並懇切教誡因果道理。翌晨,坐化往生,屋內有特殊的香味,十余天都不消失。(《淨土聖賢錄》) 由以上事例可知,阿彌陀佛的光明確實在普照著無數的世界,一定也普照在此方。我們只要能與佛心相通,就會得佛光照觸;而得到佛光的照觸,就必定身心柔軟、垢滅善生。那麼,怎樣與佛心相通呢?方法是:至誠地以身體頂禮阿彌陀佛,以口稱念阿彌陀佛,以心緣念阿彌陀佛。這樣至心念佛,就必定得到佛光攝受、加持,解脫苦厄。 第叁十四 皆得法忍總持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中,一切種類的衆生,只要聞信我名,便能獲得菩薩無生法忍及種種甚深陀羅尼,若不能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法藏大士觀見十方世界中種種衆生單憑自力難以證得無生法忍和甚深陀羅尼,由此障礙成辦廣大的自他二利,因此生起大悲心,立誓把無量功德都攝集在名號中,讓衆生聽聞信受後,就能獲得無生法忍和甚深陀羅尼。 此處“聞”字有“信受”之義,不只是曆于耳根。比如《涅槃疏》上說,所謂聞“常住”二字便能世世不墮,是說“聞”有多種,若能深入思維,如說而行,則世世不墮。又如《普賢行願品》說:“若人于此勝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于彼。”在“一經于耳”後,有“能生信解”、“內心渴仰”、“希求菩提”等條件,具足才獲得極深功德。 無生法忍的涵義及種類: “忍”:印可決定,或安住不動;“無生, ”,即空性。智慧于無生義印可決定,或在無生無滅的實相中安住不動,稱爲“無生法忍”。 《大智度論》中說:“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意即微細的刹那、微塵尚不可得,何況粗分的色心二法,從色法乃至一切種智之間,都是無生空性。 比如現在講法的聲音在清楚地顯現,這是什麼體性?如果是實有的法,應能得到,但在屋子的上、下、左、右任何處尋找,都得不到塵許實體。所以,聲音是空性的,現而無實有。 又如,電影銀幕上出現清晰的影像,這是什麼體性?如果有實體,應當在銀幕的上面或外面得到,實際上了不可得。所以,電影以空爲性,現而無實有。 依此類推,一切諸法無不是空性。既是空性,就沒有任何實有的法生起,稱爲“無生”。 無生忍有種種深淺不一的種類。比如,可分爲叁品:凡夫勝解行地,于無生義總相獲得法忍,爲下品;初地現量證悟遠離能、所二取的真如,于無生義生起真實法忍,爲中品;八地獲得無分別任運,爲上品。不斷細分下去,有無量品類。因此,無生忍判屬何位,應根據當時的境界而定。 “諸深總持”的涵義: “總持”,梵語爲“陀羅尼”,意即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諸”,即種種,大致有法、義、咒、忍四類,廣說無量。(一)法陀羅尼:于佛教法聽聞之後,受持不忘;(二)義陀羅尼:于諸法義理總持不忘;(叁)咒陀羅尼:于密咒總持不忘;(四)忍陀羅尼:安住在諸法實相中,爲忍;忍于法性而不失,爲忍陀羅尼。 前二種聞持法義的陀羅尼,又有報得、習得、修得叁種。“報得”:由前世修集能成就陀羅尼的善根力(此如對正法供養、受持、讀誦),今生無論聽什麼法,只聽一遍就記住其中的文句、義理,絲毫不忘;“習得”:今生在諸位善知識前對聖法串習多聞,由此對所聞教法的文句和義理總持不忘;“修得”:由修習空、無相、無願等叁摩地,只聽一遍,就能記持不忘。 “諸深總持”,指種種深妙的陀羅尼。比如,報得、習得、修得叁者中,以修得爲深。修得中,按地道分爲叁類,登地之前,凡夫修習叁摩地所生的陀羅尼,是下品;登地之後,一至七地所得的陀羅尼,是中品;八、九、十地所得陀的羅尼,是上品。 得無生忍及陀羅尼的利益: 一、以無生忍力能于惡世救苦衆生。 五濁惡世中,染緣熾盛,如果沒有得到無生忍力,觸境遇緣都生起實有執著,引發貪嗔,這樣自救不了,如何救衆生?而獲得無生忍力之後,現見諸法如夢如幻,了無實質,自然遠離貪、懼二邊,如同蓮花處淤泥而不染,能在世間無著無礙地救度衆生。 有實執的人生活在世間,接觸到樂事就生貪心,接觸到苦事又生恐懼。如果現見世間如幻化般虛妄不實,就遠離貪、懼二邊。就像夢中了知只是虛幻的夢相,對于無實的夢境,就不再起貪心和恐懼心了。 二、得陀羅尼能不忘失無量佛法,于大衆中無所畏懼,恒時自在說法。 獲得陀羅尼之後,能把無量佛法的句義受持在心,無少忘失,能在大衆中無所畏懼,恒時自由自在地爲衆生演說佛法。(以上僅講述了“聞持句義陀羅尼”的作用,其它甚深陀羅尼,還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力用,此處不一一解釋。) 第叁十五 信樂永離女身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複爲女像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中,任何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便能轉女成男,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此願應當思維兩方面: 一、有情修行佛道的所依就是他的身。因此,希求速疾成就佛果,就需要以圓具功德的身作爲所依,身的條件圓滿,修道的速度就快。這其中的一項條件,就是具足丈夫性,即得到男身。 爲什麼要具足丈夫性?因爲在修行大乘佛道,成辦廣大的自他二利時,需要有廣大的智慧和心力,這時具足男身就顯得非常重要。得男身能成爲一切殊勝功德之器、一切事業之器、思擇所知之器;處在大衆中,心無畏懼,行動無障難,不遭譏嫌。 緣起的規律是,一旦由業力形成了某種根身,就自然受此根身的影響。男身的一個功德是欲樂勤勇(意樂勇悍,有進取的力量),由此能成辦一切事業;另一個功德是智慧廣博,有能力思維、抉擇一切所知…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