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P15

  ..續本文上一頁作,隨心所欲而化現,即是“自然”。 此願是以衣服爲代表,實際是發願淨土中的任何受用,都不須造作,自然成就。《無量壽經》中說,極樂人民的宮殿、衣服、飲食,衆多花、香、莊嚴之具,如同他化天自然化現的物品。心裏想吃東西時,七寶合成的缽器自然現前,百味飲食自然充滿缽中。雖有此等飲食,實際並沒有吃飯的人。只要看看食物的顔色,聞聞食物的香味,意念上領略了,就自然得到飽足,而且身心柔軟,對味塵不起任何貪著。吃完之後,不用人收拾,缽和飲食自然化去。到吃飯時,又自然現前。 極樂天人居住的七寶舍宅(房舍與宅院),也是想讓它高,就高;想讓它大,就大;想讓它住于虛空,就住于虛空。一一自然隨意,隨心念一起,就自然化現。 有人想:有什麼必要設立此願呢?要知道,阿彌陀佛悲願的一個重點,就是使任何凡夫往生後都頓超苦海。如果純粹是聖者往生,當然不必設立此願,但要使凡夫往生頓超苦海,就必須設立“受用自然”之願。不然,要靠造作來獲得受用,就有勞作之苦,就有追求的煩惱和罪業。 比如,在七寶池中沐浴時,溫度要適合自心。不然,要50度,卻不隨願顯現80度,苦一下子就出現了。或者,要自己動手去調溫,也需費力,而費力就有勞作之苦。或者,不想聽水中的聲音,聲音卻不消失,也有苦受。總之,不順心意,苦就出現。 又比如,十方世界欲見即見,也是自然之樂。此方爲了見某親友,需要跋山涉水、舟車勞頓,耗時費力,才能見到。如果見不到,就成天思念,非常憂苦。所以不設立“自然現見”這一條,也有生苦的可能性。 總之,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要把所有生苦的外緣一並遮除。天人心中欲求什麼,就自然現什麼,由此就不會爲此生苦,爲此造罪。 在不能自然隨願的娑婆世界,衣食受用等都成爲苦的來源。尋求受用,沒得到時,有渴望;成辦時,有勞作;得到時,有貪著;見別人得到,自己得不到時,內心生憂苦;自己得到了,別人沒得到時,又生驕慢。總之,緣于追求受用,生起種種貪、嗔、癡、嫉妒、競爭、勞作,無不是苦和苦因。如果這一切自然隨願,就不會在上面計較、執著,身心苦惱。 這樣從正反方面對照思維,才明白此願有極深的用意。從這裏深入去思維,就能體會到阿彌陀佛悲心、願力的廣大,從而對佛生起信心。佛的悲願是攝受一切凡夫,不修而達到無苦之境,因此方方面面要考慮極爲周到。凡夫帶業往生後,還有習氣存在,還會冒出想吃飯、想穿衣、想住房子等的念頭。這時該如何處理呢?要使其受用自然,免去勞苦和造罪,也就是,在這些念頭剛出現時,就有佛力加持,使他受用自然,不生苦、不起煩惱,這才能超出叁苦,不然就實現不了凡夫往生就頓超苦海的願望。 所以,這些願不是多余、不重要、不必要。相反,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我們只有站在阿彌陀佛普度衆生的悲願上看,才能深深體會佛的慈悲。爲了使一切帶業衆生都永離苦惱,方方面面的因緣上需要作周密的觀察和設立。 一般人的觀念認爲,由勞作得到果實才是正常的,他想不到還有受用自然的境界。他不懂得“勞作得受用”只是一種業力現象,凡夫受惑業驅使,不得不辛苦勞作,才略得一點受用,這實際是不自在的苦相,本不該如此。一旦業清淨了,就不需要任何造作,能任運地享有一切。比如成佛之後,清淨了業和煩惱,一切都任運無爲,遠離造作。 總之,阿彌陀佛有不可思議的自然之德,極樂人民不須造作、受用隨意,正是依靠佛的大悲願力、大福德力而實現的。 世間人都有美好的願望,希望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無災無病,長生不死。但這是在娑婆世界不可能實現的願望。因爲這是有漏業力造成的世界,超不出苦輪。那麼,要到哪裏去實現安樂的夢想呢?要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裏去實現,因爲這是遠離一切障礙、顯發一切功德的阿彌陀佛以願力成就的清淨世界,能夠滿足衆生一切安樂的所願。 第叁十九 受樂同于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的天人所受快樂,不與斷盡煩惱的比丘相同,我就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觀見無量無邊的衆生都恒時沈溺在叁苦中,得不到刹那真實的安樂,雖然有少許樂受,也都成爲苦因。因此憐憫絲毫得不到安樂的衆生,發大願讓一切往生者都不修而得到無漏之樂。 《無量壽經》中講述了此願成就的情形: 極樂世界,具足功德的自然妙風,緩緩生起,微微吹動。這種風調和適中,不寒不熱,溫涼柔軟,不弱不強,吹動著國土中的各種羅網和衆多寶樹,發出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凡是聽到法音的人,煩惱習氣自然不起。風觸到身體,當即得到如比丘入滅盡定 的快樂。 這裏也有甚深之義。阿彌陀佛要加持衆生得到哪種樂呢?如果得到有漏樂,實際是苦,並非真樂。因爲:有漏樂生起時,內在有貪著等的煩惱活動,這就注定在此樂壞滅時,心中會生起憂苦。所以,要在天人感受樂時,遮止一切貪著等煩惱生起。出于這種甚深的觀察,阿彌陀佛顯現淨土時,不論光明照身、德風觸體或者受用飲食,在最初受用時,就自然加持他身心柔軟,無有煩惱擾動,而領受寂靜之樂。其實,食物、德風、光明都是佛智慧顯現的,觸食、觸風、觸光,就是心觸佛的加持。佛的加持融入自心,就得到無漏之樂。 總之,阿彌陀佛建立的淨土是極樂界,是無爲國,是涅槃界,連針紮那樣小的苦都沒有,受用的純粹是無漏之樂。《稱贊淨土經》中說:“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第四十 隨意見諸佛國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于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我國中的菩薩欲見十方無量莊嚴清淨的佛土,當時就能如願在寶樹中普見,如對鏡照臉般清楚,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法藏大士憐憫欲見十方佛國、不能如願的菩薩,故設立此願。 上面“淨國照見十方願”是總說,包括照見十方一切淨穢國土。這一願是別說,即隨意照見十方清淨佛國願。極樂淨土的菩薩欲見十方嚴淨佛國,增益自己的修行,或成就自身淨土,這時不離本國,而能在寶樹中明見。這是此願的內涵。 第四十一 聞名諸根具足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的菩薩衆聞我名號,便能在成佛之間,諸根具足,若諸根缺陋不具足,我即不取正覺。 法藏大士觀見十方國土中有很多菩薩在修行佛道時,以惡業力,感得諸根缺陋。因此悲愍根缺的菩薩,而發此願。 事例: 民國範古農居士的朋友戴君,畢業于上海南洋中學。有一年,他忽然雙目失明,從此心情憂郁不樂。範居士勸他念阿彌陀佛,並介紹他住在平湖報本寺。他日夜一心專念,念了將近一年多,雙目便重見光明。 這就證明彌陀名號有使諸根恢複健全的功能。菩薩能夠信受、執持彌陀名號,就能以佛願力及緣起力,在成佛之間,六根具足、無有缺陋。 第四十二 悉得清淨解脫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住是叁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的菩薩衆聞我名字,隨著便證得清淨解脫叁昧,住此叁昧中,一發意間,能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心。若不能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清淨”,即無有染著。“解脫”,即遠離系縛。住于清淨解脫叁昧中,一發意間,能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並在廣興供養時,不失定心(做身口意供養時,常在定中,毫無移動),這是登地菩薩以上的境界。一般而言,從初地開始具有“住定供佛”的功德,但不離功用;直到八地,才是無功用道。《往生論注》中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叁昧。以叁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衆生。” 第四十叁 聞名生處尊貴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若我成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在此生壽量窮盡之後,便能受生尊貴之家,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覺。 生尊貴家的作用:能爲大衆尊敬、供養、稱贊,以大衆尊敬、供養、稱贊故,菩薩以善法勸導衆生勤修,衆生都恭敬采納。因此,爲廣大教化衆生,菩薩需受生尊貴之家。法藏大士憐憫菩薩出身卑賤,妨礙教化大衆,故立下此願。 他方國土的菩薩,即生未能了生脫死,又未能往生淨土,則壽終之後必然轉生。如果他聞到阿彌陀佛名號,則能仗萬德洪名之力,受生在尊貴之家。所以,不論今生往生與否,聞信佛名都具有大利益。 《涅槃經》中說:如果打開大庫藏,在一月間布施一切衆生,所得功德不如稱念一聲佛名,後者超勝前者不可計量。 《增一阿含經》中,佛問阿難:“若人供養南贍部洲所有人民,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此人所得功德多否?”阿難答:“甚多!世尊!”佛告阿難:“若有衆生善心相續,在擠一次牛奶的時間中稱佛名號,所得功德超過前者不可計量。” 《大般若經》中說:若人散心念佛,直至盡苦之間,此福無有窮盡。散心念佛尚有無盡之福,何況至心稱念,功德無量無邊。因此,稱念佛名功德極大,仗此大福德力,即使今生資糧不足沒有往生淨土,來世也必定生在尊貴家中。 蕅益大師說:“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所以,聞到彌陀名號,至心信受、稱念,就能生尊貴家,這是由佛願力和甚深緣起力所致。 第四十四 修行具足德本願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衆,聞我名字,歡喜踴…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談談聞思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