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24

  ..續本文上一頁驕,即一種貪炫自德的心理。以所緣不同,驕可以分爲六種,即無病驕、少年驕、族姓驕、色力驕、富貴驕、多聞驕。廣義而言,凡是內心染著自己的所長,就是驕心。

  現代女性如果容貌姣好、嗓音優美、有財富權勢、有體面的丈夫、學曆高、能說流利的外語、寫得一手好字,都會成爲可驕之處。比如,有些相貌稍爲出色的女性,常會攬鏡自照,自我欣賞半天,外出時常常趾高氣揚,神情高傲,好似萬花叢中的牡丹,自我陶醉,一直隨著高相而轉,這就是驕煩惱猛利的現行。當自己具足某種圓滿、功德或一技之長時,應觀察自己緣著能展示自我的法時,是何種心態?若是深生染著,自我感覺良好,輕飄飄、醉醺醺,這就是驕,一定要殲滅這種驕敵。

  能障不驕,染依爲業,謂驕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

  驕的作用是能障礙不驕,而且成爲一切雜染法的依處,換言之,一個陶醉在良好自我感覺中的人,必定會生長一切雜染法。對此如何認識呢?請觀察自己處在醉傲的狀態時,最愛什麼人?是否最愛自己?如此強烈地愛執自我,肯定是生長雜染法之因,以我執是雜染法之因的緣故。

  酉二、二種中隨煩惱

  11、雲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

  什麼是無慚?不顧及自己人格,並且輕視和拒絕賢善,是它的體相。

  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謂于自法,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恥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無慚的作用是能障礙慚恥之心,能生長一切惡行。

  不但對自己的人格無所顧忌,而且對賢善有德之人無所畏懼地隨意輕蔑,對賢善之法也輕視不敬重,絲毫不知慚恥和悔改以往的惡業,由此就會障礙慚恥,生長一切惡行。孟子說:“恥之于人大矣。”人一旦喪失恥心,就會淪爲禽獸。

  《阿毗昙論》說:“何謂無慚?若自作惡內心不悔,是名無慚,複次無慚,若人無慚,于可恥法不恥,于惡不善法不恥,是名無慚。”(什麼是無慚?如果自己造惡之後,心裏不追悔,這名無慚,而且,如果對可恥之法不恥,對不善法不恥,就名無慚。)

  12、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

  什麼是無愧?即不顧及世間的公衆輿論以及他人的非議與責備,崇拜尊重暴惡之行。諸如崇尚迷亂、腐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崇尚暴力,都是無愧。

  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謂于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無愧的作用是障礙愧,生長一切惡行,即對世間輿論無所顧忌,崇重暴惡,對自己的罪過毫無羞恥感,由此障礙羞愧,生長一切惡行。

  《阿毗昙論》說:“何謂無愧?若自作惡,不羞他人,是名無愧。複次無愧,若人不愧,于可羞法不羞,于惡不善法不羞,是名無愧。”(什麼是無愧呢?如果自己造惡,在他人前不知害羞,就名無愧,而且若人不知慚愧,對應當羞恥之法不羞恥,對不善法不羞恥,也名無愧。)

  無慚與無愧此二煩惱,遍于一切不善心,一切不善業都是以無慚無愧而造就,其範圍比小隨大,比大隨小,所以名中隨煩惱。此二者的差別:無慚是不自羞恥,無愧是不羞于人。

  酉叁、八種大隨煩惱

  13、雲何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

  什麼是掉舉?令心于所緣境不得寂靜,這就是掉舉。由于心不寂靜,所以能障礙內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的行舍與所修的奢摩他。

  掉舉是浮躁不安的心理,修寂止需要內心寂靜,如果心浮氣躁,就會障礙奢摩他的成就。

  14、雲何昏沈?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

  什麼是昏沈?令心對所緣境不堪能。比如,飽餐之後,身體沈重,頭腦混沌,坐著不願動,不堪能做任何事情,不久就會“呼噜呼噜”地鼓起風箱,沈沈入睡,這就是嚴重昏沈的相。

  能障輕安,毘缽舍那爲業。

  昏沈作用是能障礙輕安和毗缽舍那。

  昏沈是一種昏昧沈重的心理狀態。我們修觀,必須要令所緣境明明曆曆地現前,才會有成就。而昏沈時所觀境不能明觀,所以能障毗缽舍那。

  15、雲何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

  什麼是不信呢?對叁寶的真實事理、功德以及叁寶所具的能力,心裏不能忍可、不樂欲,以心穢爲體相。爲何不信以心穢爲性?因爲“不信”不但自己的體相是渾濁,而且能染汙其余的心心所,如同糞便自體汙穢而且能染汙其他法,所以“不信”是以心穢爲性。

  能障淨信,惰依爲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不信的作用是能障礙淨信,成爲懈怠的所依,即若對叁寶不具信心,肯定會對善法,多有懈怠而不精進。

  爲什麼不信者必定多懈怠呢?從反面觀察,信、欲、精進此叁者有因果關系,由信能生欲,由欲就能生起精進,法爾如此,如果數數思惟功德等,心裏忍可,自然就會生起欲,具有欲後,就能對善法勇悍歡喜。相反,若對叁寶的事實、功德、能力等,心中不具清淨的信心,也不可能生起希求心,內心自然産生懈怠的趨勢。因此,對治懈怠,應當在因上著手,找到能生起精進的方便——必須重視思惟叁寶的功德。比如《廣論》在引導學人進入每一道支之前,都是先說功德、過患,讓學人先緣功德、過患數數思惟,生起信、欲、精進,道理就在此中。《辨中邊論》說:“爲斷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

  16、雲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

  什麼是懈怠?對所應修之善與所應斷之惡,懶惰不做爲性。

  能障精進,增染爲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

  懈怠的作用是能障礙精進,增長一切染汙,因爲懈怠者整天耽著睡眠、躺臥,如此串習成性,唯滋長懶惰而已,于聞思修行或者利他事業,很難生起勇悍之心。又由于懈怠而不修應修之善法,不斷應斷之惡法,如此必然會天天增長種種染汙法。

  不但對斷惡修善懶惰是懈怠,而且對雜染之事努力也是懈怠,爲什麼“努力”也是懈怠呢?因爲努力行持雜染之法,必然會退失善法。比如,在看電影、看球賽、唱歌、跳舞、上網、打牌、吃喝等方面很是投入,這些都是懈怠煩惱,會迅速增上雜染,因此不可認賊作子,玩物喪志,如此極易荒廢道業。

  17、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

  什麼是放逸?即對染品的法不能防止,對淨品的法不能修集,是以縱逸放蕩爲體性。

  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

  放逸能障礙不放逸,放逸是增長惡法、損減善法的所依,即由于懈怠和貪嗔癡導致不能防修染淨品法,對此總的安立“放逸”的名稱。所以放逸只是依于貪嗔癡和懈怠的一分而假立,而非另外有一種體性。

  18、雲何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謂失念者,心散亂故。

  什麼是失念?對所緣不能明白地記持。以此原因能障礙正念,而且是散亂的所依,因爲失念者的心必定散亂之故。

  此失念是正念的反面,就是常常忘記善法,不能記持心中,正念一旦忘失,繼而就會散亂。比如,居住在城市的修行人,如果不能常常提起正念,讓心緣善法而轉,不用一個月,就會嚴重地散亂。所以,每天應用一定時間閱讀聖賢書,這非常關鍵,古人說:“叁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凡夫人都有健忘病,如果不對治失念煩惱,就很難克服散亂。如何對治呢?就是要“念法”!日日憶念正法,日久天長就會養成習慣。

  19、雲何散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爲性。

  什麼是散亂?對所緣令心流散放蕩爲其體性。

  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必須系心一緣才能成就正定,以散亂自心無法收攝而專注在所緣上,所以散亂能障礙正定。另外,散亂是惡慧的所依,因爲內心散亂之人必然會生起種種不正確的惡慧。

  須知心有一種勢力,若向外流蕩在欲塵中,它會緣著欲塵,生起顛倒見。比如,生活在城市中,如果不能收攝自心,任其流連忘返在五欲六塵中,必定會生起顛倒分別的惡慧。散亂能否引發惡慧,觀察現代都市人的語言,就能明白,這些生長在大城市的人所說所想看似有理,非常精明,其實是惡慧深重,爲何會造成這種病相呢?因爲從小生長在這種環境中,最容易培養助長惡慧。生長在農村的人,所緣境相對單純,思想比較單純,所以惡慧也相對少些。

  20、雲何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爲性。

  什麼是不正知?對所觀的境界顛倒理解,也就是不能真實通曉事理、因果。

  能障正知,毀犯爲業,謂不正知者,多所毀犯故。

  不正知的作用是能障礙正知以及毀犯戒行等,即不能正確了知所觀境的人,對道行會多有毀犯。如何理解呢?如果不能正確了解各方面的事理因果,必定會引起取舍的錯誤,如此導致毀犯道德以及佛所製定的戒律。比如,不能正知某場合該去不該去或者時間是否適宜,不能正知某行爲應作不應作,以這些顛倒的認識,就會造成很多戒行上的毀犯。《廣論》在座間修法中,強調“正知而行”也是基于此理。

  午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分二:一、煩惱生起之根本 二、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煩惱之理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對此,首先宣說煩惱生起的根本,再說以此根本如何生起其余煩惱的道理。煩惱生起之根本又有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不同或者相同的兩種觀點。

  未一、煩惱生起之根本分二:一、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他體 二、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一體

  申一、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他體

  這是無著菩薩與世親菩…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