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28

  ..續本文上一頁都流傳“某某犯了戒,造了這樣那樣的罪業”。

  【“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叁過者:後得的叁種過失。

  一“他世生難處”,不但今生要受衆苦,來世還要轉生到地獄等沒有佛法的無暇之處;二“失得未得”,相續中已有的多聞、持戒、四無量心等功德,以煩惱會退失、毀壞,未有的功德也不能獲得;叁“意獲大憂苦”,內心會生起強烈的後悔與難以擺脫的憂惱愁苦。

  未二、計煩惱是怨敵之理

  【《入行論》亦雲:“嗔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

  《入行論》所舉比喻非常形象,學人可以隨之思惟:嗔恚、貪愛等怨敵,他們有沒有手足等肢體?一顆微塵也沒有。勇敢和智慧呢?也沒有,煩惱是無明的自性,肯定沒有任何智慧,而且只要現前對治法,它就無法對抗,所以也不是勇士。這樣一個不具形體、沒有智勇的敵人,爲何能讓我如奴仆般俯首聽命,任之使喚?”

  【“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于此忍不憤,忍非處[85]應呵。”

  “煩惱怨敵安住在我的心中,形影不離,我給他歡樂,他卻反而以地獄火燒等各種痛苦損惱我,對這樣一個怨敵本不應當忍讓,我卻一再忍受而不嗔恨,這是極應呵責的事。”

  首先應當以智慧如理辨別敵友,之後對友人應當感謝,對敵人則不應安忍,應當奮起還擊,不能軟弱,成爲任人支配的懦夫。如果錯誤對待,憤不應憤、忍不應忍,則非常不應理。

  一般不具佛法智慧的人,都認爲外敵是真正的怨敵,但是如理衡量所得的結論,卻完全相反。

  外敵施害並非無緣無故,肯定是前世損害對方的等流果,按理應當順受,因爲順受可以減免多劫的地獄大苦,是消自己的惡業。另外,外敵損害自己,正好成就自己的安忍波羅蜜多,是極爲難得的逆增上緣。因此,對修行人而言,外敵如如意寶般難得。

  但煩惱恰恰相反,煩惱只會損壞自己的善法資糧,如同盜賊,將相續中的功德財富洗劫一空,而且以煩惱造作惡業,必定會引生現世與後世的大苦,損害自他,喪失一切安樂,所以對它安忍極不應理。蘭仁巴說:“世人將應作親人的衆生視爲仇敵,將傷害自己的煩惱反而不當作仇敵,這以佛法而言,是認識上的對錯顛倒。”

  以下比較內外敵人所作損害的程度。

  【“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刹那擲我。”

  “即便所有的天與非天,一起與我爲敵,最多也只能讓我失去一世的生命,只要自己不造地獄之業,外敵不可能將我擲入無間地獄的大火中。但勢力強大的煩惱敵,卻能在刹那之間,將我抛入無間地獄的烈火中,即使須彌山王遇此烈火,也會被焚盡無余,不留些許微塵。”

  再具體思惟此內容:

  外敵是盡法界的所有天與非天,數量之多,可以布滿整個虛空界,而且具有大威勢。然而,即便此等外敵使用寶劍、金剛等殺傷力最大的武器,以最殘酷的刀剮、車裂等手段加害我,又能如何?最多將我身體毀成粉末,斷我一世性命。

  而煩惱敵的危害,卻遠遠不止于此。比如,在煩惱發作時,毀謗上師和正法,或者辱罵僧衆等,雖是刹那所造惡業,卻足以將我抛入無間地獄,感受烈火焚身之苦,彼時不見色身,唯聞哀嚎之聲,如此刹那不息之苦,需要持續無量劫,從地獄脫免後,還要墮爲餓鬼、旁生,乃至作人也要感受痛苦的等流果。

  比較這二者,就可以知道,縱然彙集所有天與非天外敵的力量,相對煩惱的損害力而言,只是九牛一毛而已。《別解脫經》說:“如果遇到毒蛇,不過喪命而已,然未對治煩惱,觸犯戒律,須十萬劫中在地獄受苦。”

  再比較內外敵人的爲害時間。

  【“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余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

  “煩惱敵長期無始無終地盤踞在我心中,只要我沒有對治,他就會不斷損害我,其他怨敵都不能如此長久地損害我,最多數十年與我爲敵。”

  煩惱損害我們的時間確實沒有初際,比如,現在生起的一念貪欲,一定是前面貪欲的等流,而前面的貪欲又是源自再前面的貪欲……,如此便可推知,一念貪欲實際是從無始相續而來。對凡夫而言,出世間的寂靜可以說一次都沒有夢到,可是對煩惱卻再熟悉不過了,無始以來,始終盤存在心中,如果這樣還不能認識,則就太沒有自知之明了。

  而且如果不加以對治,煩惱仍然會盤踞在心中,一遇境緣就會發作,每一次都是讓我們焦頭爛額之後,才肯罷休,而且一次又一次,不會自動終結。所以,若未發起對治,煩惱加害我們的時間也沒有後際。

  由此可見,煩惱傷害我們的時間太漫長了,如果有外敵在億萬年中與我們爲敵,尚且會覺得鬥爭漫長得讓人恐怖,而煩惱損惱我們又何止億萬年,身心被它控製的時間,真是無邊無際。因此,世上最殘酷、最長久的敵人唯一是心中的煩惱,受生以來,日日受其傷害,爲什麼還甘願忍受呢?如果放任外敵欺負我,次數稍多,他也會自覺無趣,但煩惱並非如此,即使已欺壓我無數次,一有機會,仍然會仗勢欺損我,只要我不奮起反擊,它就會永無休止地毀壞我,從來不會心軟。

  【“若隨順承事,悉爲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

  “如果能隨順承事外敵,他們的心態也會改變,還能對我作利樂,但煩惱敵卻實在難以相處,越是親近、隨順,他反而越會損惱我。”

  此中道理前文已經宣說過,就是因爲隨順煩惱只會堅固隨眠,讓同類的煩惱相續不斷,所以煩惱如同毒瘾一般,越隨順越讓人難以自拔,最後會導致毀滅。《佛子行》說:“一切妙欲如鹽水,如何享受越增貪。”

  【此說過患,皆當了知。

  對此處所說種種過患,都要一一反複思惟而了解。如此內心才會生起定解:世上最大的敵人原來是煩惱。

  未叁、對照祖師教言,宣說修習對治法

  【又如阿蘭若師雲:“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爲過失,計爲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爲怨敵。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又如阿蘭若師說:“若要斷除煩惱,必須先了解四個方面,即煩惱的過患、體相、對治以及能生煩惱的因。由了知過患,觀察過失,就能認識煩惱是怨敵。相反,若不知過患,就不會認識到煩惱是怨敵。因此應按《大乘莊嚴經論》以及《入行論》所說而思惟。”

  【又雲:“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于心相續若貪、嗔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

  阿蘭若師又說:“要想知道煩惱的體相,就必須聽聞《俱舍論》,最起碼應當聽聞世親菩薩所造的《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煩惱以及隨煩惱。如此心相續中貪嗔等煩惱,隨一生起時,就能認識,這就是貪,這就是嫉妒。知道煩惱現在生起後,就能立即與煩惱決鬥。”

  朗日唐巴尊者在《修心八頌》中也說:“願我恒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毀壞自己他衆故,立即強行而斷除。”《佛子行叁十七頌》也說:“煩惱串習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貪等煩惱安生時,鏟除其是佛子行。”對治煩惱刻不容緩,如同毒蛇噬指,應當機立斷,否則,一旦煩惱在相續中不斷增長,就難以對治了。

  大恩上師在宣講《入行論》時,曾經說:“自己生起貪嗔煩惱時,應該好好用石頭、木棒打自己一頓,給煩惱怨敵一個深刻教訓,讓它老老實實,不給它一點輕松的機會。”

  【須如是知。

  必須如是了解。

  未四、攝義

  在佛教中,“阿羅漢”意爲殺賊,含義極深。這是告訴我們應該與誰鬥爭、誰是勇士、何爲修行。告訴我們,聖賢之路是念念向內對治煩惱,此外再無修行成聖成賢之道。以前我們一致向外,認爲打敗競爭對手才是英雄,其實這樣並不能成爲英雄。不知一切過患的源頭是自心煩惱之前,很難成爲真正的修行人,只有認識到唯一的敵人是自相續的煩惱,才能明確人生的理念、目標乃至修行之道。

  常常可以見到一個鮮明的對比,衆多強者在世間領域中都能勝伏敵人,就是無法戰勝自心煩惱,煩惱敵一來,馬上舉手投降,所以稱不上真正的強者。相反,若能降伏自心煩惱,內憂一除,自然就解決了外患,而且還能真正地利益他人,所以真正的大英雄是降伏自心、戰勝自己的人。《大乘莊嚴經論》說:“恒時誓勤作,殺賊爲無上。”這是描述菩薩精進的兩種自性,即以偉大的誓願以及精勤的方便爲自性。所謂“殺賊爲無上”,是指菩薩修行精進,唯一是爲了殺自他煩惱賊,獲證無上菩提,這是大乘行人唯一應作之事。

  學習煩惱的過患,知道了真正的敵人不在他處,正是盤踞在自相續中的煩惱,若不根除煩惱敵,永生永世都會受其損害,而出離輪回之法,唯一是降伏煩惱,因此,我們應當每天挺起脊梁,與煩惱敵決鬥,這並非只是比喻而己,真實就是如此。只有對此生起定解,才能堅決地轉變行爲。

  大修行人二六時中,念念對治自心的品格,並非與生俱有,而是因爲以智慧認定此理後,就不再向外追求、向外護親伏怨,不再作此等無義之事,心思完全內歸,致力于降伏自心。因此,抉擇清楚真正的敵人之後,身心就會有所轉變,從向外轉爲向內,唯一在自心上做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堪稱是修行者。也只有這樣抉擇,身心才能踏實,相反,如果未能如此抉擇,就會始終無力決定自己的行爲方向。

  因爲沒有…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