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29

  ..續本文上一頁佛的言教,無始至今,始終不知道真正的敵人,只是在外境上分析、比較,一遇到問題就指責他人,歸咎于他人,認爲一定要順從我的心意,一定要依我心意行事,違背了我的意願,我就不高興,不知道這是認賊作子,任憑煩惱指揮。現在發現煩惱才是真正的敵人,必須鏟除,這就是我們認識上的轉變。

  學習集谛如同瞄靶,找准靶子後才好射箭,若未看准靶子,難免會誤傷自他。看准靶子,就是找准敵人,先前因爲沒有找准敵人,始終不能殲滅敵人,現在經過一番觀察抉擇,決定了敵人就是自己,因此以後所有精力,都要對准這個敵人,不再爲其他事情分心。

  並非只有古人需要天天觀心,現代人可以任性胡爲,想怎麼貪就怎麼貪,要怎麼競爭就怎麼競爭,愛怎麼出風頭就怎麼出風頭,該怎麼包裝就怎麼包裝,這是讓煩惱當家作主。雖然時代不同,外境變化很大,但是苦的本質和煩惱的過患絲毫未變,因此離苦得樂的方法,古今並無差異,唯一是對治自心煩惱。如果不清楚誰是敵人,任由敵人指使,生生世世都要吃盡苦頭,所以沒有第二條路。

  一方面要學佛解脫,另一方面還可以滋養貪嗔煩惱,既可以放縱煩惱,又能得聖者果位,世上沒有這樣的事,修行是向內對著煩惱革命,是一個淨化自己的過程,相續中的煩惱一分分減少,才能現證智慧,這是我們佛教的革命論與淨化論。因此,學了中士道後,對修行的認識,相比下士道更進一層,知道修行應當直接圍繞對治煩惱這一核心。

  導致生死之因有煩惱和業兩個因素,其中以煩惱爲主要,以上講了煩惱産生之相,以下開始宣說煩惱集業的道理。

  辰叁、彼集業之理分二:正明所集之業 二、如何集業之理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一、正明所集之業;二、如何集業之理。

  從兩方面分析集業的道理:一是認定以煩惱所集的業;二是以煩惱集業的方式。

  巳一、正明所集之業分二:一、思業 二、思已業

  【初中分二:一、思業;二、思已業。  今初

  午一、思業

  【如《集論》雲:“雲何爲思?謂令心造作意業,于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爲業。”謂令自相應心于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思業如《集論》所說:“什麼是思?令心造作的意業,在善、不善、無記當中,以役使心爲業。”即驅使與思相應的心緣著所緣境轉動並且趣入的心所意業。

  對于思業,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都承許是意業,包括心所的思以及它所安立的習氣。

  午二、思已業分四:一、真實 二、思已業的體性 叁、此處集谛中的業是指何者 四、有漏善惡業對應叁業之理

  未一、真實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俱舍論》雲:“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

  以小乘有部宗的觀點,所謂思已業即由彼思所生起的身業與語業。《俱舍論》說:“業是思和思所發起,思是意業,彼起是指身業與語業。”

  未二、思已業的體性

  【于身語業分爲二種:有表、無表。婆沙師許惟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爲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爲思。

  身語業又可分成有表與無表二種。有部宗論師承許唯是有色,世親菩薩在《俱舍論自釋》與《業成立論》當中破斥此觀點,承許思已業的體性是和身語有表同時而轉的思,比如,與殺生或惡口同時而起的思,就是思已業。因此,身語業的體性都說是思。

  有部宗與經部以上的宗派,對有表與無表有不同的定義。

  有部宗承許有表與無表都是色法而非心法。身表業是以形色爲體,即由于思力,分別現起如是的身體形[86]相。爲何身體的形相是有表呢?因爲以身形可以表示內心的善惡。比如,有人五體投地,由此身體的外相可以顯示他內在具有恭敬心和信心。此身表是業,因爲有造作的緣故。語表業承許是言聲。

  有部宗又承許:無表業是大種所造,也是以色業爲性,此點和有表業相同,但它不能通過身語的表示,令他人理解,所以稱爲無表。比如,通過儀軌獲得別解脫的戒體,戒體的色法雖然存在相續中,但從外在的身語等不能測知。總之,有部宗認爲思業與意業是一個意義,思已業與身語業是一個意義。

  經部宗以上的宗派,承許意樂、加行、究竟這叁者當中,沒有到正行還在因位的意樂之業是思業。加行、究竟任何一者所攝的業,是思已業。思業可以分成善業、不善業和不動業,思已業包括身語意叁業。因此,所集的業中,思業是生起身語業的因位意樂之思,思已業是和由此生起的身語有表同時俱轉的思。

  未叁、此處集谛中的業是指何者

  【總業有叁,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

  業總的可以分成善業、不善業、無記業叁種,此處是說前二種。

  【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其中複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

  善業有二種,即有漏善業與無漏善業,此處是說有漏善業。有漏善業又有二種,即聖人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以及異生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此處是指異生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

  總之,集谛中的業有二種,即不善業與異生相續中的有漏善業。

  未四、有漏善惡業對應叁業之理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87];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如是亦如《俱舍論》雲:“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不善業是指非福業;福業是指欲界人天所攝的善業;不動業是指色界和無色界所攝的有漏善業。如此也如《俱舍論》所說:福業是欲界所攝的善業,不動業是上二界所攝的善業。

  以下解釋不動業的含義。

  【何故名爲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于天身成熟之業,有于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于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于余熟,故名不動。《俱舍論》雲:“由于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爲何名爲不動業呢?比如在欲界中,應在天人身上成熟的業,有些會以人、旁生、餓鬼的身而得以成熟,果可以變動。但應在色無色界成熟的業,卻不會在其他地方成熟果報,因此名爲不動業。《俱舍論》說:由于在彼地之中,業果不變動的緣故。

  比如,一位以布施將要轉生欲天的人見到莊嚴的大象,心想:能轉得這樣的身相多好。于是轉生爲護地神象,這說明應于天身成熟之業,以因緣的變化可以轉成旁生。但入了初禅應在色界成熟的業,不可能在其它地成熟。因此,動業是指欲界業的異熟可動,不動業是指上界業的異熟不動。

  巳二、如何集業之理分八:一、造集善不善業與引生死業的作者不同 二、能引生死業的作者 叁、以此集業之理 四、入道資糧道與加行道的思業是隨順集 五、是故須引發出離心及無我見 六、出離心、無我慧、菩提心之外的善業多數僅是輪回之因 七、叁界之業爲了二受積集之相 八、出離心所攝之業是解脫之因

  【第二集業之理者。

  以煩惱集業的方式,分八段宣說。

  午一、造集善不善業與引生死業的作者不同

  【總諸聖者于諸善業發生增長[88],預流、一來亦有造集不善業者,然諸聖者定不積集善趣惡趣引生[89]死業。

  總的而言,聖者積集的是善業,但預流果與一來果聖者也會造集不善業,然而諸聖者必定不會積集召感善趣和惡趣的引生死業。

  預流果聖者僅斷除見道所斷,未斷一分修道所斷的欲界煩惱,一來果聖者在此基礎上,斷除欲界上上品到中下品之間的前六品煩惱,而未斷細的叁品。由于還有欲界煩惱,所以也會造集不善業,但是以猛利的出離心與見人無我空性的力量,能夠製伏我愛現行,所以不會積集引生死業。

  【《中觀論》雲:“生死本爲行[90],故智者不造,故愚爲造者,非智見性故。”

  《中觀論》說:“生死根本的近取因是行,谛見空性的聖者們必定不會積集引生死業,所以積集新的引生死業的有情是愚者,也就是凡夫,因爲諸智者已經證達了空性。”

  “非智見性故”:“非”是所立,“智見性故”是能立。智者並非積集新的引生死業的有情,原因是他們谛見了空性義。總之,不見空性義,必定執著有我,以我執所造之業都是引生死業。

  【世親論師亦雲:“見谛無能引。”

  世親論師也說:“見谛不可能再引生死。”此後一句是“離愛無後有。”

  午二、能引生死業的作者

  【是故乃至自隨補特伽羅我執而轉,爾時容造能引之業。現證無我真實義已,雖于生死由業煩惱增上受生,然不新造能引之業。

  因此,只要自己還被隨人我執束縛,就會造下能引生死的業,而在現證無我真實義之後,雖然在輪回中由于往昔的業…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