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30

  ..續本文上一頁和煩惱的牽引仍要受生,但已肯定不會造下新的能引生死之業。

  【預流、一來亦能不忍,斷除我執,譬諸強力製伏羸劣,《瑜伽師地論》作此說故。

  預流果與一來果也能不忍而斷除我執,如同大力士製伏體質弱小的人一樣,以《瑜伽師地論》如是宣說的緣故。

  《瑜伽師地論》說:“又諸衆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報。若預流果及一來果,爾時我愛亦複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于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製而不著,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捔力能製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爾時我愛不複現行。”(衆生臨命終時,在到昏昧想位[91]之前,因爲無始以來長時串習的我愛生起了現行,會認爲“我要沒有了”,便會愛執自身,由此而生成了中有的生報。如果是預流果和一來果的聖者,這時我愛也同樣會現行,但與凡夫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由智慧力不斷分析、推尋之後,能製伏我愛而不去執著,如同大力士打敗了瘦弱者一樣。不還果以上的聖者,這時我愛就不再現行了。)

  總之,是否會積集引生死業,取決于是否現見人無我空性。在現見人無我空性之前,無一例外都是被我執牽製,而且我執具有強大的力量,所以具有造集引生死業的能力。造集引生死業,業力必須強大,而且我執力也要強大,預流與一來果的聖者以智慧力能製伏我愛,所以不會以我愛取業,就如幻師因爲知道他所變現的東西是幻化的,所以不會去耽著一樣。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業者,謂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異生。

  因此,造集能引生死業的人,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92]以下的一切凡夫。

  以下宣說如何積集非福業、福業與不動業。

  午叁、以此集業之理

  【如是若由染汙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93],叁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舍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爲積集諸不動業。

  如果被染汙無明薩迦耶見所控製,身口意造作殺生等不善業,是積集能感惡趣的非福業;若行持布施、守戒等欲界善法,是積集能感欲界善趣的福業;若修習色界四靜慮和無色界所攝的奢摩他(止)等,是積集能感上二界的不動業。

  此處將“染汙無明”與“薩迦耶見”合在一起宣說,是因爲前文中對煩惱根本的說法有二種,一派承許無明與薩迦耶見不同,無明是煩惱的根本,另一派承許無明與薩迦耶見是一體。此處“染汙無明”是隨無著世親而說,“薩迦耶見”是隨中觀論師而說。

  總之,積集叁種生死業,有共同的集業根源,即薩迦耶見。受我見控製的叁種造作方式——造惡、行善和修定,分別是集非福業、福業與不動業。

  午四、入道資糧、加行道的思業是隨順集

  【若爾,于叁有中一切盛事見爲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衆善業,又于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谛生死因耶?

  首先舉出二種特殊業:一是對叁有中的一切圓滿見爲過患,由此生起希求解脫的欲樂,以此欲樂所發起的善業;二是與如理觀察無我義智慧相應的思的各種善淨業。即:一是以出離心攝持的善法,二是以無我空性慧攝持的善法。

  此二業是不是生死之因的集谛呢?以下將集谛分成庸常集與隨順集兩分,說明以上二業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庸常集,而是隨順集。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于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

  總體而言,資糧道和加行道行的修行者,雖然在沒有以出離心和空性正見攝持的時候,也會積集庸常能引生死的業,但是他們相續中的出離心和以出離心所攝的相應善業,以及無我觀慧和以無我觀慧驅使所做的相應善業,都不是庸常集,而只是隨順集。

  以下宣說原因。

  【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谛,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爲集攝。

  首先,後有愛是因爲未能見到“有漏皆苦”而貪執後有,而出離心則是能損害後有愛的正對治品;其次,輪回的根本是我執,而無我觀慧及其所攝的善法正好與我執狀態相違,因此這二者不是尋常真能引生死的集谛。但這二者都是有漏善法,與引後有集的有漏善法相似,所以安立爲集谛所攝。

  下面舉出教證。

  【如是亦如《攝抉擇分》雲:“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谛所攝?””

  《攝抉擇分》中提問:資糧道、加行道中的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相違後有,能引出世間道,爲什麼還是集谛所攝呢?

  這裏“世間諸法”是指資糧道和加行道行者相續中的出離心、通達無我空性的智慧,以及與彼等相應的善法,由于還沒有到見道,不是出世間法,因此稱爲世間諸法。

  【“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谛攝。””

  《攝抉擇分》中回答說:雖然這些法的自性是厭背後有,不會導向生死輪回,但是與能引向輪回善趣的有漏身語意妙行相似,因此還是集谛所攝。

  換言之,轉生輪回善趣的因是有漏善業,屬于集谛中的業,而凡夫資糧道、加行道的出離心等法也是有漏善法,在這一點上相似,所以是集谛所攝。

  午五、是故須引發出離心及無我見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爲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這是說如理思惟生死過患之後,發起厭離生死的意樂,以此出離心所發起的能引出世間道的諸善淨法,屬于隨順集,因此應努力引發出離意樂與無我智慧。

  由此可知,只有出離心與無我慧,才是超越生死的根本所修。

  午六、出離心、無我慧、菩提心叁者之外多數善業僅是輪回之因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余諸善行,惟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從不同的角度不斷地觀察、修習生死的過患,對生死中的圓滿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沒有以真實的觀察智慧如理觀察無我之義,又遠離修習願、行二種菩提心,在這叁者之外的任何善行,除了少數依福田力之外,全部爲庸常集所攝,其結果只能是輪轉在輪回之中。

  “依福田力”:譬如淨土法門中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以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終將獲得解脫。

  沒有進入資糧道與加行道的初學者,如果沒有以出離心、空性見、菩提心任何一者攝持,所作善行大多會成爲轉生輪回之因的集谛。因此,如今的修行人,如果具有菩提心與空性見,則屬于上等善根,若不具足,則須以出離心攝持受持別解脫學處,這樣所作的善行才不會變成輪回之因。

  如果想令平時所作的善根成爲解脫之因,以出離心攝持是最有效、最具力量。一般人或許認爲出離心此法太低,還有更甚深的法,其實對初學者而言,相比其他任何一法,尤其要歡喜敬重出離心。

  此處,還有一種特例,就是以具德上師回向、發願攝持,自己雖然不具出離心與空性見,但因爲上師是殊勝福田,也能成爲解脫之因。除此之外,個人以身口意積聚的善法幾乎都成爲輪回之因。

  午七、叁界之業爲了二受積集之相分叁:一、爲樂受義故增長 二、爲舍受義故增長 叁、攝義

  【又增長業分爲二類:一爲樂受義故增長,二爲舍受義故增長。

  積集的業分爲兩類:第一類是爲樂受義而積集;第二類是爲舍受義而積集。

  未一、爲樂受義故增長

  【初中複二:一爲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于外樂厭舍貪著,爲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爲樂受義故增長”又分有兩類:一是爲了受用外在色聲等欲塵所生的各種欲樂而積集業;二是對外樂的貪著厭離並且舍棄,爲了定生樂受而積集業。

  雖然人們追求的都是樂受,但樂受也有內外、大小和清濁的差別,前一種是人們普遍追求的外在物質享受,欲界衆生日夜追求的內容都不外乎此。後一種是上界天人才具有的內在身心的喜樂,只有成就禅定後才可能生起。

  “于外樂厭舍貪著”,即了知受用欲塵的安樂太小太短暫,和入定所生的樂受相比,味同嚼蠟,因此對下界的欲樂厭離舍棄。

  舉例來說,蛆在廁所中,牛羊看它們覺得惡心,但蛆不知是苦,還認爲很快樂;牛羊在草原上吃草也覺得很幸福,但以人看來這種幸福微不足道;同樣,欲界所耽著的五欲樂受,上界天人則覺得索然無味,心生厭離。

  【初複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

  “爲受用欲塵樂受而增長業”又分兩類:一是緣未死以前的現法樂受而積集非福業;二是緣來世的五欲安樂而積集福業。

  【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叁靜慮,下至初禅諸不動業。

  “正緣定生樂受而增長業”,就是積集能生第叁靜慮下至初禅的諸不動業。

  “定生樂受”是指初禅離生喜樂、二禅定生喜樂和叁禅離喜妙樂。一入初禅,已離欲界的欲惡,獲得輕安,身心調暢;二禅不但無欲惡,…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