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連覺觀也止息,如同明鏡止水,身心適悅;到了叁禅,連二禅的喜心浮動也遠離,離喜寂靜,最極寂靜。若以山比喻相續,水比喻禅悅,則初禅喜樂如土石山頂上的水,二禅喜樂如純土山頂上的池水,到了叁禅,妙樂則如純土之山放于大水池中,妙樂遍及身外,身體沈浸在妙樂之中。
未二、爲舍受義故增長
【若于諸欲舍離貪著,複由樂受令意厭患,爲舍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如果對各種欲望舍離貪著,又使心厭離樂受,唯一爲舍受而作業,只是爲了舍受而去造作各種業,則是積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的不動業。
“第四靜慮”:四禅舍念清淨地。“乃至有頂”:有頂是指非想非非想處地,包括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以上所說是世親論師《俱舍論》的意趣。
未叁、攝義
以上這段論文給我們許多啓示,論文中多次出現類似的語句:爲樂受義故、爲舍受義故、爲受用色聲等欲塵故、爲定生樂受故等,由此可見,叁界有情造業是以追求安樂爲動機,由于對安樂的認識不同,導致所集的業有非福業、福業和不動業的差別。所有這些造作,都是積集能引生死之業,無論如何修持都不能解脫生死。
那麼,爲什麼都是集引生死業而無法跳出生死呢?原因在于,並沒有真正認識苦谛,把樂受、舍受誤認爲是真實的安樂。
比如,一般世間人只是把外在五欲之樂視爲真正的快樂,認爲幸福人生就是享受悅意的色聲香味觸五欲,爲了追求這些外在快樂,所作所爲大都成了非福業,由此感召惡趣。
已入道的人通過思惟粗無常(生死無常)和惡趣苦,知道轉生惡趣苦不堪言,因此把目標放在追求來世的欲樂上,但這同樣是把外在的欲樂誤認爲是真正的快樂,由此積集福業,只是欲界善趣之因。
外道修行者厭離了外在欲樂,尋找禅定的樂受,或者進一步厭離內在定樂而追求舍受,也是因爲沒有認識到樂受是壞苦、舍受是行苦,而導致積集有漏不動業。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深入思惟有漏皆苦,就發不起厭棄一切叁有的出離心,不論以何種動機造業,都只是隨順生死而已。
午八、出離心所攝之業是解脫之因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爲解脫故叁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通過這個正理,如果修行人能普遍厭舍叁有輪回,一心爲解脫叁門行善,則能漸漸遠離生死、趣近涅槃。
辰四、死殁及結生之理分五:一、死緣 二、死心 叁、從何攝煖 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第叁死殁及結生之理分五:一、死緣;二、死心;叁、從何攝煖;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巳一、死緣分四:一、壽盡死 二、福盡死 叁、未舍不平等死 四、破除邪見,樹立惜福正見
按《瑜伽師地論》,死緣可以分爲叁類,就是壽盡死、福盡死和未舍不平等死[94]。
【今初】
午一、壽盡死
【壽盡死者,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爲時死。】
所謂壽盡而死,即以前世業力所引的壽量全部窮盡而死,這是時死。
一般來說,由于前世的引業,這一生的壽量是一個定數,連一生呼吸的次數也是決定的,如果沒有積聚增減壽量的因緣,在壽量用盡時,就會“壽終正寢”,這是壽盡而死。
午二、福盡死
【福盡死者,謂如無資具死。】
所謂福盡而死,指缺少衣食藥物等資生之具而死。
雖然沒有耗盡壽量,但以福報消盡,也會導致死亡,比如,凍死街頭,或饑餓而死。因此,享福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在消福,平常有福報時不可揮霍,總要爲將來留一些才好。
弘一大師在孩提時,他的父親請人寫了一副清朝劉文定公的對聯,高高地挂在柱子上。上聯是“惜食,惜衣,非爲惜財緣惜福”教誡要愛惜糧食和衣服,這不是在財物上悭吝,而是因爲一個人要懂得惜福,不能鋪張浪費。大師的哥哥時常教他念,這一句念熟了,以後凡是遇到穿衣或者飲食,大師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蹋。而且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身上穿的衣服應當時時小心,不可以損壞或者汙染。
在此奉勸學人,有福報時應當珍惜,最好省下自己的福報舍給他人用。修行人不應隨順現代人的作風,而應隨學儉樸惜福的古風。
午叁、未舍不平等死
【未舍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
所謂未舍不平等死,按世尊在《藥師經》等經中所說,有九種因緣導致壽量未盡而死。
以下一一說明九死因緣:
【謂食無度量。】
即飲食過多或過少,不能適量。
飲食不足,會令身體饑瘦虛弱;飲食過量,則使呼吸艱難,這都會加速死亡。
【食所不宜。】
即食物不適宜。食物在體內不能很好地消化。
【不消複食。】
因爲飲食不平和,導致飲食不能消化,如果還繼續進食,就會導致消化不良或者引起各類疾病。
【生而不吐。】
引起了身體不適的食物,在尚未消化時就應及時吐出。倘若強忍不吐,將導致疾病,是減壽的因緣。
【熟而持之。】
即由過去因爲飲食不知量、食用不適宜的食物、不消複食等等,因此在體內造成各種疾病,又不加以去除。這些疾病,由熟變所生,所以稱爲“熟”,有而不去消除,稱爲“持”。
【不近醫藥。】
即不去求醫問藥。
按照《瑜伽師地論·聲聞地》所說,爲了去除由飲食引起的各類疾病,本應遵照良醫所開良方服藥,才能消除疾病,但自己不遵從,這也是死緣之一。
《四家注》對這一句解釋爲,有些飲食與藥物若分開食用,不會産生疾病等致死因緣,混合使用則會導致中毒。
【不知于己若損若益。】
即在飲食、起居等方面,不知道哪些對身體有利,哪些有害,生活中不懂得取舍。
比如一個人挑擔,如果不知道自己力氣的大小,過于蠻幹,則容易造成身體損傷。又如,生活起居沒有規律,或經常徹夜長坐,或在季節交換之時,不能按時加減衣服,都會製造死緣。
【非時、非量行非梵行。】
在非時行非梵行,以及過量行非梵行。
非時是指月經期間以及生病等不宜行淫之時,非量是指縱欲,過量而行。印光大師說:世間人由色欲直接致死的,有十分之四;由色欲間接致死的,即由色欲虧損遭受別種感觸而死,又有十分之四。
對以上九條,結合經驗細心體會,聰明的人就可以了解養生保命的方法。
午四、破除邪見,樹立惜福正見
針對“福盡而死”這條死緣,有必要展開破斥現代的邪見,樹立起惜福的觀念。
有一個故事,流傳很廣。有一位美國老太太一生中都以貸款提前消費,臨死前剛好把貸款還清。而一位中國老太太,天天省吃儉用,存錢准備以後享用,存到足夠錢的時候,她就得病去世了。這兩位老太太在天堂見面後,彼此交換心得。中國老太太說:“還是你聰明,哪象我,只是苦了自己。”
許多不明因果的人都認爲這個故事很有道理,覺得應當提前消費才對得起自己。其實這是一個具有欺诳性的故事,體現的完全是斷見思想,誤導了許多人。
以因果衡量,這個故事應該這樣改版:有位美國老太太貸款消費,在揮霍的同時,卻很少積累福報,于是她在法界銀行的赤字越來越大,由于福報提前透支,她無法償還債務,在貧病交加、饑寒交迫中死去。
中國老太太生活節儉,平常節省的錢都用來積福,結果福報越來越深,由于善業深厚,最後走的時候天樂鳴空,升到天堂。
以後兩位老太太見面了,一個是衣食自在、光明赫奕的天子,而一個淪爲腹部大如泰山、咽喉細如針孔的餓鬼。美國老太太說:“當初,我只知道盡快享樂,沒想到還有叁世因果,事實上,因果上的利息大大超過美國銀行的利息,貪求現世的享樂,真正害了我。現在我要在惡趣中遭受億萬年的痛苦,即使最終脫離,也還要做牛馬來償還,還是你這條路走得對。”
因此,不能隨順凡夫人的邪說,這些邪說不符合正量,在任何取舍上,唯一應遵循因果規律。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後路的做法,不爲明年留下種子,最後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則公案:
明朝正德叁年出現了大旱災,楝塘地方因爲有水庫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現大水災,也以堤壩高而沒有遭災。鄰近的幾個鄉連續好幾年沒有收成,唯獨楝塘地方接連豐收,而且他們乘形勢得到了官府的兩次免糧。于是這些村裏人廉價買進了各鄉的産業,生活變得非常富有。從此之後,該地樸素的風氣蕩然無存,奢糜成風。
當時,鄉民陳良谟對他的叔兄說:“我們村子會有奇禍發生!”叔兄問他是什麼原因,他答:無福消受罷了。不久果然全村發生了大…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