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P30

  ..续本文上一页和烦恼的牵引仍要受生,但已肯定不会造下新的能引生死之业。

  【预流、一来亦能不忍,断除我执,譬诸强力制伏羸劣,《瑜伽师地论》作此说故。

  预流果与一来果也能不忍而断除我执,如同大力士制伏体质弱小的人一样,以《瑜伽师地论》如是宣说的缘故。

  《瑜伽师地论》说:“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报。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着,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捔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尔时我爱不复现行。”(众生临命终时,在到昏昧想位[91]之前,因为无始以来长时串习的我爱生起了现行,会认为“我要没有了”,便会爱执自身,由此而生成了中有的生报。如果是预流果和一来果的圣者,这时我爱也同样会现行,但与凡夫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由智慧力不断分析、推寻之后,能制伏我爱而不去执著,如同大力士打败了瘦弱者一样。不还果以上的圣者,这时我爱就不再现行了。)

  总之,是否会积集引生死业,取决于是否现见人无我空性。在现见人无我空性之前,无一例外都是被我执牵制,而且我执具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具有造集引生死业的能力。造集引生死业,业力必须强大,而且我执力也要强大,预流与一来果的圣者以智慧力能制伏我爱,所以不会以我爱取业,就如幻师因为知道他所变现的东西是幻化的,所以不会去耽著一样。

  【是故造集能引生死业者,谓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一切异生。

  因此,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人,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92]以下的一切凡夫。

  以下宣说如何积集非福业、福业与不动业。

  午三、以此集业之理

  【如是若由染污无明萨迦耶见他自在转[93],三门作行杀等不善,集非福业;若行舍施守护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业;若修静虑无色地摄奢摩他等,是为积集诸不动业。

  如果被染污无明萨迦耶见所控制,身口意造作杀生等不善业,是积集能感恶趣的非福业;若行持布施、守戒等欲界善法,是积集能感欲界善趣的福业;若修习色界四静虑和无色界所摄的奢摩他(止)等,是积集能感上二界的不动业。

  此处将“染污无明”与“萨迦耶见”合在一起宣说,是因为前文中对烦恼根本的说法有二种,一派承许无明与萨迦耶见不同,无明是烦恼的根本,另一派承许无明与萨迦耶见是一体。此处“染污无明”是随无著世亲而说,“萨迦耶见”是随中观论师而说。

  总之,积集三种生死业,有共同的集业根源,即萨迦耶见。受我见控制的三种造作方式——造恶、行善和修定,分别是集非福业、福业与不动业。

  午四、入道资粮、加行道的思业是随顺集

  【若尔,于三有中一切盛事见为过患,希求解脱欲乐,发起修众善业,又于无我义如理观察慧,相应思诸善净业,是否集谛生死因耶?

  首先举出二种特殊业:一是对三有中的一切圆满见为过患,由此生起希求解脱的欲乐,以此欲乐所发起的善业;二是与如理观察无我义智慧相应的思的各种善净业。即:一是以出离心摄持的善法,二是以无我空性慧摄持的善法。

  此二业是不是生死之因的集谛呢?以下将集谛分成庸常集与随顺集两分,说明以上二业不是真正能引生死的庸常集,而是随顺集。

  【总资粮道、加行道者,虽集庸常能引之业,然由如斯意乐所起,及于无我观慧相应诸善净业。

  总体而言,资粮道和加行道行的修行者,虽然在没有以出离心和空性正见摄持的时候,也会积集庸常能引生死的业,但是他们相续中的出离心和以出离心所摄的相应善业,以及无我观慧和以无我观慧驱使所做的相应善业,都不是庸常集,而只是随顺集。

  以下宣说原因。

  【是后有爱能对治品,与生死本我执行相相违而转,故非寻常真能引之集谛,然能随顺引后有集,故立为集摄。

  首先,后有爱是因为未能见到“有漏皆苦”而贪执后有,而出离心则是能损害后有爱的正对治品;其次,轮回的根本是我执,而无我观慧及其所摄的善法正好与我执状态相违,因此这二者不是寻常真能引生死的集谛。但这二者都是有漏善法,与引后有集的有漏善法相似,所以安立为集谛所摄。

  下面举出教证。

  【如是亦如《摄抉择分》云:“问:“若世间诸法,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谛所摄?””

  《摄抉择分》中提问:资粮道、加行道中的世间诸法厌患后有,能相违后有,能引出世间道,为什么还是集谛所摄呢?

  这里“世间诸法”是指资粮道和加行道行者相续中的出离心、通达无我空性的智慧,以及与彼等相应的善法,由于还没有到见道,不是出世间法,因此称为世间诸法。

  【“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当知是集谛摄。””

  《摄抉择分》中回答说:虽然这些法的自性是厌背后有,不会导向生死轮回,但是与能引向轮回善趣的有漏身语意妙行相似,因此还是集谛所摄。

  换言之,转生轮回善趣的因是有漏善业,属于集谛中的业,而凡夫资粮道、加行道的出离心等法也是有漏善法,在这一点上相似,所以是集谛所摄。

  午五、是故须引发出离心及无我见

  【此说善思生死过患厌离生死意乐所起引出世道诸善净法,为随顺集,故当励力引此意乐及无我慧。

  这是说如理思惟生死过患之后,发起厌离生死的意乐,以此出离心所发起的能引出世间道的诸善净法,属于随顺集,因此应努力引发出离意乐与无我智慧。

  由此可知,只有出离心与无我慧,才是超越生死的根本所修。

  午六、出离心、无我慧、菩提心三者之外多数善业仅是轮回之因

  【由是因缘,若未由多异门,观察修习生死过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又离修习二菩提心,余诸善行,惟除少数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摄,转生死轮。

  由此可知,如果没有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观察、修习生死的过患,对生死中的圆满破除贪爱,获得对治,又没有以真实的观察智慧如理观察无我之义,又远离修习愿、行二种菩提心,在这三者之外的任何善行,除了少数依福田力之外,全部为庸常集所摄,其结果只能是轮转在轮回之中。

  “依福田力”:譬如净土法门中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以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终将获得解脱。

  没有进入资粮道与加行道的初学者,如果没有以出离心、空性见、菩提心任何一者摄持,所作善行大多会成为转生轮回之因的集谛。因此,如今的修行人,如果具有菩提心与空性见,则属于上等善根,若不具足,则须以出离心摄持受持别解脱学处,这样所作的善行才不会变成轮回之因。

  如果想令平时所作的善根成为解脱之因,以出离心摄持是最有效、最具力量。一般人或许认为出离心此法太低,还有更甚深的法,其实对初学者而言,相比其他任何一法,尤其要欢喜敬重出离心。

  此处,还有一种特例,就是以具德上师回向、发愿摄持,自己虽然不具出离心与空性见,但因为上师是殊胜福田,也能成为解脱之因。除此之外,个人以身口意积聚的善法几乎都成为轮回之因。

  午七、三界之业为了二受积集之相分三:一、为乐受义故增长 二、为舍受义故增长 三、摄义

  【又增长业分为二类:一为乐受义故增长,二为舍受义故增长。

  积集的业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为乐受义而积集;第二类是为舍受义而积集。

  未一、为乐受义故增长

  【初中复二:一为受用色声等欲尘所生诸乐;二于外乐厌舍贪著,为定生乐受,而增长业。

  “为乐受义故增长”又分有两类:一是为了受用外在色声等欲尘所生的各种欲乐而积集业;二是对外乐的贪著厌离并且舍弃,为了定生乐受而积集业。

  虽然人们追求的都是乐受,但乐受也有内外、大小和清浊的差别,前一种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外在物质享受,欲界众生日夜追求的内容都不外乎此。后一种是上界天人才具有的内在身心的喜乐,只有成就禅定后才可能生起。

  “于外乐厌舍贪著”,即了知受用欲尘的安乐太小太短暂,和入定所生的乐受相比,味同嚼蜡,因此对下界的欲乐厌离舍弃。

  举例来说,蛆在厕所中,牛羊看它们觉得恶心,但蛆不知是苦,还认为很快乐;牛羊在草原上吃草也觉得很幸福,但以人看来这种幸福微不足道;同样,欲界所耽著的五欲乐受,上界天人则觉得索然无味,心生厌离。

  【初复有二:一正缘未死以前现法乐故,造非福业,二正缘来世诸欲乐故,增长福业。

  “为受用欲尘乐受而增长业”又分两类:一是缘未死以前的现法乐受而积集非福业;二是缘来世的五欲安乐而积集福业。

  【正缘定生乐受者,谓集能生第三静虑,下至初禅诸不动业。

  “正缘定生乐受而增长业”,就是积集能生第三静虑下至初禅的诸不动业。

  “定生乐受”是指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和三禅离喜妙乐。一入初禅,已离欲界的欲恶,获得轻安,身心调畅;二禅不但无欲恶,…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