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P31

  ..续本文上一页连觉观也止息,如同明镜止水,身心适悦;到了三禅,连二禅的喜心浮动也远离,离喜寂静,最极寂静。若以山比喻相续,水比喻禅悦,则初禅喜乐如土石山顶上的水,二禅喜乐如纯土山顶上的池水,到了三禅,妙乐则如纯土之山放于大水池中,妙乐遍及身外,身体沉浸在妙乐之中。

  未二、为舍受义故增长

  【若于诸欲舍离贪著,复由乐受令意厌患,为舍受故而作业者,谓集能生第四静虑,乃至有顶诸不动业。

  如果对各种欲望舍离贪著,又使心厌离乐受,唯一为舍受而作业,只是为了舍受而去造作各种业,则是积集能生第四静虑乃至有顶的不动业。

  “第四静虑”:四禅舍念清净地。“乃至有顶”:有顶是指非想非非想处地,包括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此是世亲论师意趣。

  以上所说是世亲论师《俱舍论》的意趣。

  未三、摄义

  以上这段论文给我们许多启示,论文中多次出现类似的语句:为乐受义故、为舍受义故、为受用色声等欲尘故、为定生乐受故等,由此可见,三界有情造业是以追求安乐为动机,由于对安乐的认识不同,导致所集的业有非福业、福业和不动业的差别。所有这些造作,都是积集能引生死之业,无论如何修持都不能解脱生死。

  那么,为什么都是集引生死业而无法跳出生死呢?原因在于,并没有真正认识苦谛,把乐受、舍受误认为是真实的安乐。

  比如,一般世间人只是把外在五欲之乐视为真正的快乐,认为幸福人生就是享受悦意的色声香味触五欲,为了追求这些外在快乐,所作所为大都成了非福业,由此感召恶趣。

  已入道的人通过思惟粗无常(生死无常)和恶趣苦,知道转生恶趣苦不堪言,因此把目标放在追求来世的欲乐上,但这同样是把外在的欲乐误认为是真正的快乐,由此积集福业,只是欲界善趣之因。

  外道修行者厌离了外在欲乐,寻找禅定的乐受,或者进一步厌离内在定乐而追求舍受,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乐受是坏苦、舍受是行苦,而导致积集有漏不动业。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深入思惟有漏皆苦,就发不起厌弃一切三有的出离心,不论以何种动机造业,都只是随顺生死而已。

  午八、出离心所摄之业是解脱之因

  【由此正理,若普厌弃一切诸有,为解脱故三门行善,则能渐远生死,渐近涅槃。

  通过这个正理,如果修行人能普遍厌舍三有轮回,一心为解脱三门行善,则能渐渐远离生死、趣近涅槃。

  辰四、死殁及结生之理分五:一、死缘 二、死心 三、从何摄煖 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第三死殁及结生之理分五:一、死缘;二、死心;三、从何摄;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巳一、死缘分四:一、寿尽死 二、福尽死 三、未舍不平等死 四、破除邪见,树立惜福正见

  按《瑜伽师地论》,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尽死和未舍不平等死[94]

  【今初

  午一、寿尽死

  【寿尽死者,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为时死。

  所谓寿尽而死,即以前世业力所引的寿量全部穷尽而死,这是时死。

  一般来说,由于前世的引业,这一生的寿量是一个定数,连一生呼吸的次数也是决定的,如果没有积聚增减寿量的因缘,在寿量用尽时,就会“寿终正寝”,这是寿尽而死。

  午二、福尽死

  【福尽死者,谓如无资具死。

  所谓福尽而死,指缺少衣食药物等资生之具而死。

  虽然没有耗尽寿量,但以福报消尽,也会导致死亡,比如,冻死街头,或饥饿而死。因此,享福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在消福,平常有福报时不可挥霍,总要为将来留一些才好。

  弘一大师在孩提时,他的父亲请人写了一副清朝刘文定公的对联,高高地挂在柱子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教诫要爱惜粮食和衣服,这不是在财物上悭吝,而是因为一个人要懂得惜福,不能铺张浪费。大师的哥哥时常教他念,这一句念熟了,以后凡是遇到穿衣或者饮食,大师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蹋。而且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穿的衣服应当时时小心,不可以损坏或者污染。

  在此奉劝学人,有福报时应当珍惜,最好省下自己的福报舍给他人用。修行人不应随顺现代人的作风,而应随学俭朴惜福的古风。

  午三、未舍不平等死

  【未舍不平等死者,谓如经说,寿未穷尽,有九死因缘。

  所谓未舍不平等死,按世尊在《药师经》等经中所说,有九种因缘导致寿量未尽而死。

  以下一一说明九死因缘:

  【谓食无度量。

  即饮食过多或过少,不能适量。

  饮食不足,会令身体饥瘦虚弱;饮食过量,则使呼吸艰难,这都会加速死亡。

  【食所不宜。

  即食物不适宜。食物在体内不能很好地消化。

  【不消复食。

  因为饮食不平和,导致饮食不能消化,如果还继续进食,就会导致消化不良或者引起各类疾病。

  【生而不吐。

  引起了身体不适的食物,在尚未消化时就应及时吐出。倘若强忍不吐,将导致疾病,是减寿的因缘。

  【熟而持之。

  即由过去因为饮食不知量、食用不适宜的食物、不消复食等等,因此在体内造成各种疾病,又不加以去除。这些疾病,由熟变所生,所以称为“熟”,有而不去消除,称为“持”。

  【不近医药。

  即不去求医问药。

  按照《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说,为了去除由饮食引起的各类疾病,本应遵照良医所开良方服药,才能消除疾病,但自己不遵从,这也是死缘之一。

  《四家注》对这一句解释为,有些饮食与药物若分开食用,不会产生疾病等致死因缘,混合使用则会导致中毒。

  【不知于己若损若益。

  即在饮食、起居等方面,不知道哪些对身体有利,哪些有害,生活中不懂得取舍。

  比如一个人挑担,如果不知道自己力气的大小,过于蛮干,则容易造成身体损伤。又如,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或经常彻夜长坐,或在季节交换之时,不能按时加减衣服,都会制造死缘。

  【非时、非量行非梵行。

  在非时行非梵行,以及过量行非梵行。

  非时是指月经期间以及生病等不宜行淫之时,非量是指纵欲,过量而行。印光大师说:世间人由色欲直接致死的,有十分之四;由色欲间接致死的,即由色欲亏损遭受别种感触而死,又有十分之四。

  对以上九条,结合经验细心体会,聪明的人就可以了解养生保命的方法。

  午四、破除邪见,树立惜福正见

  针对“福尽而死”这条死缘,有必要展开破斥现代的邪见,树立起惜福的观念。

  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有一位美国老太太一生中都以贷款提前消费,临死前刚好把贷款还清。而一位中国老太太,天天省吃俭用,存钱准备以后享用,存到足够钱的时候,她就得病去世了。这两位老太太在天堂见面后,彼此交换心得。中国老太太说:“还是你聪明,哪象我,只是苦了自己。”

  许多不明因果的人都认为这个故事很有道理,觉得应当提前消费才对得起自己。其实这是一个具有欺诳性的故事,体现的完全是断见思想,误导了许多人。

  以因果衡量,这个故事应该这样改版:有位美国老太太贷款消费,在挥霍的同时,却很少积累福报,于是她在法界银行的赤字越来越大,由于福报提前透支,她无法偿还债务,在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中死去。

  中国老太太生活节俭,平常节省的钱都用来积福,结果福报越来越深,由于善业深厚,最后走的时候天乐鸣空,升到天堂。

  以后两位老太太见面了,一个是衣食自在、光明赫奕的天子,而一个沦为腹部大如泰山、咽喉细如针孔的饿鬼。美国老太太说:“当初,我只知道尽快享乐,没想到还有三世因果,事实上,因果上的利息大大超过美国银行的利息,贪求现世的享乐,真正害了我。现在我要在恶趣中遭受亿万年的痛苦,即使最终脱离,也还要做牛马来偿还,还是你这条路走得对。”

  因此,不能随顺凡夫人的邪说,这些邪说不符合正量,在任何取舍上,唯一应遵循因果规律。

  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公案:

  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荡然无存,奢糜成风。

  当时,乡民陈良谟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无福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