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32

  ..續本文上一頁瘟疫,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余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有人想:現在時代不同了,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過時的東西都可以丟掉。半碗飯、一張紙不值幾個錢,不要搞得太約束。

  這也是以撥無因果的斷見所滋生的邪見。從因果上思惟,就會知道其實浪費半碗飯、一張紙,也有很大的罪過。比如半碗飯來之不易,從播種、施肥、灌溉、收割、去殼、運輸到最後煮成米飯,其間有多少勞動者的心血,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才能端到口邊,供你享用。這半碗飯不是無因無緣産生的,隨意浪費不會折福嗎?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業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福報。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有一首唐詩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需要勞累那麼多的父母有情,想到這一點,爲什麼還不珍惜福報,反而以浪費爲光榮嗎?

  弘一大師在他的一篇演講中說:

  我五歲時,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嚴肅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爲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海裏,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1920年在杭州時,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裏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或是初出家時製的。

  在古德中這樣的事例也隨處可見。古時候,雪峰禅師和欽山禅師一起在溪水邊洗腳,欽山見到水中漂有菜葉,很歡喜地說:“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們可以沿著溪流去尋訪。”

  雪峰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後如何辨別人?他如此不惜福,爲什麼要居山!”

  入山後果然沒有名僧。

  有人說:人生在世,應當好好享受,必須擁有豪宅名車、高檔電器等,如果沒有這些物質享受,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應當辨別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與生活毫無關系。身爲欲界人類,雖然不能缺少衣食、臥具,但是普通的飲食、衣服,就足以保證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間。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虛假的擺設而已。動物也知道尋求飲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義只有這一點,那就和動物沒有差別。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這樣造作非福業,則連動物也不如。人生的意義在于能成辦自利利他的大義,不能少欲知足,就無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這樣就不能成辦大義,只是浪費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還要教育子女、學生惜福,爲他們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給兒子做棉衣,家裏本來有絲棉,她把絲棉賣掉換成棉絮。了凡先生問她:“家裏有絲棉,爲什麼要換成棉絮?”她說:“絲棉太貴,賣了可以把錢送給別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樣可以保暖。”了凡先生聽了很高興,因爲這樣做就不愁孩子將來沒有福!

  再來看反面例子:

  古時候,有戶富人在孩子滿月時,請客大擺酒席,殺了許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給孩子算命,說他一生的命運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兩歲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來以爲他算命很准,爲什麼這次沒有算對。後來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說他“折福太深,福盡而死”。

  再看現代的青少年從小就知道享樂,亂花父母的血汗錢,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個月幾百幾千塊的零花錢象流水一樣用。家長也認爲:現在時代不同了,甯可自己苦一點,也不能讓孩子沒面子。他不知道孩子從小養成驕奢的習慣後,由驕奢必然多欲,多欲則無德。長大之後,不是成爲貪官,就是成爲匪類、花花公子、寄生蟲,百無一用。從結果來看,這不是愛護子女,而是毀掉子女。因此,從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們都是大乘修行者,應當念念關懷衆生的苦難。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時,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連飯都吃不上,爲什麼不能省下自己的福報施給諸母有情呢?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

  宋朝的範仲淹讀書時,心中念念想著救濟他人。後來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個家族幾百戶的貧寒之家。他的幾個兒子請求他買一所園宅,他說:“京城裏的大官園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經常去遊園,誰會不准我去遊他們的園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

  範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爲天平寺,用來興崇叁寶。他的幾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時輪流穿著。範仲淹出將入相數十年,所得俸祿全部用來布施周濟別人,所以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而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個個能繼承父志,舍財救濟他人,因此範家的曾孫輩也極爲發達。

  某年舊曆十一月,天氣正冷的時候,蘇州城有位大紳士帶著工匠到印光大師的關房裝置洋火爐,印光大師堅決不肯接受,大師說:“人生不可享受過分,要是自己沒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這位大紳士非常誠懇,再叁請求,必須供養,弟子也從旁邊勸請,印光大師說“安在外間的客廳裏吧!那裏時常來人,讓大家一齊暖和,外間的空氣暖了,這間的空氣也會變暖。”

  我們應當隨學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報舍給衆生。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清苦一點,省下來的錢讓別人享用,有這樣的善心將來才能利益無量衆生。心中應常常記挂天下苦難的衆生,常以福報回向。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爲利有情故,不吝盡施舍,身及諸受用,叁世一切善。”又說:“如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爲,無量衆有情,資生大根本。”願我們如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一樣,恒時成爲維持無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巳二、死心分叁:一、善心死 二、不善心死 叁、無記心想

  【第二死心分叁:

  以下死心可以按階段分爲粗想和細想兩種,粗想是死亡時粗分的心識,細想是死亡最後階段的細分心識。

  在粗想之中,又分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想叁種。

  午一、善心死分五:一、以善心死 二、以善惡二事不平等串習之死心 叁、以二事平等串習之死心 四、彼時善終之相 五、造妙業者死苦輕微

  未一、以善心死

  【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于心。

  所謂善心死,就是臨終時,自己憶念先前所修習的善法,或者通過他人的幫助使自己憶念,以這種因緣,在粗想現行階段,信心等[95]善法在心中現行。

  未二、以善惡二事不平等串習之死心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于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于彼流注,余皆忘失。

  行善或不善之人在命終時,或者自己憶念先前所串習的善或不善,或者以他人的因緣令自己憶念。生前對何種法串習得多,這時對此法的念力就強大,會令心緣此法流注,而忘失其它一切認知。比如,生前對善法串習多,臨終時善念強,心緣善法流注,惡念都會忘失;反之,生前若對不善法串習得多,臨終的惡念力強,心緣著惡法轉,善念也會忘失。

  唐譯:“彼于爾時,于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余悉皆忘。”(臨命終時,心只憶念生前串習多或力量強的法,其它都會忘失。)

  未叁、以二事平等串習之死心

  【若于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舍,不起余心。

  如果對善法、惡法的串習不相上下,則隨最初自己或以他緣憶念起的法,心緣這個法不退舍,不再生起其它心念。

  未四、彼時善終之相

  【又作善者,如從暗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平生行善之人如同從黑暗處走向光明一樣,臨終時猶如在夢中,會看見種種悅意的景象,而不會出現不可愛的亂相,如是安祥地去世。

  《華嚴經》說:“臨命終時,會見到中陰相。平日造惡之人會看見自己在叁惡道中受苦,有時看見閻羅王和鬼卒拿著刀杖要抓他,有時會聽到叁惡道受苦的聲音。而平時行善即將升天的人,臨終時會看見天上莊嚴的宮殿、仙女遊戲、快樂的樣子。”

  《淨土叁昧經》說:“若人平時行善,臨終行將升天時,會見到天人拿著天衣和樂器來迎接。”

  未五、造妙業者死苦輕微

  【臨死其身無重苦受,造妙業者,解肢節苦亦極輕微。

  造善業的人臨終時身體沒有很重的苦受,解肢節苦也極其輕微。

  “解肢節苦”:又譯爲“斷末摩苦”,末摩是梵語,意爲肢節或死穴。在有情體內有很多特異的支節,這些特殊部位如果被觸到,就會引發劇烈的痛苦,導致發狂或死亡。人臨死時,水大、風大、火大中只要有一大增盛,觸及到末摩,就會斷絕命根,這稱爲斷末摩。…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