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一切行爲。大師每晨只喝一大碗粥,沒有菜。大師說:“初到普陀時,早餐配有鹹菜,我是北方人吃不慣,所以改成只喝白粥,這樣已經叁十多年了。”吃完,大師以舌舐碗,至極幹淨爲止,再以開水注入碗中,滌蕩碗中殘汁,以此漱口,再喝下去,唯恐浪費殘余米粒。至午飯時,只有一碗飯、一碗大衆菜,大師每次飯菜都不剩。和早晨一樣,吃完後先以舌頭舐碗,再注入開水,滌蕩後再漱口吞下。當年大師六十四歲,我見大師一個人住,事事親爲,沒有侍者等幫助。
印祖無聲說法,弘一大師也深領于心,印祖的身教使他日後深得法益。印祖說了惜福和習勞的妙法,弘一大師隨學印祖德行,這是如教修行。
通過這則公案,大家應當有所啓發。明白道理之後,就應舉一反叁,知道該怎麼做。方法是先用心看,再用心學,即用心觀察上師有哪些德行,自己也應努力隨學。
我們可以觀察:上師行住坐臥是何種威儀,上師接引衆生有何種方便,上師如何待人接物,如何恭敬上師叁寶,如何發願、回向、修集資糧,如何慈悲衆生,如何護持聖教,如何實踐教義,如何護持戒律,如何體悟萬法,這些都是我們隨學的內容。
因此,不要狹隘地認爲只有上師有聲的說法才是教,實際這個“教”真正說起來,盡未來際也說不完。
此外,如教修行也不是學一兩個月即可,而是要從現在起直到成佛之間,日日隨學,這才叫常隨佛學。若能用心隨學,上師的功德必然會在自相續中逐漸生起,最終達到與上師無二的果位。
《普賢上師言教》說:“上師的意趣行爲怎樣,弟子相續中也需要得到,就像神塔小像從印模中取出來一樣,印模中有什麼樣的圖案,全部會顯現在神塔小像上。同樣,上師心相續中有怎樣的功德,弟子也要與上師一模一樣,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德。”
壬五、攝親近之意樂與加行之義分二:一、須真修實行 二、應歸攝于心而修
癸一、須真修實行
以上親近的意樂和加行,若能如量生起,修行必定會得到成就,以緣起不空耗之故。自己具有清淨的意樂、加行,上師又具加持,內外因緣聚合,不可能不獲成就。
大恩上師就是這樣示現的:
大恩上師幼年即對全知麥彭仁波切具有極大信心。十五歲時,一心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念誦祈禱文一百萬遍,同時閱讀《直指心性》一萬遍,結果依靠對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猛利信心和祈禱心而證悟心性。
大恩上師對全知麥彭仁波切極其恭敬,每每提起全知麥彭仁波切時,都敬稱“喇嘛仁波切”。上師教誡我們,爲了獲得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加持,下至開玩笑也不能有任何不恭敬,否則會成爲獲得加持的障礙。上師演唱道歌和撰著論典時,都是先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安住心間,最後回向時也是祈禱生生世世與全知麥彭仁波切形影不離、獲得與文殊怙主無二的果位。
大恩上師念念不忘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恩德。有一次,憶念深恩竟至通宵流淚。第二天早晨,因流淚過多,上師的臉頰與枕頭竟然粘在一起分不開。上師如此念念不忘師恩,我們弟子應努力隨學,才能引發至誠的恭敬。
大恩上師說:“我沒有什麼傳記可寫的,但有一點,凡是我所依止過的上師,我從未做過讓他們不歡喜的事。對任何一位上師,我都是恭恭敬敬,謹遵師教,這是我一生唯一的傳記……”“我依止托嘎如意寶的六年當中,從未擾亂過上師的心,就像如來芽尊者依止智悲光尊者那樣,甚至沒有做過一件讓上師怒目而視、不歡喜的事。我對上師的所作所爲從未起過邪見,上師就是開玩笑,我也覺得有深深的密意,視如善妙教言。”
大恩上師說他唯一的傳記,就是真正做到了如理依止上師。實際上,這是最偉大、最成功、最令人景仰的傳記,也是最心要的傳記。上師的話語裏蘊含了深刻的教誡。
我們臨終時回顧此生,如果生平以賢善的意樂和加行如理依止上師,則一生問心無愧,中陰和來世必定安樂。如果依止善知識時犯下大的過失,則將終生遺憾,生也不安,死也不樂。所以要格外珍重,修好依止善知識的意樂和加行。
《普賢上師言教》說:“我們一定要在上師住世期間,全力以赴依教奉行,通過上面所講的叁種承侍使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成爲無二無別。相反,如果上師住世時沒有恭敬承侍、依教奉行等,而當上師不在世時卻口口聲聲地說繪製上師的身像、觀修上師瑜伽、修習實相之類的話,然後另辟蹊徑去苦苦尋找別的高深莫測大法,既不具備使上師心相續中的斷證功德融入自相續的誠信恭敬,也不進行祈禱等,這就是所謂的“能修所修相違”。”
論中又說:“在中陰界中能面見上師,上師指引道路等,這也需要自己無量的誠信恭敬與上師的悲心願力聚合,才會産生那樣的結果。當然上師不可能親自去中陰界,如果自己沒有誠信,不恭敬上師,無論上師多麼賢善也不可能出現在中陰界爲你指引道路。”
華智仁波切教誡我們珍惜因緣、注重實修。獲得人身很難,生在中土更難,能值遇上師則是難中之難。道友們有福德因緣,獲得人身,生在中土,又遇到各自有緣的上師,但要知道“緣生可貴”,事事難免無常,不會總有這樣的機會,若不知及時把握、不懂珍惜,終將錯失良機。
所以,上師住世時應當及時依止,一切弟子份內之事都要不懈怠地勤作。倘若未能殷重依止,一旦上師圓寂,自己想做也沒有機會了。因此,要格外珍惜當下的因緣,每一件事、每一心態與行爲都要往依師方面去修持。如果每一天都修好上師瑜伽,實行依止法,這一生就成辦了大義。
癸二、應歸攝于心而修
一切佛法都要在心地上修習,親近善知識也不例外。若不著重修心,就會流于形相,成爲相似的依止、虛假的依止甚至變相的依止。因此,在心上實修極爲關鍵。全知麥彭仁波切說:外觀百法,不如內觀自心殊勝。
不要認爲只要依止都會獲得成就,其實依止的結果大有差別:有的依止獲得上等成就,有的獲得中下等成就,有的僅得少許利益,有的甚至以顛倒依止而墮落。
下面通過問答將親近善知識的法義歸攝在心上。
第一問:什麼是親近?
心和心相應才是親近,身體或外相上的親近,並不是真正的親近。所以,親近即是心與善知識的智慧、大悲空性藏相應。這有四種情況:身遠心近、身近心近、身遠心遠、身近心遠,前兩種是真親近,即不論身體遠近,與上師的心相應就是親近,否則就不是親近。
佛世時,有兩位比丘遠道前去拜見佛陀。途中兩人極其幹渴,必須喝水才能活命;但是水中有蟲,一位比丘遵守教言,害怕犯戒而沒有喝,結果幹渴而死。另一位比丘想:“爲了盡快見佛,還是喝吧。”後來當他見到佛時,佛說:“那位護戒而死的比丘,才真正見了我。”
所以,心與上師相應,即使遠在千裏,上師也如同在眼前;心與上師不相應,即使身體親近,上師也像遠在天邊。
第二問:爲什麼要親近?
欲得火,就必須接近火;欲得光明,就必須親近光明;欲得智慧和功德,就必須親近善知識。按了義的觀點,我們本來具有如來藏,只是被二障覆蓋了,而能開顯如來藏最殊勝的助緣就是叁寶,叁寶的總集又是上師。因此,爲了顯發心性,必須親近上師。一旦與上師的智慧相應,自然能淨除心垢而顯發功德,功德未生者令生,已有的令增長,最後獲得和上師無二的果位。
現代人親近善知識的動機多不純正。有些人認爲:“我與上師關系, 密切,將, 來可以得好名聲,居士一定會恭敬我。”這種求名的動機會使親近善知識淪爲庸俗的世間法。
有人想:“我親近、供養上師,是致富的捷徑。”這是爲利養而親近,也是世間法。
或者親近上師只是爲求自己一人解脫,這是小乘的發心。
親近的動機有邪正、大小等差別,導致的結果也截然不同。如果不調整好動機,親近的行爲就會變成相似的影相甚至變相的行爲。
第叁問:如何親近?
唯有順應親近的緣起,才能真正現前親近,而緣起在于意樂。若有信心和恭敬,必定能與上師親近;若無信心和恭敬,身語縱然勤作,也不能和上師的心相應。由于緣起不錯亂之故。所以,應當精勤修習敬信。
信心和恭敬不是憑空産生,只有具足正因才能引生。正因就是思德、念恩,即:再叁思惟功德,必引信心;再叁憶念恩德,必引恭敬。信心和恭敬一旦增強,就能勝伏懷疑、傲慢,從而生起穩固的意樂;意樂一旦穩固,就能以祈禱等方便融入上師的加持。我們的心之所以不能融入加持,主要是因爲心有障礙,若能提升敬信而消減障礙,則極易融入上師的加持而發明心地。
具體來說,有了淳厚的敬信,華嚴九心乃至無量善心都會被激發。譬如:隨順上師的孝子心、堅固不可分裂的金剛心、荷擔一切的大地心、遠離傲慢的除穢人心等,都將隨之引生;舍心、護戒心、安忍心、精進心、定心、智慧心等,也會因此增生;種種等持、神通、總持、辯才、回向、菩薩諸行、大願等,也都能夠成就。可見,只要具足親近的意樂,在上師的加持下,一切佛法的功德都會逐漸産生。所以,親近善知識是聖道的根本,只要對上師具有信心、恭敬心,一切都可顯現爲修行的境界。
有了意樂,自然會引發加行;相反,意樂若未修好,加行也不會真正生起、穩固,充其量只是一種相似或者脆弱、狹小的加行。換言之,親近的加行必須以親近的意樂攝持,若無意樂根本,則是表面的供養和承事,而且行爲不穩固,容易生起疲厭、懈怠而間斷,甚至會生起邪見等。因此,若不著重在心地上修持,最後極有可能會變成邪加行,結果不是親近而是背離上師。
所以,表面熱鬧不一定好,外表好看也不一定真,只有具足賢善的親近意樂…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