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11

  ..續本文上一頁,才會有真正的親近加行。

  親近的加行,即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和如教修行。此等爲何是親近的加行呢?這是緣起規律所致。因爲如此行持,必定能與善知識的心相應。

  供獻財物偏重外物,身語承事側重身體,如教修行是真正修習善知識的教授、隨學善知識的德行,叁者分別是下等、中等、上等的加行。了知叁種加行的差別後,首先應做好下等、中等加行,然後著重做好上等的如教修行。我們對上師供獻財物、身語承事,是要先鍛煉自己,讓心和上師的心相應。有了這個基礎,就能對上師的每一句教言信受奉行,最後歸于“如教修行”。

  然而,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人們重視供獻財物,其次是身語承事,最輕視如教修行。比如:有一類人因供養上師很多財物,就認爲自己功德大,超過了其他師兄弟,而要求上師賜予大加持。另一種人,因承事了上師而自命不凡、心高氣傲,認爲自己高人一等。這些都是顛倒、不如法的現象,並不是實修親近的加行,而是在修我執。

  所以,一定要注重心地,不論作任何供養承事,務必要以真誠心、恭敬心來做。若無上述華嚴九心的賢善意樂,所作所爲就容易流于表面,極可能成爲顛倒的行爲。

  第四問:親近的結果是什麼?

  若有純正的動機,再加上賢善的意樂和加行,以無欺的緣起力,必然會獲得上師殊勝的加持,逐漸消除罪障,而使自心和上師智慧相應,最後成爲無二一體,永不分離,終成佛道。

  實修時,應按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攝修求加持頌》經常祈禱。依止善知識的關要攝于最初叁頌,即:

  

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

  

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

  

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

  

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

  

殷重敬信爲意樂,身命財物如教修,

  

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

  

  如果通過教理了達上述內容,自然會生起《大乘莊嚴經論》中所說的總聚心,即心中會呈現修持的要點。總聚心一旦生起,就會引發求證之心,便可按照這叁頌實地修證。

  以上根據諸多經續論典和教言,對如何親近善知識作了歸攝關要的闡述。參考的教典有:《阿底莊嚴續》、《大幻化網根本續》、《時輪金剛續》、《密集金剛續》、《事師五十頌》和宗大師對該論的注釋等。《華嚴經》、《不可思議經》等經典,《大乘莊嚴經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薩迦班智達《叁戒論》、華智仁波切《普賢上師言教》等論典。五世達賴喇嘛的講義、班禅善慧法幢的講義、大格西阿旺彭措的廣論筆記等注釋,博朵瓦尊者的《藍色手冊》等教言。這些密續經論的作者都是諸佛菩薩,其發願力及善說具有殊勝的加持,絕非凡夫分別念的境界可比。因此,我們應當按照這些聖言真實修行。

  

  

  己二、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 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這是略說在上座正修時及下座沒有修法期間如何行持的軌理。

  辛一、正修時應如何分叁:一、加行 二、正行 叁、完結

  【初中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完結。

  正修的內容,既可分成加行、正行、完結叁者,也可分成“宣說加行、正行與完結的真實義”和“旁述修法的時間安排等”這兩個部分。

  【今初

  壬一、加行分七:一、灑掃住處並且安布身語意像 二、須無谄供且端正陳設 叁、以如法威儀安住且皈依發心 四、明觀資糧田 五、資糧田前修七支 六、供曼陀羅而祈禱 七、攝義[3]

  【初加行法有六。

  正修時最初的加行有六個方面,以下逐一具體解釋。

  癸一、灑掃住處並且安布身語意像分五:一、住處的要求 二、以教理成立必須灑掃住處 叁、與灑掃相應的觀修 四、灑掃的利益 五、以教理成立必須安布身語意像

  【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4]身語意像[5]

  正修時最初的加行法有六個,這是第一個加行——灑掃住處並且安布身語意像,就是要如金洲大師的傳記那樣,善加灑掃自己所住的地方,並且要很莊嚴地安布佛像、佛經與佛塔。

  “善”是對灑掃的要求,“莊嚴”是對安布身語意所依的要求。往昔的智者、成就者們都是如此行持的,其中尤以金洲大師堪爲典範,所以說“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子一、住處的要求

  修行的環境,必須選擇靜處,即應依止遠離愦鬧、極爲適意的地方。譬如,選擇樹木成蔭、花草相映成趣、成就者做過加持、能自然引生慈悲等善心功德的地方。《叁摩地王經》等經論中都說過這樣的內容。

  修行的處所,必須按照戒律所說,是一形量合適、如法的住房,即光線充足、明亮,大小適中,令人心情舒暢輕松的住房。

  對于真正想要修法的人來說,依止圓滿的神山靜處極爲重要,因爲如果想讓心遠離散亂並且引生功德,就需要圓滿聚合內外各方面的因緣。許多大德都曾經這樣強調過。具體選擇神山靜地的方法,可以參閱相關的經論,此處不作贅述。

  子二、以教理成立必須灑掃住處

  教證:

  《大幻化網根本續》與《般若八千頌》等教典中,都再叁教誡行者必須灑掃住處、清潔環境。像這樣應當半個月灑掃一次。

  理證:

  修行處所必須善加灑掃等,因爲這樣能使魔障減少、速得悉地,而且對皈依境恭敬承事能産生福德的緣故。譬如,爲了迎接世間的君王,人們尚且要灑掃街道、嚴飾屋舍,何況修行人是要迎請諸佛菩薩,更要莊嚴道場。

  子叁、與灑掃相應的觀修

  按密宗來說,灑掃時應當觀想:所有外器世界的過失完全遣除,所有山河大地、房屋庭院都顯現爲天尊的無量宮;而且,一切有情世界的過失也無余遣除,諸有情都顯現爲天尊。這樣觀修能使內心清淨,由心所顯現的十方器情世界也會因此而清淨善妙。

  依顯教而言,灑掃時應念誦以谛實語所造的儀軌作加持。此外,還應按照《阿彌陀經》、《不動佛刹土經》、《現觀莊嚴論》及其注釋等中所說觀修佛國的方法來觀修淨土。

  子四、灑掃的利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記載:

  世尊在逝多林時,見地上不幹淨,就拿起掃帚要打掃園林。當時舍利弗、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諸大聲聞見後,都拿著掃帚一起清掃園林。佛陀和弟子們打掃完畢之後,便進入食堂就坐。這時,佛陀爲諸比丘開示了灑掃的功德:“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清淨,叁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佛在《層樓經》中也宣說了這五種勝利。

  灑掃的利益具體可以從暫時與究竟兩方面來說明:

  一、暫時的利益——能令自心歡喜、諸天護法歡喜、諸佛菩薩歡喜、種下往生淨土的因緣等

  如果把庭舍灑掃清淨、布置整齊,不但自己內心會感到放松、舒適和歡喜,而且會招來喜愛清淨的護法善神(世間愛幹淨的人用餐時,也喜歡找一個優雅潔淨的地方。同樣,喜歡清淨的護法善神,也樂意到清淨的精舍做客),還能令十方諸佛歡喜。相反,如果住所很不清潔,諸佛菩薩見了也不會贊許。此外,以此灑掃的淨業,還能種下往生淨土的因緣。

  二、究竟的利益——成就報身與化身刹土

  佛的境界全是清淨的境界,因此希求佛果的人,應當莊嚴國土;而要莊嚴國土,首先必須從近處著手,否則連自己的住處都不清淨,卻要莊嚴國土,豈不可笑。

  此外,若爲殊勝的對境做灑掃等事,則利益更大。譬如,爲僧衆打掃廁所、經堂、佛堂,或者清理上師的住所等,以此稀奇的緣起力,再加上對境叁寶的加持力,便能清淨許多業障、淨化自心。

  佛陀當年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特,由于他非常愚鈍,沒有能力憶持經典,佛就教他念“掃帚”二字。他一邊爲僧衆掃地、一邊念“掃帚”,六年之後便心得解悟:“帚是八正道,糞即叁毒,以八正道之帚掃除叁毒塵垢,就是掃帚的涵義。”他又深深思惟這個道理,于是心開意解,證得羅漢果。

  我們應當思惟上述灑掃的利益。如果能在灑掃前後憶念這些利益,並且在灑掃時作相應的觀修,那麼修行生活中小至灑掃房屋也會充滿歡喜。所以,修行的心境絕不是痛苦的,而是時時處處安詳愉悅。

  子五、以教理成立必須安布身語意像

  教證:《文殊根本續》說:“應當作兩足尊導師的聖像及佛塔等。”《道炬論》與《菩薩地論》也如此宣說。

  理證:必須安布身語意像,以此能清晰明觀、…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