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融入加持、隨念佛陀等而遣除違緣故。
癸二、須無谄供且端正陳設分二:一、須無谄供 二、端正陳設
【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這個加行有兩個要求:一、必須無有谄诳而供養;二、供品的陳設必須端正。
子一、須無谄供分二:一、動機無谄诳 二、供品來源清淨
“無谄供”的“無谄”,就是沒有谄诳,包括動機無谄诳和供品的來源清淨(沒有谄诳)這兩層涵義。
醜一、動機無谄诳
“動機無谄诳”,即供養的動機純正,不是出于惡心或狡詐、炫耀等心態,也不是爲了曲意迎合或隱瞞真相迷惑他人。
奔公甲格西就是這方面的典範:
一次,許多施主約見奔公甲格西。那天上午,格西便在叁寶所依前很莊嚴地陳設供品。當時格西反觀自己的動機,察覺自己這麼做,只是爲了在施主面前表現自己是個好修行人而已。于是,他毅然向供臺上撒了一把灰,並且呵斥自己說:“你這個比丘,不要如此虛僞!”後來,帕單巴尊者對格西此舉贊歎說:“全西藏的供品中,奔公甲這把灰最好!”
由此可見,供養的動機最爲重要。譬如:有一富人爲了炫耀自己的財富,每日供燈萬盞;相反,有一窮人,爲了利益衆生、積累成佛的資糧,而由衷發起真誠的供養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叁寶前供一盞燈。若論功德,後者遠遠超過前者。因爲前者的動機谄诳,完全被世間八法所染汙,並非清淨的供養,因此縱然供品精美華麗、數量龐大,但功德卻遠遠不如以清淨心供養微薄之物。二者的功德相差如此懸殊,完全是由發心清淨與否所致。
醜二、供品來源清淨
“供品的來源清淨”,即供品不是以欺騙、邪命等非法手段獲取的,沒有被罪業染汙。譬如:偷竊兄弟的財物來供養父母,父母必定不願接受這種供品。同樣,我們若以殺生、偷盜、邪命等方式獲取供品,供品的來源就不清淨,以此供養叁寶,叁寶也不願納受。因此,須“由無谄诳求諸供具”,使供品不受染汙。
子二、端正陳設
此加行的第二個要求是“端正陳設”,即香花、燈燭等供品應當擺設整齊。
如果能做到無谄供以及端正陳設,就是清淨的供養,可積累廣大的資糧。
癸叁、以如法威儀安住且皈依發心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爲經行。除此從余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于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于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其次,應像《聲聞地》中所說:“淨治五蓋中的昏睡蓋時,必須來回經行。此外,淨治其余貪欲蓋等蓋障時,應在床座或小座等上結跏趺坐。”所以,應在安樂舒適的臥具上,端正自己的身體,以適合自己的威儀結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身體這樣安住之後,還要皈依、發菩提心,一定要讓皈依、發心與自相續和合。
“安樂臥具”:坐起來不會感到太硬,讓人感覺柔軟舒適的臥具。
“隨宜威儀”:根據自身的情況,雙跏趺或半跏趺皆可。在小乘戒律中,是要求“大僧結雙跏趺、二僧結半跏趺”。關于“威儀”,《金剛幔續》中說:“在安樂臥具上安坐之後,雙目垂視鼻尖,鼻尖與肚臍對直,雙肩平齊,舌抵上颚,唇齒自然放松。在這之後,遠離粗息。”《聲聞地》、《般若八千頌廣疏》中也講了七種威儀。
在安樂的臥具上,以如法的威儀安住,並排除濁氣(除風),這樣做有很大的必要,因爲:
一、佛陀如是開示的緣故;
二、堪能長時間打坐的緣故;
叁、非人不能妨害的緣故;
四、身體不會疲勞的緣故;
五、心極澄淨的緣故;
六、與生起輕安相應而速得輕安的緣故。
“決定令與相續和合”:一定要讓自己的心與佛法相合。譬如:鋼琴家剛開始彈一首樂曲時,由于對樂譜和樂曲的意境還不熟悉,所以彈奏時,心不能隨音律融入音樂的意境之中;然而,當他練習純熟並且娴熟樂曲的意境時,就能“以心奏樂”,內心與音樂的意境完全融合。這就是音樂與心相續和合,這是一位鋼琴家必臻之境。同樣,皈依、發心也應當和自己的心相續融合,讓心成爲皈依、發心的體性,這是在法上的要求。如果念誦皈依偈和發心偈時,口中雖然念誦這個法,內心卻處于無記或散亂的狀態,那麼自心就不可能契入法義而與佛法相融。因此,宗大師才會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說“決定令與相續和合”,這是要求我們,內心必須對法義串習純熟,這樣佛法和心相續才能融合一味。
爲什麼安坐之後,首先要皈依、發心呢?下面就以理成立其必要性。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調整自己的動機、令發心清淨非常重要。因爲,業的善惡是由心的善惡來決定的,如果不以清淨的發心攝持,身語諸業都不會成爲善法,因此,清淨的發心是凡事最初的關要。
而各種發心之中,又以皈依和菩提心最爲殊勝。因爲“皈依是進入佛教之門”,所修能否成爲佛法全靠皈依的攝持,唯有依靠皈依叁寶,才能遠離外道的發心,所以,最初發起皈依叁寶的清淨信心,極其重要。又因爲“菩提心是進入大乘唯一之門”,所修是否成爲大乘法,唯一依賴菩提心,因此必須以菩提心舍棄二乘自利的發心,以此原因,最初就發起爲利衆生而誓求佛果的菩提心,極爲重要。因此,身體如法安住之後,首先必須皈依、發心,以調正自心。
第叁個加行歸納起來,就是正身與正心兩個要點,身心都要調整,身正則脈直,心正則入道。身要正,則應以如法的威儀端坐;心欲正,即須以殊勝的善心修持皈依、發心。而這兩者之中,又以調心爲主,然而當今的修行人往往顛倒主次。本來跏趺坐是很好的坐式,但是如果只是執著修身而不殷重修習皈依,最多也只是外道的修法,如果沒有菩提心攝持,最好也只是小乘的修法。因此,調身和調心這兩者中,首先應著重調心,應當殷重修心,令皈依、發心與自相續和合。這是第叁個加行的重點所在。
癸四、明觀資糧田
【于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複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衆,爲資糧田。】
在自己頭頂前方的上空,清晰地觀想廣大行派與甚深見派的諸傳承上師、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和護法神衆,作爲資糧田。
首先,在自己前面上方的虛空中央,明顯地觀想大法座,本師釋迦牟尼佛安住座上。因爲釋尊是這個教法期佛法的導師,我們現在能夠進入佛教、深沐法恩,與釋尊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因緣甚深、恩德超勝的緣故,首先應當觀想釋尊。
其次,在釋尊的前方,觀想于菩提道中引導自己的根本上師;然後,在釋尊的右方,觀想從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廣大行派傳承諸師,比如彌勒、無著、世親等菩薩;接著,在釋尊的左方,觀想甚深見派傳承諸師,即龍樹、月稱等菩薩。釋尊的後方則分爲上下兩方:上方觀想從金剛持如來次第相傳的加持傳承諸師,下方觀想從寂天菩薩相傳而來的偉大事業傳承諸師。(就本論來說,以上諸傳承都彙集于阿底峽尊者,再由尊者作爲傳承源頭傳至藏地。)此外,還要觀想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和護法神衆。自己所修的主要本尊也可以觀在前方。
以上這些所觀想的聖境就是“資糧田”。爲何稱之爲資糧田呢?因爲傳承上師等是修行人積集廣大資糧的殊勝所依,所以稱爲資糧田。向這樣具有無邊功德的資糧田祈禱,就能獲得一切圓滿與加持。因此,往昔大德們都說,這是傳承如意寶。
以上資糧田觀想好了之後,就成了我們積資淨障的所依,因此接著就宣講第五個加行——資糧田前修七支。
癸五、資糧田前修七支分叁:一、須積資淨障的根據 二、分別宣說七支 叁、七支的劃分與歸攝
子一、須積資淨障的根據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行相”:內心顯現的影像狀態。
自己的相續當中,假如缺少能生起證道功德的順緣——積集資糧,以及遣除逆緣的淨治業障,這兩種證道的助緣,而僅僅努力修習所緣行相的正因,則難以生起證道功德。因此,接下來的加行就是要修習七支來淨治身心,這七支攝盡了一切積資淨障的扼要。
在這一段當中,我們必須明確因、緣、果叁者:“果”即所生起的證道功德;“正因”是修習所緣行相;“助緣”包括積聚順緣和遣除逆緣二者,能生道之順緣是積集資糧,遣除障道的逆緣是淨治業障,這兩者就是助緣。
以下分別以教證說明“積資、淨障二者是生起證道之助緣”。
一、積集資糧是能生道之順緣
敦巴仁波切說:“恒時精勤積福德,未積不生賢善心,積者能生賢善心。”經中也說:“未曾積資欲成就,好似攪水欲得油;積累資糧欲成就,恰似攪乳得酥油。”不積資糧而想獲得成就,就像要從沙子中榨出油來,無論如何勤作,也不可能得到一點油;相反,積累資糧以求成就,則如榨芝麻得油一般,有多少芝麻就有多少油。
二、淨治業障是生起證道的助緣
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說:“相續中生起甚深道之殊勝證相的主要障礙,就是罪障、習氣。爲了使阿賴耶的明鏡中顯現證悟的影像,淨除罪障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可見,道之逆緣是罪障,清淨罪障則是生起證道的助緣。
下面再以理歸攝論文的意義,成立“積資淨障是産生證道功德的關要”。
對于産生證道功德來說,積…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