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融入加持、随念佛陀等而遣除违缘故。
癸二、须无谄供且端正陈设分二:一、须无谄供 二、端正陈设
【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
这个加行有两个要求:一、必须无有谄诳而供养;二、供品的陈设必须端正。
子一、须无谄供分二:一、动机无谄诳 二、供品来源清净
“无谄供”的“无谄”,就是没有谄诳,包括动机无谄诳和供品的来源清净(没有谄诳)这两层涵义。
丑一、动机无谄诳
“动机无谄诳”,即供养的动机纯正,不是出于恶心或狡诈、炫耀等心态,也不是为了曲意迎合或隐瞒真相迷惑他人。
奔公甲格西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一次,许多施主约见奔公甲格西。那天上午,格西便在三宝所依前很庄严地陈设供品。当时格西反观自己的动机,察觉自己这么做,只是为了在施主面前表现自己是个好修行人而已。于是,他毅然向供台上撒了一把灰,并且呵斥自己说:“你这个比丘,不要如此虚伪!”后来,帕单巴尊者对格西此举赞叹说:“全西藏的供品中,奔公甲这把灰最好!”
由此可见,供养的动机最为重要。譬如:有一富人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每日供灯万盏;相反,有一穷人,为了利益众生、积累成佛的资粮,而由衷发起真诚的供养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三宝前供一盏灯。若论功德,后者远远超过前者。因为前者的动机谄诳,完全被世间八法所染污,并非清净的供养,因此纵然供品精美华丽、数量庞大,但功德却远远不如以清净心供养微薄之物。二者的功德相差如此悬殊,完全是由发心清净与否所致。
丑二、供品来源清净
“供品的来源清净”,即供品不是以欺骗、邪命等非法手段获取的,没有被罪业染污。譬如:偷窃兄弟的财物来供养父母,父母必定不愿接受这种供品。同样,我们若以杀生、偷盗、邪命等方式获取供品,供品的来源就不清净,以此供养三宝,三宝也不愿纳受。因此,须“由无谄诳求诸供具”,使供品不受染污。
子二、端正陈设
此加行的第二个要求是“端正陈设”,即香花、灯烛等供品应当摆设整齐。
如果能做到无谄供以及端正陈设,就是清净的供养,可积累广大的资粮。
癸三、以如法威仪安住且皈依发心
【次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
其次,应像《声闻地》中所说:“净治五盖中的昏睡盖时,必须来回经行。此外,净治其余贪欲盖等盖障时,应在床座或小座等上结跏趺坐。”所以,应在安乐舒适的卧具上,端正自己的身体,以适合自己的威仪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身体这样安住之后,还要皈依、发菩提心,一定要让皈依、发心与自相续和合。
“安乐卧具”:坐起来不会感到太硬,让人感觉柔软舒适的卧具。
“随宜威仪”:根据自身的情况,双跏趺或半跏趺皆可。在小乘戒律中,是要求“大僧结双跏趺、二僧结半跏趺”。关于“威仪”,《金刚幔续》中说:“在安乐卧具上安坐之后,双目垂视鼻尖,鼻尖与肚脐对直,双肩平齐,舌抵上颚,唇齿自然放松。在这之后,远离粗息。”《声闻地》、《般若八千颂广疏》中也讲了七种威仪。
在安乐的卧具上,以如法的威仪安住,并排除浊气(除风),这样做有很大的必要,因为:
一、佛陀如是开示的缘故;
二、堪能长时间打坐的缘故;
三、非人不能妨害的缘故;
四、身体不会疲劳的缘故;
五、心极澄净的缘故;
六、与生起轻安相应而速得轻安的缘故。
“决定令与相续和合”:一定要让自己的心与佛法相合。譬如:钢琴家刚开始弹一首乐曲时,由于对乐谱和乐曲的意境还不熟悉,所以弹奏时,心不能随音律融入音乐的意境之中;然而,当他练习纯熟并且娴熟乐曲的意境时,就能“以心奏乐”,内心与音乐的意境完全融合。这就是音乐与心相续和合,这是一位钢琴家必臻之境。同样,皈依、发心也应当和自己的心相续融合,让心成为皈依、发心的体性,这是在法上的要求。如果念诵皈依偈和发心偈时,口中虽然念诵这个法,内心却处于无记或散乱的状态,那么自心就不可能契入法义而与佛法相融。因此,宗大师才会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决定令与相续和合”,这是要求我们,内心必须对法义串习纯熟,这样佛法和心相续才能融合一味。
为什么安坐之后,首先要皈依、发心呢?下面就以理成立其必要性。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调整自己的动机、令发心清净非常重要。因为,业的善恶是由心的善恶来决定的,如果不以清净的发心摄持,身语诸业都不会成为善法,因此,清净的发心是凡事最初的关要。
而各种发心之中,又以皈依和菩提心最为殊胜。因为“皈依是进入佛教之门”,所修能否成为佛法全靠皈依的摄持,唯有依靠皈依三宝,才能远离外道的发心,所以,最初发起皈依三宝的清净信心,极其重要。又因为“菩提心是进入大乘唯一之门”,所修是否成为大乘法,唯一依赖菩提心,因此必须以菩提心舍弃二乘自利的发心,以此原因,最初就发起为利众生而誓求佛果的菩提心,极为重要。因此,身体如法安住之后,首先必须皈依、发心,以调正自心。
第三个加行归纳起来,就是正身与正心两个要点,身心都要调整,身正则脉直,心正则入道。身要正,则应以如法的威仪端坐;心欲正,即须以殊胜的善心修持皈依、发心。而这两者之中,又以调心为主,然而当今的修行人往往颠倒主次。本来跏趺坐是很好的坐式,但是如果只是执著修身而不殷重修习皈依,最多也只是外道的修法,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最好也只是小乘的修法。因此,调身和调心这两者中,首先应着重调心,应当殷重修心,令皈依、发心与自相续和合。这是第三个加行的重点所在。
癸四、明观资粮田
【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
在自己头顶前方的上空,清晰地观想广大行派与甚深见派的诸传承上师、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和护法神众,作为资粮田。
首先,在自己前面上方的虚空中央,明显地观想大法座,本师释迦牟尼佛安住座上。因为释尊是这个教法期佛法的导师,我们现在能够进入佛教、深沐法恩,与释尊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因缘甚深、恩德超胜的缘故,首先应当观想释尊。
其次,在释尊的前方,观想于菩提道中引导自己的根本上师;然后,在释尊的右方,观想从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广大行派传承诸师,比如弥勒、无著、世亲等菩萨;接着,在释尊的左方,观想甚深见派传承诸师,即龙树、月称等菩萨。释尊的后方则分为上下两方:上方观想从金刚持如来次第相传的加持传承诸师,下方观想从寂天菩萨相传而来的伟大事业传承诸师。(就本论来说,以上诸传承都汇集于阿底峡尊者,再由尊者作为传承源头传至藏地。)此外,还要观想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和护法神众。自己所修的主要本尊也可以观在前方。
以上这些所观想的圣境就是“资粮田”。为何称之为资粮田呢?因为传承上师等是修行人积集广大资粮的殊胜所依,所以称为资粮田。向这样具有无边功德的资粮田祈祷,就能获得一切圆满与加持。因此,往昔大德们都说,这是传承如意宝。
以上资粮田观想好了之后,就成了我们积资净障的所依,因此接着就宣讲第五个加行——资粮田前修七支。
癸五、资粮田前修七支分三:一、须积资净障的根据 二、分别宣说七支 三、七支的划分与归摄
子一、须积资净障的根据
【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行相”:内心显现的影像状态。
自己的相续当中,假如缺少能生起证道功德的顺缘——积集资粮,以及遣除逆缘的净治业障,这两种证道的助缘,而仅仅努力修习所缘行相的正因,则难以生起证道功德。因此,接下来的加行就是要修习七支来净治身心,这七支摄尽了一切积资净障的扼要。
在这一段当中,我们必须明确因、缘、果三者:“果”即所生起的证道功德;“正因”是修习所缘行相;“助缘”包括积聚顺缘和遣除逆缘二者,能生道之顺缘是积集资粮,遣除障道的逆缘是净治业障,这两者就是助缘。
以下分别以教证说明“积资、净障二者是生起证道之助缘”。
一、积集资粮是能生道之顺缘
敦巴仁波切说:“恒时精勤积福德,未积不生贤善心,积者能生贤善心。”经中也说:“未曾积资欲成就,好似搅水欲得油;积累资粮欲成就,恰似搅乳得酥油。”不积资粮而想获得成就,就像要从沙子中榨出油来,无论如何勤作,也不可能得到一点油;相反,积累资粮以求成就,则如榨芝麻得油一般,有多少芝麻就有多少油。
二、净治业障是生起证道的助缘
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相续中生起甚深道之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就是罪障、习气。为了使阿赖耶的明镜中显现证悟的影像,净除罪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可见,道之逆缘是罪障,清净罪障则是生起证道的助缘。
下面再以理归摄论文的意义,成立“积资净障是产生证道功德的关要”。
对于产生证道功德来说,积…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