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

  

  

中士道·希求解脱

  中士道·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

  * 思维苦谛

  * 思维集谛

  * 十二缘起(见下册)

  

思考题

  

  

中士道·希求解脱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一、连接文 二、真实义 三、摄义

  壬一、连接文分三:一、敬礼句 二、须修中士意乐 三、对于轮回圆满不修厌离则无解脱,故应勤修

  癸一、敬礼句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此处宗大师敬礼的目的,是为了能圆满撰造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真实利益众生。

  所顶礼的对境,是胜尊具大悲者,也就是具足大悲的道次第所有传承上师。

  癸二、须修中士意乐分三:一、归摄下士道内容 二、为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 三、不以下士道为足的理由

  子一、归摄下士道内容

  首先承前启后,扼要归纳下士道的内容,即:四个修法——修念死无常、三恶趣苦、共同皈依与黑白业果,和一个目的——获得善趣果位。其中四个修法当中,前二者是发起下士意乐的方便,后二者是获得后世义利的方便。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通过思维即将死亡,而且死时今生的身体、受用、眷属等法毫无利益,能令自心厌舍今生;其次,通过思惟死后若堕入恶趣,所受痛苦极其深重而漫长,而令自心对后世善趣生起希求。由这二种修法,能将希求今生为主的心,转换成希求后世善趣为主的心。这就是发起下士的意乐。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然后通过皈依以及对善恶业果规律生起定解,努力断恶修善,则后世就能往生善趣。

  要避免来世堕入恶趣,首先,必须了知唯有三宝才能救护自己,所以要寄希望于三宝,一心皈依具有救护能力的三宝。而皈依的重点,是按照佛陀所开示的教法行持。对共下士道而言,这个教法就是业果,即:清晰辨别黑白业果,而且对此产生定解之后,努力断恶修善,这样必定能获得善趣果位。

  “定解黑白业果”是见,“励力断恶修善”是修行,“善趣妙位”是果。若要获得善趣果位,除了致力于遮止恶趣之因、修习善趣之因以外,再也找不出其它方法。对此生起定解才会精勤取舍业因,如此才能真正获得善趣果位。所以这个道理是真现实,毫无迷信、虚假的成分。

  下面再来分析,在整个菩提道上,修习共下、共中二道的究竟目的何在?为何在下士道之后、上士道之前,必须修习共中士道的意乐?

  子二、为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

  【然非以此[1]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2],须修中士之意乐。

  如果以下士道作为究竟所求,那么就是唯下士了。然而,在此处的道次第引导中,修行人并不是以下士道为满足。而是为了依次发起共下士意乐和共中士意乐,厌舍轮回中的一切事之后,能依此因缘,发起大菩提心而引入到上士道。所以,在这个道次第的引导中,修行人必须修习中士的意乐。

  这一段的要点是:从整个道次第的引导来说,修行人究竟所求是无上菩提,最终必须趣入上士道。因此,不是以下士道和中士道为究竟,而是以下、中二道作为引生菩提心的准备阶段,如论中所说:“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此因缘”就是缘自己修苦而引发无伪的求解脱心,以此作为方便可以助发菩提心。具体来说,在共下与共中二道当中,是缘自身而思惟苦谛,深切体会到自己的痛苦之后,将心比心,再缘整个三界有情而思惟苦,自然就能引生大悲,发起度脱一切有情出离生死的誓愿。相反,若连自己的痛苦都没有体会到,尚且不能为了自己而发起希求解脱之心,怎么可能发起救拔一切有情出离苦海的菩提心。所以,为了引生菩提心,必须进一步修习中士意乐。

  子三、不以下士道为足的理由

  不能以下士道为满足的理由,其要点是:如果一个法究竟是善,就可以以它为满足;如果一个法究竟是恶,便不能以它为满足。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3]故。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

  虽然获得人、天善趣的果位,但仍然不能脱离行苦。如果将人、天胜位的本质执著为安乐,实际上是一种颠倒。因此,善趣其实没有丝毫的安乐。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善趣引业穷尽之后,必将堕入恶趣,最后仍要得到恶果。譬如:有人马上就要从悬崖上堕入谷底,那么现在于悬崖上暂时休息,就不能说是真实的安乐。

  总之,因为究竟是恶的缘故,可以肯定善趣无有安乐。

  【《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

  《入行论》中说:我们已经无数次来到善趣,频繁享受了种种安乐,但在善趣死后却要堕入恶趣,长时感受各种难忍之苦。

  由此可见,善趣也不是真实安乐的地方,要不然,为何最后还会堕入恶趣万劫受苦呢?

  【《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

  《弟子书》中也说:那些在生死轮回中浮沉的众生,如果执著善趣暂时的圆满为安乐,那么必定将毫无自在渐次数以百次地漂流在善恶趣中。

  “诸常转入生死轮”:是指生死的苦相。“常”是说时间长远,从无始以来至今一直相续不断。“轮”有上下不定、旋转不断的意思。此处是以轮比喻众生在烦恼与业的推动下,时而升善趣、时而堕恶趣,相续不断地生死。

  “而于暂憩思为乐”:“暂憩”是指暂时获得善趣,就像暂时休息一样。

  “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执著善趣为安乐的人,决定会毫无自在地渐次数以百次地漂流在善恶趣中。“无主”是指不自在。“等”是说与上文的“暂憩”相等,都是指善趣。“非等”是和“暂憩”不相等,是指恶趣,即受猛苦逼迫。

  颂中的“定”字很重要,它显示了一种因果关系:因是“于暂憩思为乐”,果是“决定会不自主地百返漂流”。“思为乐”是执著生死为安乐的颠倒心,它的作用是随顺生死,决定不能引生出世间的道。换言之,只要有人执著善趣为安乐,便可断定此人的解脱希望等于零。也就是说,只要执著善趣为安乐,就必定不能发起出离轮回的决心。因为心上的规律是决定的:思为乐的心和思为苦的心相违,贪着生死的心与厌离生死的心相违。两者的作用也正好相反,即前者引的是顺生死业,后者引的是顺解脱业。换句话说,当心贪著善趣的安乐时,完全沉迷其中,根本不会有出离轮回的远见,更不可能投入全部身心去成办出离轮回的因,所以必定会不断地漂流生死。

  癸三、对于轮回圆满不修厌离则无解脱,故应勤修

  【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

  因为善趣究竟是恶,所以对善趣也应厌离,如同对恶趣一样。

  【《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

  提婆菩萨在《四百论》中说:诸智者怖畏善趣就像怖畏地狱,不畏惧三有[4]的人,在智者当中决定没有。换言之,凡是有智慧能观见三有苦谛的人,必定都会怖畏三有。

  “诸智”:真实通达轮回过患的人。这些智者很清楚生死是如何流转、紧随善趣而来的是什么。

  对此有人疑问:地狱极其痛苦,善趣舒适安乐,二者苦乐悬殊,为何智者却怖畏善趣等同地狱呢?其实,这就像将毒药放入甜食中,吃的时候暂时感觉安乐,但终究要感受大苦。同样,善趣暂时是安乐,可是其后必定会堕入地狱,因此智者怖畏善趣等同地狱。

  【《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摄功德宝》[5]中也说:凡夫若有贪执生死圆满之心,就会恒时流转于生死中。

  “贪生死意”:贪爱生死的心。以爱而取,以取而有,以有而转生,如此不断循环,所以恒时流转。从这一句可以知道,不断流转的根源就是贪生死意。

  【《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月官菩萨在《弟子书》中也说:如果有人对轮回诸趣生起安乐想,他的愚痴黑暗就会变得很厚重;如果有人对诸趣生起痛苦想,他的愚痴黑暗就会变得很微薄。如果串习轮回清净之相的习气力增长,贪欲的火焰便会非常炽盛;如果串习轮回不净之相的习气力增上,贪欲的火焰便…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