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P9

  ..续本文上一页第二,此二苦是诸苦的根本。

  未六、其感受生起之量

  【如博朵瓦云:“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35],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

  就如博朵瓦尊者所说:“在六趣当中,不论转生到哪一趣中,此后会产生的病痛、死亡等众多苦恼,该病的病,该死的死,不是本来不应如此而忽然凭空产生的。这是生死本来的相状,或者是生死的自性,住在生死期间,必定不可能超越。”

  我们应从这段话中,去体会生死轮回的自性和不断发生的各种痛苦相之间的关系,即:由于生死本性是苦,所以在生死中必定会显现无量的痛苦相,这是法尔如是的规律。就像厕所自性不清净,所以在厕所中只有无量的污秽相,不可能有丝毫洁净。

  【“我等于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

  我们如果对此生起了厌离,就必须断除轮回转生,而要断除转生,就必须断除转生的因——业和烦恼。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如是一切人世间,苦因果故无安乐,为脱此苦思善道,当求解脱轮回法。”一旦了解到生死唯一是苦因苦果,便知生死之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安乐,这时内心就会有所转变,而开始真正步入寻求解脱法的修行之路。

  【当于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对于前文所说生老病死等已经产生的众多痛苦,应当按照这样来思惟。

  午二、思惟六苦分二:一、真实义 二、六苦归摄为三种之理

  未一、真实义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申一、略说

  【第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释》[36]宣说七苦,其最后者是别过患,故于此中当思六种。

  第二,思惟六苦,即思惟《亲友书释》所说七苦中的前六苦。此六苦分别是:无定过患、无饱足过患、数数舍身过患、数数结生过患、数数高下过患、无伴过患。七苦中最后一苦是宣说各苦分别的过患,已包括在六苦之中,所以没有单独列出。

  申二、广说分六:一、无定过患 二、无饱足过患 三、数数舍身过患 四、数数结生过患 五、数数高下过患 六、无伴过患

  酉一、无定过患分二:一、他世无定 二、现法无定

  戌一、他世无定

  【其中无定过患者,谓于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于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惟是次第展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

  所谓无定过患,就是在生死流转中,今生的父母、夫妻、儿女等亲属,到了后世便会转成和自己不共戴天的怨敌;今生的怨敌或者无利害关系的陌生人,下一世又会转成与自己相亲相爱的亲属。依此类推,众生在轮回中转生就像演戏一样,不断变换角色,毫无实义。父亲可以转为儿子,儿子可以变成父亲。这一世是母亲,下一世却成了与自己共枕的妻子;这一世是妻子,下一世又变成自己的母亲。怨亲只是像这样次第辗转流转,所以,生死中根本无法找到可以依靠、信任之处。

  【《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亲友书》说:父亲转为儿子,母亲转为妻子,仇敌转为亲人,以及与此相反,即儿子变成父亲,妻子变成母亲,亲人变成敌人。所以,生死当中根本没有固定不变的关系。

  下面以二则公案说明。

  《法句喻经》中说:当年,舍卫国有一婆罗门很富裕,但性格悭贪,每次吃饭时,都要关紧大门。有一天,他家煮鸡吃,夫妻俩关着门一起享受美味。小孩坐在二人中间,他们时不时地夹鸡肉给小孩吃。

  佛陀知道此人以宿世的福德,到了应该度脱的时候。于是,佛化现成一个沙门,直接出现在他们面前。婆罗门看见后,生气地说:“你这个道人真是无耻,为什么跑到我们家里?”

  沙门说:“是你自己愚痴,你杀父、娶母、供养怨家,怎么反而说道人无耻呢?”

  婆罗门不明白这句话的含意,便询问原因。

  沙门说:“餐桌上的鸡,是你前世的父亲。因为他性格悭贪,所以常常堕为鸡身受苦。这小孩前世是罗刹鬼,你前世常被他损害。你们之间的宿业未了,所以他又来投胎当你的小孩,让你偿还宿债。你现在的妻子是你前世的母亲,她对你感情深厚,所以今世又转为你的妻子。这种轮转的戏剧,愚人不知,只有道人看得清楚。”

  佛陀显现威神,让婆罗门看见自己的宿命之后,婆罗门便忏悔受戒。佛为他说法后,他就证了初果。

  在《中阿含经》中也曾说:都提的父亲死后转生为都提家的狗,偷吃盘中食物。旃檀的父亲转生为乞丐,乞讨至旃檀家时,被看门的人打断手臂。

  安士先生评论说:世间极为骇异之事,正是世间极平常之事。这些不是骇人听闻的特异现象,而是家家户户极平常的现象。我们身处的环境,正是轮回。一旦认识自己正身陷这样的处境中,才知轮回是令人厌恶的大苦海。

  《安士全书》中记有这样一则公案:

  清朝顺治年间,有个名叫梁石柱的富商,十分疼爱儿子。儿子十九岁时身患重病,梁某因此非常悲痛。

  有一天,儿子忽然直呼父亲的名字说:“我前两世住在徐州,有三百两金子,当时和你一起做生意。路上我拉肚子上厕所时,你趁机用利刀刺入我的胸部,将我杀死。然后,你用刀割破自己的手腕,假装我是被强盗杀死,你的手是因抵挡强盗而受伤。我死后投胎到睢陵县的王家,二十年前的王某便是前一世的我。你比我晚三年死,死后也投生在睢陵,就是今天的你。

  往年我一直找不到你。有一次,我上县城交纳条银,在柜台边忽然遇见你,当时我非常气愤,用拳头猛击你。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冲动。你因为与我素不相识,反而不介意。数日后,我便愤闷而死。

  死后,我就投生为你的儿子,算算这十九年的帐:小时候我出痘疹,你花了多少医药费?请老师教我读书,又花费多少?替我成家花费多少?考试拜老师花费多少?还有其它零星的小费,总共是多少金子?钱债你已还清了,但命债还没有还。看在这十九年,你对我很厚爱,我本来不忍心说,但我现在快要死了,怕阴府不会宽恕你。”

  儿子死后,梁石柱伤心得早晚痛哭。他对别人说:“我儿子既孝顺又聪明,他是怕我伤心,才编故事来安慰我。天下哪有父子是仇人的呢?”不久,他亲手磨了一把长枪。有人问他磨长枪作何用?他说:“今年欠收,准备用这把枪来自卫。”有一天,他把长枪的木柄顶在墙上,把枪头对着胸口,忽然大叫说:“儿子,你等我自己来撞枪。”说完便奋力朝枪尖猛地一撞,枪尖穿入胸部七八寸,一直钉到脊椎骨。

  按照这个公案来思惟,便能对轮回产生厌离。比如,你所疼爱的儿女可能是前世的债主,你能期望他对你做什么呢?你只是在偿还欠他的宿债,直到还完为止。像这样的法可以依靠吗?再如,自己现在所迷恋的妻子,上一世也许是条恶狗;或者现在所执著的亲友,来世就变成专门压迫、凌辱自己的怨家。因为轮回中的法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自性。如此思惟,就会觉得轮回法都是欺诳之处,心执著在这些法上毫无实义。

  我们可以想象整个轮回是个大舞台,台上有父、母、夫、妻、儿、女、亲怨、猪狗、天人、饿鬼等各种角色;再将一生缩短为五分钟,每隔五分钟就变一次相,夫变成子、子变成妻、妻变成狗、怨变成妻,如此不断变相。这些假像,哪一样值得我们贪爱或嗔恨呢?因此,看清轮回的真相之后,应不再分别并且出离生死中的亲怨。

  戌二、现法无定

  【即现法中亦复展转,互为亲怨。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

  不必说长久的多生累世,即便是在现前这一生当中,众生也是辗转互为亲怨。如《妙臂请问经》所说:今生当中,有时多年前的怨敌,后来转为亲友,而且关系亲密,三日不见还牵肠挂肚。亲爱之人也可能随着因缘而变成怨敌。此外,还有过去很亲密的好友,后来关系日渐疏远而形同陌路。也有以前是无亲无怨的中庸关系,后来因为某种利益之争而变成怨敌,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还有从前素不相识之人,以某种因缘而结成夫妻或拜为姊妹等。

  因此,轮回的舞台上,天天都在上演这些戏剧。可笑的是,众生沉迷其中爱得要死、恨得要死,全然不知一切都是假戏一场。

  【“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智者了知亲怨不定之后,就不应该再耽著于亲怨,也就是应停止内心对于亲怨的爱恨分别。所谓爱、憎的分别,实际上只是妄想执著而已,应将自心只放在善法上,安乐而住。

  安乐而住的反面是贪嗔而住。如果心未安住在善法上,缘亲友生贪爱,缘怨敌起嗔恨,则都是烦恼,不是安乐而住。安乐而住就是一心安住在法上,远离贪嗔,因为法具有清净安乐的本性。

  轮回当中,亲怨等法没有固定的自性,所以世间没有一法可以真正依靠、信任。完全只是自己的分别心将一方执著为亲友,将另一方执著为怨敌,其实亲怨都只是分别心所假立。若心耽著亲怨,天天爱恨情仇,最后必定落得一场空,得不到任何…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