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义。因此,唯有圣法是真实的依靠,智者们应当将心唯一安置在圣法当中。
【如是修习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嗔,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这样修习就能破除缘亲怨分别党类而生起贪爱与嗔恨。同时,应观生死当中不会有安心之处,从而生起厌离。
凡夫的心已习惯于分派,在人群当中,不自觉地就会把别人或归于亲友,或归于怨敌,而流露出贪嗔的态度和行为,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执著而已,必须以思惟亲怨不定,来破除这种错误的取舍。
下面对第一无定过患作一总结:
理证:轮回中转生的凡夫(有法)怨亲不定,因为被业和烦恼牵制的缘故。
比喻:如人被洪水冲走一样。
酉二、无饱足过患分七:一、以生死而苦乐无厌足之理 二、轮回之乐犹如癞,受乐不能令意满足反生大苦 三、病重难愈之苦 四、往昔轮回苦乐都已经受,但仍然未能离贪 五、须感受极为难忍无边业苦 六、忆念往昔无量好坏之身悉皆空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无饱足过患者。】
思惟六苦中第二无饱足过患,即不论如何受用,贪欲永无满足的过患。
戌一、以生死而苦乐无厌足之理
此段以饮母汁为例,推及生死中一切盛事、苦事。
首先宣说往昔所饮母乳之量,以及今后若不修解脱道则需喝更多的母乳。
【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
如《亲友书》说:每一有情都曾无数次地在轮回中转生,若汇集生生世世所饮用的乳汁,其量已超过四大海水。如果今生还不出离生死,今后仍将随着异生性不断流转,所需喝的乳汁比以往的总和还多。
【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
《亲友书》中这段教言,是要我们思惟每一有情无量劫来曾经喝过多少母乳,今后如果不修解脱道,还需再喝多少母乳。
“若不学解脱道”是说明学与不学的差别:如果精进修学解脱道,就能结束轮回。若不修学,便不能生起轮回的对治法,轮回也就不会无故消失,而仍将结生相续,所以生生死死没有止境。
【此是略喻,更当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喝母乳只是一个例子,更应由此推而广之,思惟生死当中所有兴盛事和痛苦事,没有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由此使自心厌离生死。
此处的关键,是要认识贪欲所造成的后果,也就是因贪欲而不知满足的大过患。以乘骑来说,过去世以轿子或马为乘骑时,自己曾拥有过各类骏马,而且有了一匹马还想要更多更好的骏马。到了今生,这种对乘骑的贪欲并未消减。最开始是想买一辆自行车,然后又想要漂亮的摩托车,再看到小车好,就想尽快拥有一辆奥拓。再过几年,觉得奥拓太低档,开出去有失体面,于是又想买一辆奔驰。将来,私人飞机盛行时,做梦也想拥有一架自己的飞机。死后若转生天界,还想得到帝释天王乘骑的天象。由于贪欲持续不断,我们从无始以来至今生,未曾停止过追求。就单单以乘骑来说,自己累世以来使用过的象马车乘等堆积起来,可以高过须弥山。如果再不学解脱道,以后还会不断堆积上去。
又如,转生为女性时喜欢漂亮,为了将自身打扮得光彩动人,从无始至今不断地更换服装款式。到了今生,从小到大对世界名牌时装颇多侧目——范思哲、皮尔卡丹、夏奈尔……。但是,只要贪欲没有止息,以后还是一年更换几套、几十套服装,一有钱就会去买衣服。这样贪执下去,单是衣服堆积起来的高度,也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想一想,一个凡夫的贪欲有多大,轮回中尽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怎么不生厌离呢?
又比如权力欲的过患,从今生的相续,完全可以推出前世的状况。我们很多人不论是在何种场合都有官瘾,总想指挥别人。比如,初入小学时就想当班长,当了班长还想做大队长。长大成人之后,当了科长不满足,还想做局长、市长……。以此往前世推,在无量世当中,大大小小的官乃至大梵天王等自己都曾做过,但这又能如何呢?还不是烟消云梦,落得一无所有。今后是否还想继续为权利而奋斗?
按照这样去思惟便能知道,由于贪欲,每一有情都曾受用过生死中的饮食、男女、住宅等各种色声香味触的受用。为何会造成如此无边无际、错综复杂的轮回呢?就是因为贪欲未能止息。只要不以解脱道来对治,贪欲还会发展,在贪欲牵制下,仍将一次又一次地去奋斗、去享受,一生又一生地束缚在轮回之中。
戌二、轮回之乐犹如癞,受乐不能令意满足反生大苦
下面是观察通过受用生死中的苦乐,能否使贪欲获得满足。这是要抉择有关众生心理方面的大问题,只有在此处得到完全确定,才能普遍厌离三界,否则仍会执著生死中的乐受。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
,
有人妄执:只有享受过五欲的安乐之后,我的心才能满足。
比如有人会想,等到哪天我有实力拥有了舒适的洋房、轿车,享用了高档的时装、天下的美食等之后,我的心自然就会满足,然后就不会再去追求这些东西了。
问题的焦点在于:以受用五欲为因,结果是促成贪欲的止息还是增上?
【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
(答:)然而三有中的任何一种安乐,不论享用多少,不但不会满足,反而会越来越增长贪爱。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观察。例如,求学时成绩优秀的,一般都会贪著名声,为了求得名声而用功读书,以期考试获奖。比如,终于获得了三等奖而感受到成名的快乐之后,贪欲会不会因此止息呢?肯定不会。得奖之后,整天都沉浸在兴奋当中,这种状态就是对名誉的贪执正在不断增上,对名声的渴望也就随之升级。所以此后为了进而获得一等奖,就会更加投入,而且在相关的许多方面都想出人头地。一旦得不到,就会引起强烈的求不得苦,心情沮丧,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应当像这样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观察。比如追求财富、衣食、异性等,最初获得时会生起短暂的欢喜,同时也会激起更强烈的追求心。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原先的享受已无法引起那种刺激的乐受,而在贪欲的驱使下,又会去追求更高更多更好的享受。须知,这是分别心法尔的规律,必定是“以受缘而生爱”,而所谓“以受乐而满足”,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邪见。
下面再放开眼界,一直往无穷无尽的未来观察。
【由此[37]常夜驰骋[38]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爱是生死之因,由于贪爱增长,结果导致在生死的旷野中常夜奔走,在无量劫中感受种种至极难忍的大痛苦。虽然也曾感受了安乐,但所获的安乐远不及所受痛苦的一分。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有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驰骋生死”的相状。大师说:“心无常住,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这个心识没有片刻的安住,就像商人一样东奔西走;这个四大的皮囊也没有固定的形相,就像房屋一样频频搬迁。)
此处须认识“贪爱”与“生死”的关系。可以确定地说:不论是父母妻子、功名财富、衣服饮食、林泉花卉、家具电器、小车洋房,只要你心中还有贪爱,就肯定不能超越生死。比如,毒草的种子再小,只会长成毒草,而不可能长出药草。同样,对轮回的贪欲再小,也是轮回后有近取蕴的因,不可能趣向解脱。所以,“贪爱”是生死的根本,放纵不得。如果一方面紧跟现代潮流,对高档的物质生活充满欲渴,另一方面还高喊要了生死、度众生,这不是痴人狂语吗?
智者们都是认识到贪欲增上的严重过患,才精进用功对治贪欲。当年,迦叶尊者头陀行第一,世尊赞叹说:“头陀行在,我法常住。”依此反推便知:贪欲增上,佛法就会隐没。各位反问自己:现在我是想“抖擞身心出尘劳”呢?还是想作茧自缚,把自己困在生死当中呢?如果要走解脱道,就必须少欲知足、摧毁贪欲。否则,只要有一种贪执,就会被此贪执牵引而流入生死。
“长夜驰骋生死”:
如果以一个刹那的生灭作为一个生死,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贪欲的增上,自己的分别念必定是像流水一般念念相续,无法停息。这就是驰骋生死之相。当今时代,人们对外在欲尘的贪欲大幅度增上,对生活的要求很高,结果造成人类身心的痛苦加剧,内心分别念炽盛。如果再不回头,那么不说了脱生死,就连内心稍得安定都不可能,个个必定仍将沉溺在苦海中,继续挣扎。
如果以一期生死为单位,我们就应该看到,有情每次唯一是因贪爱而投胎。在生之时贪爱增长,依靠贪就必定会执取后有的近取蕴,结果是驰骋生死。每一次转世,就执取一个近取蕴,而近取蕴是生苦之器、依生苦之器、苦苦之器、坏苦之器、行苦性,所以必定要领受生老病死等痛苦。而且,依靠贪爱习气的相续,仍将为了贪求所欲而起贪嗔痴、造作恶业,故而再次流转轮回。这样看来,确实是“长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所以古人说:“欲待了时无了时,即今休去且休去。”你想等到贪欲满足之时,但贪欲肯定没有满足的一天,今天能休息就休息吧!当下就要下决心了断,否则牵牵连连到何日才能歇息呢?
《大宝积经》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塚,虚受诸辛苦。”为什么…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