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義。因此,唯有聖法是真實的依靠,智者們應當將心唯一安置在聖法當中。
【如是修習破于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嗔,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這樣修習就能破除緣親怨分別黨類而生起貪愛與嗔恨。同時,應觀生死當中不會有安心之處,從而生起厭離。
凡夫的心已習慣于分派,在人群當中,不自覺地就會把別人或歸于親友,或歸于怨敵,而流露出貪嗔的態度和行爲,實際上這些都是錯誤的執著而已,必須以思惟親怨不定,來破除這種錯誤的取舍。
下面對第一無定過患作一總結:
理證:輪回中轉生的凡夫(有法)怨親不定,因爲被業和煩惱牽製的緣故。
比喻:如人被洪水沖走一樣。
酉二、無飽足過患分七:一、以生死而苦樂無厭足之理 二、輪回之樂猶如癞,受樂不能令意滿足反生大苦 叁、病重難愈之苦 四、往昔輪回苦樂都已經受,但仍然未能離貪 五、須感受極爲難忍無邊業苦 六、憶念往昔無量好壞之身悉皆空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無飽足過患者。】
思惟六苦中第二無飽足過患,即不論如何受用,貪欲永無滿足的過患。
戌一、以生死而苦樂無厭足之理
此段以飲母汁爲例,推及生死中一切盛事、苦事。
首先宣說往昔所飲母乳之量,以及今後若不修解脫道則需喝更多的母乳。
【如雲:“一一曾飲諸乳汁,過于四海于今後,隨異生性流轉者,尚須多飲過于彼。”】
如《親友書》說:每一有情都曾無數次地在輪回中轉生,若彙集生生世世所飲用的乳汁,其量已超過四大海水。如果今生還不出離生死,今後仍將隨著異生性不斷流轉,所需喝的乳汁比以往的總和還多。
【謂當思惟,一一有情飲母乳酪昔飲幾許,今後若不學解脫道當飲幾何。】
《親友書》中這段教言,是要我們思惟每一有情無量劫來曾經喝過多少母乳,今後如果不修解脫道,還需再喝多少母乳。
“若不學解脫道”是說明學與不學的差別:如果精進修學解脫道,就能結束輪回。若不修學,便不能生起輪回的對治法,輪回也就不會無故消失,而仍將結生相續,所以生生死死沒有止境。
【此是略喻,更當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無所未經,令心厭離。】
喝母乳只是一個例子,更應由此推而廣之,思惟生死當中所有興盛事和痛苦事,沒有自己未曾經曆過的,由此使自心厭離生死。
此處的關鍵,是要認識貪欲所造成的後果,也就是因貪欲而不知滿足的大過患。以乘騎來說,過去世以轎子或馬爲乘騎時,自己曾擁有過各類駿馬,而且有了一匹馬還想要更多更好的駿馬。到了今生,這種對乘騎的貪欲並未消減。最開始是想買一輛自行車,然後又想要漂亮的摩托車,再看到小車好,就想盡快擁有一輛奧拓。再過幾年,覺得奧拓太低檔,開出去有失體面,于是又想買一輛奔馳。將來,私人飛機盛行時,做夢也想擁有一架自己的飛機。死後若轉生天界,還想得到帝釋天王乘騎的天象。由于貪欲持續不斷,我們從無始以來至今生,未曾停止過追求。就單單以乘騎來說,自己累世以來使用過的象馬車乘等堆積起來,可以高過須彌山。如果再不學解脫道,以後還會不斷堆積上去。
又如,轉生爲女性時喜歡漂亮,爲了將自身打扮得光彩動人,從無始至今不斷地更換服裝款式。到了今生,從小到大對世界名牌時裝頗多側目——範思哲、皮爾卡丹、夏奈爾……。但是,只要貪欲沒有止息,以後還是一年更換幾套、幾十套服裝,一有錢就會去買衣服。這樣貪執下去,單是衣服堆積起來的高度,也比喜馬拉雅山還高。想一想,一個凡夫的貪欲有多大,輪回中盡做這些無意義的事,怎麼不生厭離呢?
又比如權力欲的過患,從今生的相續,完全可以推出前世的狀況。我們很多人不論是在何種場合都有官瘾,總想指揮別人。比如,初入小學時就想當班長,當了班長還想做大隊長。長大成人之後,當了科長不滿足,還想做局長、市長……。以此往前世推,在無量世當中,大大小小的官乃至大梵天王等自己都曾做過,但這又能如何呢?還不是煙消雲夢,落得一無所有。今後是否還想繼續爲權利而奮鬥?
按照這樣去思惟便能知道,由于貪欲,每一有情都曾受用過生死中的飲食、男女、住宅等各種色聲香味觸的受用。爲何會造成如此無邊無際、錯綜複雜的輪回呢?就是因爲貪欲未能止息。只要不以解脫道來對治,貪欲還會發展,在貪欲牽製下,仍將一次又一次地去奮鬥、去享受,一生又一生地束縛在輪回之中。
戌二、輪回之樂猶如癞,受樂不能令意滿足反生大苦
下面是觀察通過受用生死中的苦樂,能否使貪欲獲得滿足。這是要抉擇有關衆生心理方面的大問題,只有在此處得到完全確定,才能普遍厭離叁界,否則仍會執著生死中的樂受。
【若謂受樂令意滿足。】
,
有人妄執:只有享受過五欲的安樂之後,我的心才能滿足。
比如有人會想,等到哪天我有實力擁有了舒適的洋房、轎車,享用了高檔的時裝、天下的美食等之後,我的心自然就會滿足,然後就不會再去追求這些東西了。
問題的焦點在于:以受用五欲爲因,結果是促成貪欲的止息還是增上?
【然叁有樂任受幾多,非但無飽,後後轉複增長貪愛。】
(答:)然而叁有中的任何一種安樂,不論享用多少,不但不會滿足,反而會越來越增長貪愛。
我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觀察。例如,求學時成績優秀的,一般都會貪著名聲,爲了求得名聲而用功讀書,以期考試獲獎。比如,終于獲得了叁等獎而感受到成名的快樂之後,貪欲會不會因此止息呢?肯定不會。得獎之後,整天都沈浸在興奮當中,這種狀態就是對名譽的貪執正在不斷增上,對名聲的渴望也就隨之升級。所以此後爲了進而獲得一等獎,就會更加投入,而且在相關的許多方面都想出人頭地。一旦得不到,就會引起強烈的求不得苦,心情沮喪,感歎命運對自己的不公。
應當像這樣結合自己的經驗來觀察。比如追求財富、衣食、異性等,最初獲得時會生起短暫的歡喜,同時也會激起更強烈的追求心。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原先的享受已無法引起那種刺激的樂受,而在貪欲的驅使下,又會去追求更高更多更好的享受。須知,這是分別心法爾的規律,必定是“以受緣而生愛”,而所謂“以受樂而滿足”,完全是一廂情願的邪見。
下面再放開眼界,一直往無窮無盡的未來觀察。
【由此[37]常夜馳騁[38]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然其安樂不及一分。】
愛是生死之因,由于貪愛增長,結果導致在生死的曠野中常夜奔走,在無量劫中感受種種至極難忍的大痛苦。雖然也曾感受了安樂,但所獲的安樂遠不及所受痛苦的一分。
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中,有一段話,形象地描述了“馳騁生死”的相狀。大師說:“心無常住,類商賈而處處奔馳;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這個心識沒有片刻的安住,就像商人一樣東奔西走;這個四大的皮囊也沒有固定的形相,就像房屋一樣頻頻搬遷。)
此處須認識“貪愛”與“生死”的關系。可以確定地說:不論是父母妻子、功名財富、衣服飲食、林泉花卉、家具電器、小車洋房,只要你心中還有貪愛,就肯定不能超越生死。比如,毒草的種子再小,只會長成毒草,而不可能長出藥草。同樣,對輪回的貪欲再小,也是輪回後有近取蘊的因,不可能趣向解脫。所以,“貪愛”是生死的根本,放縱不得。如果一方面緊跟現代潮流,對高檔的物質生活充滿欲渴,另一方面還高喊要了生死、度衆生,這不是癡人狂語嗎?
智者們都是認識到貪欲增上的嚴重過患,才精進用功對治貪欲。當年,迦葉尊者頭陀行第一,世尊贊歎說:“頭陀行在,我法常住。”依此反推便知:貪欲增上,佛法就會隱沒。各位反問自己:現在我是想“抖擻身心出塵勞”呢?還是想作繭自縛,把自己困在生死當中呢?如果要走解脫道,就必須少欲知足、摧毀貪欲。否則,只要有一種貪執,就會被此貪執牽引而流入生死。
“長夜馳騁生死”:
如果以一個刹那的生滅作爲一個生死,我們可以發現,由于貪欲的增上,自己的分別念必定是像流水一般念念相續,無法停息。這就是馳騁生死之相。當今時代,人們對外在欲塵的貪欲大幅度增上,對生活的要求很高,結果造成人類身心的痛苦加劇,內心分別念熾盛。如果再不回頭,那麼不說了脫生死,就連內心稍得安定都不可能,個個必定仍將沈溺在苦海中,繼續掙紮。
如果以一期生死爲單位,我們就應該看到,有情每次唯一是因貪愛而投胎。在生之時貪愛增長,依靠貪就必定會執取後有的近取蘊,結果是馳騁生死。每一次轉世,就執取一個近取蘊,而近取蘊是生苦之器、依生苦之器、苦苦之器、壞苦之器、行苦性,所以必定要領受生老病死等痛苦。而且,依靠貪愛習氣的相續,仍將爲了貪求所欲而起貪嗔癡、造作惡業,故而再次流轉輪回。這樣看來,確實是“長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所以古人說:“欲待了時無了時,即今休去且休去。”你想等到貪欲滿足之時,但貪欲肯定沒有滿足的一天,今天能休息就休息吧!當下就要下決心了斷,否則牽牽連連到何日才能歇息呢?
《大寶積經》說:“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塚,虛受諸辛苦。”爲什麼…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