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11

  ..續本文上一頁要爲了眼前一口糖的安樂,而枉受生生死死的大痛苦?有智慧的人應當辨別取舍。

  《四十二章經》說:“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人對財色都是貪著不舍。人們受用財色其實就像愚癡的小孩用舌頭去舐食刀刃上的少許蜂蜜,雖然稍稍嘗得一點甜味,但接下來的卻是割斷舌頭的嚴重苦患。)

  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由于貪執五欲使煩惱增強,從而感受痛苦,猶如飛蛾因貪求色法而撲向燈光,以致被焚;野獸因貪聞琵琶妙音而遭獵殺;蜜蜂因貪享蜂蜜之源的花朵而縛于花叢中,閉氣身亡;魚類爲魚鈎上的誘餌所欺惑而遭捕殺;大象因貪執清涼觸受而步入湖中導致送命。……煩惱從五種欲妙中産生,以此漂泊于無邊無際的輪回中,這五欲比劇毒更可怕。”

  【如《親友書》亦雲:“如諸癞人爲蟲癢,爲安樂故雖近火,然不能息應了知,貪著諸欲亦如是。”

  如《親友書》也說:就像麻風病人皮膚中有蟲,奇癢無比,爲了緩解苦受而將皮膚靠近火來燒烤,但是這樣並不能止息苦受,外皮都燒焦了,仍然癢得難受。應當知道,對一切五欲的貪著都是如此。如果一再貪著,不但不會停止,反而會增上。

  “癞人”比喻輪回中的貪欲凡夫。“皮膚中的蟲”比喻內心的貪欲。“爲蟲癢”比喻心中貪欲習氣蠢蠢欲動,無法遏製。“靠近火”比喻受到心中欲望的驅使而追逐欲妙,暫時擁有而受用。“不能息”比喻受用的同時非但不能消除貪欲,反而只會令習氣增上。

  麻瘋病在漢地已經絕迹,大家對這個比喻會覺得陌生,我們再拿吸毒來看。吸毒者在最初半個月左右,會有高峰的感覺,全身飄飄然、很舒服,連手腳放在哪裏都不知道,徹底找不到自己。吸到一定程度之後,只有加量,才能找到那種感覺,量少了就不管用,而量加多了,又害怕吸毒過量致死。此時危難、刺激、美妙、恐懼時時纏繞內心。這時吸毒已不再是尋求享受,而是要克製毒瘾發作時的痛苦。多數吸毒者最初都是心存僥幸:“試試吧,沒那麼可怕……”試了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紛紛墮入痛苦的深淵。

  實際上,輪回中的五欲和毒品一樣,越享受越會上瘾,而且之後只有依靠更大程度的享受,才能維持原先的感覺。這樣下去,最後就會因無力滿足而痛苦不堪。對物質、名譽、性愛等受用,無一不是如此。

  戌叁、病重難愈之苦

  【《攝波羅蜜多論》雲:“若獲彼等欲,如一日依止,多積不飽足,豈有重此病。”】[39]

  《攝波羅蜜多論》說:通過百般辛苦才得到衣食、名位等叁有的欲妙,此後如最初受用時那樣,日複一日不斷地依止欲妙,如此不斷積累受用,但內心仍然不滿足,哪裏還有比這更大更嚴重的病呢?

  “此病”是指貪欲的病,這是一切凡夫最大的通病,比癌症、艾滋病等更難治。此生死大病在衆生相續中已潛伏了無量劫,由它生起過一切生老病死等猛利大苦,所以是世間頭號大病。

  戌四、往昔輪回苦樂都已經受,但仍然未能離貪

  【《弟子書》亦雲:“豈有百返未經趣?

  輪回中上到有頂下至無間地獄之間,哪裏有自己不曾轉生過上百次的地方呢?也就是說,輪回中任何一個生趣,自己都曾去過很多次。

  【豈有昔未多受樂?

  同樣,上到梵天離欲的安樂,下至欲界人天享受五欲之樂,任何叁有中的安樂,哪裏有往昔自己不曾反複享受過的呢?

  【未得吉祥如白拂[40],豈有是事反增貪。

  像白拂般吉祥圓滿的事,哪裏有自己不曾值遇過的呢?但其結果卻是,貪欲不僅沒有滿足,反而增上了。

  假如依靠享樂能使貪欲飽足,那麼我們都是輪回中的常客,已經反複嘗試過所有受用,爲何今天見到種種妙欲時,仍然情不自禁呢?因此,我們應當覺悟:以受離貪,永不可能。唯有修解脫道,才能出離輪回苦海。應當堅定自己出離輪回的志向。

  【豈有昔未多經苦?

  哪裏有往昔未曾多次遭受過的痛苦呢?

  衆生遭受痛苦時異常可憐,但過後就好了傷疤忘了疼,轉而又去追逐貪欲了。

  【衆生無欲能飽滿。

  沒有一個衆生是通過受用欲妙而使貪欲滿足的。

  各位可以觀察,以縱欲的方式能否降低貪欲。總是達到了要求後,還想追求更好更多,休息不下來。

  【無有情腹未曾臥。

  沒有一個有情的腹中自己不曾住過。

  衆生從無始至今已轉生無數次,只要是胎生,每一次轉生都要入母胎,而任何一位有情都曾作過自己的母親,所以說“無有情腹未曾臥”。

  以下總結:

  【然何生死不離貪。”

  雖然往昔輪回的苦樂都曾一一經曆過,但是在經過那麼多的生死後,仍然沒有遠離貪愛。

  “何生死”指任何一種生死,“不離貪”是不離開貪愛,這就指出了生死最大的一個特征是一個“貪”字。

  【應如是思。

  應當先牢記這些文句,然後心中按句義反複認真思惟。

  戌五、須感受極爲難忍無邊業苦

  【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

  再按照《除憂經》所說的內容來思惟,能令心對輪回生起極大的厭離。

  “極能厭離”是指按照以下句義思惟的效果。

  【如雲:“數于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

  如《除憂經》說:多次轉生在地獄時所喝過沸騰的烊銅水,即使大海裏的水也沒有如此大的量。

  如果爲了治病而需喝一年苦澀的中藥,我們都會生起厭離,不願接受,更何況是喝超過太平洋海水量的烊銅水,後者所須感受的痛苦遠勝前者。爲什麼還不出離這樣的輪回呢?

  各位可以觀想:一個山谷當中充滿烊銅水,這個量有多少?再往外擴展,整個四川、整個中國都充滿烊銅水,這個量又有多大?而這些都是自己過去世所受用過的。由此可見,輪回有多麼漫長,其中所須感受的痛苦確實沒有盡頭。

  【“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

  在輪回中投生爲狗、豬時所吃過的不淨物,堆積起來已遠遠超過須彌山王。

  我們都靜下心來問一問自己:輪回有何安樂可言,難道這就是生命的意義嗎?爲何還沒受夠,還想繼續在生死當中這樣受用下去呢?

  【“又于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爲器。”

  此外,在無始輪回中,我們每一生都曾有過自己的親友,而且最終都要生離死別。每一生中因離別而流下的淚水若彙聚起來,即便大海也難以容納。

  我們都希望和親友永遠團聚,不願分離。但是,如果輪回當中真有永恒的安樂,爲何最終都要生離死別呢?由此可見輪回無常的苦相。輪回的本質毫無實義可言,這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今後若仍不學解脫道,往後不知又要流下多少離別淚。

  【“由互相鬥诤,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

  從無始至今的無量生世中,爲了爭奪財富、權勢、女人,我們參加過無數次的鬥爭,在每一生中,因鬥爭而被割截的頭顱堆積起來的高度,可以超過梵天。

  想一想,如果我們連被切斷一根手指的痛苦都難以忍受,更何況是斷頭的痛苦。想像有這麼一個輪回的曆史紀念館,裏面堆積的是自己前世被砍斷的頭顱,臉上還殘留著慘死時的表情,而這些頭顱堆得比天還高。既然我們已曾反複經受如此難忍的無邊業苦,爲何還這樣癡迷而不願出離呢?

  【“爲蟲極饑虛,所啖諸土糞,于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

  墮爲小蟲時,因極度饑餓所吃的泥土與糞便,若收集起來,倒入大海中,可以填滿整個大乳海[41],而且比海面還要高出許多。

  如果我們仍然癡迷不悟、貪著生死,恐怕萬劫千生中還要吃更多的土糞。

  《新婆沙論》中說:有一比丘能回憶自己過去五百生中墮在餓鬼道時的情景。這位比丘回憶當時所受的饑渴病苦時,渾身流汗,深心恐怖憂惱。于是,他放下一切輪回中的事業,長時精進修學,後來證得預流果。又有一位比丘,能回憶自己過去五百世中墮入地獄的情景。每當他一回想起所受的地獄痛苦時,全身毛孔便會流血,以致身體、衣服臭穢不堪,每天都要沐浴、洗衣。

  《五母子經》中也有一則公案:往昔有一位沙彌,七歲時出家得道,他能知道前世的事情。因此,他很感歎地說:我這個身體,連累了五位母親爲我悲傷苦惱。當我作第一位母親的兒子時,鄰居家也生兒子,但唯獨我短命。母親見到鄰家的孩子長大,想到自己的孩子若還健在,也該有這麼大了,就異常傷心;作第二位母親的孩子時,我又是早年夭折。母親一見別人給孩子喂奶,內心就很痛苦;作第叁位母親的兒子時,我十歲便死了。母親見到別人家小孩吃飯的模樣很像我,心裏就難受;作第四位母親的孩子時,我還未娶妻就死了,母親見到和我同齡的人娶妻,心裏也悲傷;現在是第五世,我七歲便出家了,每當母親想起我不在家時,心裏就悲傷。我一想起生死輪回是如此痛苦,就鞭策自己精進修道。

  歸納以上內容:生死之中一切極其難忍的無邊業苦,都是基于輪回輾轉投胎的緣故。認識輪轉生死的痛苦之後,就應發心出離輪回苦海,精進于解脫道。

  戌六、憶念往昔無量好壞之身悉皆空耗而精勤于菩提道

  【如是又如《華嚴經》雲:“汝應憶念爲諸…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