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如此一切所修不能违逆生死之因,从而截断了正道的扼要。此时,内心处在不能把握扼要的迷乱状态中,始终无法认识解脱三有之道,而以无明力将非解脱道执为解脱,尽管在外表上修各种苦行或谈玄说妙,其实都与解脱无关。这样缘木求鱼,即便历经无量劫也是徒劳无果。
【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惟增上慢耳。】
如果不能了知应当断除的苦集,也就不能明白静息痛苦的解脱。因此,所谓的欲求解脱也只是增上慢而已。
对于四谛安立的次第,心中生起定解之后,接下来首先就要进入修习苦谛。
辰二、正修苦谛分三:一、思惟生死总苦 二、思惟别苦 三、摄义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
思惟总苦,即思惟总的六道生死痛苦;思惟别苦,即分别思惟每一道特有的痛苦。
巳一、思惟生死总苦分三:一、思惟八苦 二、思惟六苦 三、思惟三苦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午一、思惟八苦分六:一、安立八苦之出处 二、观待根机的差别而修行之理 三、虽是观察修,然须远离沉掉而修习之理 四、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办之理 五、八苦修行之理 六、其感受生起之量
【今初】
未一、安立八苦之出处
【如《亲友书》云:“仁和[15]应厌于生死,欲乏[16]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如《亲友书》所说:“国王!你应当厌离生死,因为它是求不得苦、死苦、病苦、老苦等无量众苦的出生之处。”应当依照这样来修持苦谛。其中,修习厌离生死,是指思惟生死是众苦的根源。所谓苦,即论中已明显宣说的欲乏等四苦以及等字中所包含的四苦——生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取蕴苦,总共是八种。此八苦是佛在众多经典中说明苦谛时,多次宣说的内容。
宣说八苦的佛经有:《菩萨藏经》、《入胎经》、《住胎经》、《四谛经》、《正法念住经》、《教王经》、《涅槃经》《中阿含经》、《广大游戏经》、《毗奈耶经》、《教诫频婆娑罗王经》等等。这些经典中,有些宣说八苦,有些宣说其中部分苦。
未二、观待根机的差别而修行之理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17],如共下时所说共法[18],此亦应取。诸不共[19]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惟当修习应时义体。】
在修习共中士的一切所缘法类时,如共下士道时所说的共法,在这里也应当取来修习。对于和下士道不共的修法内容,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力,则对以下所说的内容都应善加修习;如果智慧力低劣,则可暂时搁置所引的经教内容,只修习和自己条件相宜的法类。
未三、虽是观察修,然须远离沉掉而修习之理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当于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对这些所缘法类虽然是以观察修的方式修习,但并不因为是“观察修”,就可以随意散乱,而是除了应当修习的诸所缘之外,在其它善法、不善法、无记法等上,都不应当散乱。也就是必须一心专注于应修的所缘上,不向其它所缘上散乱。应当对自己应修的法遮止内心的掉举等,也不要让心被昏睡、沉没控制,并越来越严重,应当让心识极其清明澄净,如此逐步地修习。
所谓沉没,本论后文中说:“沉没谓心于所缘执持力缓,或不极明,故虽澄净,若取所缘不极明显,即是沉没。”沉没,即心执持所缘的力量松缓或者所缘行相不是很明显。所以即便心中澄净,但如果所缘行相不是很明显,也是沉没。
此段宣说了三个要点:一、所缘应专一,不向它缘散乱;二、对应修的所缘,须远离沉掉,在心识明净的状态中观察;三、须依次第渐次观察修。前代祖师们说:修的时候,要在心中忆持“菩提道次第论”的文句。在远离掉举与沉没后,让文句慢慢在心中显现,然后观察修。这是道次第殊胜的密意,这样修行非常善巧。
【《入行论》云:“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此说一切散乱善行,其果微少。】
《入行论》说:“虽然长时间修行念诵与苦行等,但如果是以散乱心而修,佛说这并没有义利。”这是说一切散乱的善行,其果利微少。
《入行论》中所说“无义利”,并非全无义利,是以其“果微小”而以否定词说“无义利”,也就是不能直接导向解脱,所获的只是暂时的人天善果,所以宗大师这里解释为“其果微少”。
未四、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办之理
【又《修信大乘经》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随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善所缘,不向余散。法及义者,谓文及义。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
另外,《修信大乘经》说:“善男子,由这些不同的方法,说诸菩萨所有信解大乘以及以大乘所出生的功德,都是菩萨以心不散乱、如理思惟法义所出生的。”经中的“不散乱心”是指除了善所缘之外,不向其它所缘散乱。“法”、“义”分别是指文句与意义。“正思惟”就是以观慧观察思惟抉择。由这段经文显示,不论修何种功德之法,都需要这两个必要条件——“心不散乱”和“如理思惟法、义”。
《辨中边论》中也说:“随法行二种,谓诸无散乱,无颠倒转变,诸菩萨应知。”
【故说引发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除善所缘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毗钵舍那或其随顺。】
所以说,凡是要引发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一切功德,都必须具足两个条件:一、除了善所缘之外,心不余散、专一而住的真实奢摩他(止)或者奢摩他的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的真实毗钵舍那(观),或者毗钵舍那的随顺。(真实止观与止观随顺之含义,在本论后文将详释。)
【如是亦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这也如《解深密经》当中,佛对弥勒菩萨说:慈氏,你要知道,不论声闻还是菩萨或者如来,这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的善法,完全都是由奢摩他、毗钵舍那中所获得的果。
【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则三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观之果。】
如果此处不是指真实的止观以及止观的两种随顺,那么三乘一切功德就不一定都是止观之果。
换言之,如果只限定在真实止观的范围之内,而没有包括止观的两种随顺,如此则因有些三乘功德不是真实止观之果,就不能一概决定三乘功德全是止观之果。因此,上文所说能成就三乘一切功德的止观,必须包括真实的止观以及止观的两种随顺。
未五、八苦修行之理分八:一、思惟生苦 二、思惟老苦 三、思惟病苦 四、思惟死苦 五、思惟怨憎会苦 六、思惟爱别离苦 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八、思惟五取蕴苦
申一、思惟生苦分三:一、思惟生苦五相 二、特别思惟住胎之苦 三、摄义
酉一、思惟生苦五相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
八苦中首先思惟的是生苦,分五种苦相:一、众苦所随之故;二、粗重所随之故;三、众苦所依之故;四、烦恼所依之故;五、不随所欲离别法性之故。
【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谓诸有情那洛迦中,及诸一向惟苦饿鬼[20],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无量猛利苦受随逐而生。】
因为众苦所随逐的缘故,所以生是痛苦。有情地狱、一直感受痛苦的饿鬼,以及胎生、卵生这四类有情,在受生的同时,就有无量猛利的苦受跟随产生。(以上四类有情以外的湿生与化生,不会出现受生时的猛利苦受。)
【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谓三界一切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无堪能性,不自在转。三界有情诸行生起,皆为烦恼品类粗重随逐。总之,由有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故无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转。】
因为粗重所随逐的缘故,生是痛苦。依靠业和烦恼所引生的三界一切诸行,都是被烦…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