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P3

  ..续本文上一页持,才能进入解脱道,否则,不论如何修持,都是随顺生死。我们观察自心便可知道,单凭贪着轮回中诸事圆满的心,能趣向解脱吗?再从另一方面观察,如果所化心中的根本已经断绝——不具足最根本的希求解脱之心,又怎么能引导他趣向解脱呢?如果他本人没有意愿,纵然对他宣说很多解脱法,也没有多大利益。比如,一个农民无意学习弹琴,你怎么能引导他弹奏?又如阿难尊者的两位外甥,在见到三有苦相之前,一直执著轮回中的圆满,无法遮止放逸、懈怠,即便是阿难尊者也无法令他们趣入解脱。然而,当他们观见三有的痛苦自性后,自然生起了猛利的求解脱心,不必他人劝诫,自己就如救头燃般地勇猛修行了。

  【以诸所化无明暗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

  因为所化众生被无明黑暗覆盖,将本性是痛苦的生死圆满执著为安乐,被这颠倒想所欺骗。就像《四百论》所说:“在这生死的大苦海中,如果没有生起苦因的对治法,痛苦肯定是没有尽头的。可是,无智的愚人正沉溺其中,为何他们毫不畏惧呢?”由于所化众生被短暂的快乐所颠倒蒙蔽,因此必须为他们首先说明:“此生死圆满实际上是痛苦,没有安乐”,而且应广说多种苦相,让他发起厌离心,因此最初必须先说苦谛。

  心的特征是见到好处便欢喜,见到坏处便厌离,而且见到的越具体形象,就越能让心转变。所以,首先宣说轮回的多种苦相,让众生从多方面观察,这样就能引发他的厌离心。

  总之,解脱的根本在于追求解脱的心,众生若未能发起这种愿望,就无法将他引入解脱道。所以,为了遮止其违品——对轮回的颠倒乐执,首先必须多说苦相。

  申二、苦后说集之意趣

  【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修苦之后,便能反观到自己正身陷在苦海中,这时自然会希求脱离苦海,并开始意识到必须灭除轮回之苦。而且按照因果规律,自己便能明白:若不止息苦因,痛苦终究不会无故息灭。于是就会去追究造成痛苦的原因?在此心推动下,才能开始去了解集谛。因此,集谛应在苦谛之后宣说。

  这些都是修苦之后,自然的心理反应。对于其中的道理,以下再分别从正反二面推证。

  如果不先为所化众生宣说苦谛,他就无法知道自己目前正身处苦海当中;不知自己身陷苦海,便不会有离苦的动机;若无离苦的动机,就不会主动探究苦因;若不探究苦因,就不可能在自心上了知集谛的内涵。因此,知苦之后,才会有离苦的动机;有了离苦的动机,才会主动寻找苦因——集谛;有了对集谛的探寻愿望,这时再为他宣说集谛,便能相应。苦谛之后再说集谛的道理,就在于此。

  进一步则须观察能否断集。首先观察痛苦的源头,这样了知集谛之后,再观察能否断除。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12]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其次则应知道,生死当中的苦苦、坏苦、行苦等果的痛苦,都是由因的有漏业所产生,有漏业又是由烦恼所发起,而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这样由果寻因,便能了知集谛。

  《入中论》中也说:“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还有《释量论》中说:“有我则知他,我他分执嗔,由此等相系,起一切过失。”

  申三、集后说灭之意趣

  认定生死的根源是我执之后,如果继续观察到我执有止灭的可能,便能发起证灭的誓愿。

  【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如果见到只是众生颠倒妄执五蕴为我,真实中并没有人我,确信以谛观无我必定能止灭我执,这时就会发起大誓愿:一定要现证灭苦的灭谛。也就是见到苦因决定能灭之后,便会发起求灭的猛利誓愿,所以在集谛之后宣说了灭谛。

  以下是出疑破惑。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

  有人提问:倘若如此,则为众生开示苦谛之后,他便能对解脱产生希求之心,所以应于苦谛之后宣说灭谛才是。

  【答云无过。

  回答:在苦谛与灭谛之间,宣说集谛没有过失。

  因为仅仅知道苦谛还不足够,只有在了知集谛之后,才能真正引发证灭的誓愿。

  【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

  因为知道苦谛后,虽然已有想解脱的心,渴求获得寂灭众苦的灭,但此时还不知苦因的来源,也不知道苦因肯定能被遮止,所以对解脱还不能决定执为应证,也不能发誓定要证得寂灭。

  换句话说,寻求解脱的人,若未观见苦因的集谛,就没有把握现证灭谛。比如:虽然渴望解脱病苦,但这只是期望而已,心中并没有把握一定能够解脱。但若能诊断出病因,且确信可以治愈,这时才能很自信地生起解脱病苦的誓愿。

  申四、灭后说道之意趣

  【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

  当修行人认识到一定要证得灭谛,并肯定可以解脱之时,便会思索:什么是趣向解脱的路径?这样自然就会令心趣向道谛,所以道谛应当最后宣说。

  佛教中所说的次第,有讲说的次第、趣入的次第、完成事业的次第、相续中生起的次第、现观生起的次第、略和广的次第、粗和细的次第、殊胜和下劣的次第。此处所说,是现观生起次第[13]

  未二、以教证成立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这也如《宝性论》所说:譬如,应知病苦,应断病因,应得乐住,应依良药。同样,应知痛苦,应断苦因,应证苦灭,应修其道。

  以下,从五方面具体分析上述比喻以及相应的喻义。

  一、人:比喻,希求远离病苦、获得痊愈安乐的智者;喻义,希求远离取蕴苦,获得寂灭解脱的智者。

  二、应知:比喻,应当知道疾病的自性;喻义,应当知道取蕴苦性的过患。

  三、应断:比喻,应当断除病因、禁忌的食品等;喻义,应当断除业和烦恼所摄的一切集因。

  四、应证:比喻,应当获得无病的安乐;喻义,应当现量证得寂灭众苦之灭。

  五、应修:比喻,应当善巧依靠治病方便的药物;喻义,应当依次依止趣向解脱的五道。

  未三、以理证成立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苦集灭道四谛在所有大小乘教典中都曾经多次宣说,它是善逝总摄生死流转与生死还灭的各种扼要之处,所以对于修习解脱而言,四谛极其重要,它同时也是修行的总纲,因此必须以这样的次第如法引导学者。

  换言之,世尊将生死流转的扼要归摄为“苦”与“集”,将生死还灭的扼要归摄为“灭”与“道”,如此辨别世间与出世间的染净两重因果,其作用就是能真正了知取舍——厌舍苦集、取证灭道。所以,对于修习解脱而言,四谛极为切要。

  以下从反面宣说,必须以四谛次第引导的理由。

  巳三、反面论证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惟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

  如果没有真实思惟苦谛而厌离生死,那么所谓希求解脱也只是空话而已,毫无实质。因为这样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贪爱生死的心摄持,所以一切所作都将成为痛苦之因的集谛。

  首先,应知贪著生死的心与希求解脱的心二者状态相违,不能并存,即一个生起时,另一个肯定不现前。所以,当心仍然贪著生死时,希求解脱唯是空言。

  其次,须知二者作用不同。若以求解脱心摄持而修习善业,这是后有爱的对治品,所以能引生出世间道。相反,若以贪著生死之心去作任何世间与修法的事情,则是爱欲所摄,都将成为苦因的集谛,必定转生死轮。比如:难陀最初出家时,没有真实思惟苦谛而厌舍生死,因此他的所作所为都只是追求生死圆满,因贪爱所摄的缘故,全部成为集谛。

  【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14],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如果不思惟集谛,不能善巧了知烦恼和业是生死的根本,就如同射箭时没有看见目标,这是截断了正道的扼要,会将不是解脱三有的邪道妄执为是解脱三有的正道。这样非因计因而修持,必将徒劳而无果。

  解脱正道能断三有之因,能令心从烦恼中解脱,而邪道是与烦恼不相违的道,不能对治烦恼。

  在这一段中,须着重观察心上辗转的因果关系:“思集”、“善知生死根本”、“把握正道扼要”、“趣入解脱正道”,这四者以前前为因能引起后后。相反,若不思惟集谛,就不能善知生死的根本是烦恼;若不知生死的根本是烦恼,就不能对治…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