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P2

  ..续本文上一页会止息。

  此段是以对比的方法,显示出非理作意与如理作意二者在作用上的差别。

  以下接着解释这两颂的要义:

  【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这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都是非理作意,执著轮回中圆满兴盛之事为安乐,又对轮回中的圆满增益串习种种清净美好之相。能对治这非理作意的,就是数数如理作意,串习苦相和不清净相。如理作意的习气一旦增上成熟,心中自然只会现前苦相与不净相,愚痴、贪爱便会止息。相反,如果不这样串习,任由非理作意增上,再三地计苦为乐、计不净为净,就会增上愚痴和贪爱而流转轮回。因此,修习三有轮回的过患非常重要。

  《宝性论》中也说:“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壬二、真实义分五:一、正修意乐 二、彼生起之量 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 四、此等摄义 五、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正修意乐;二、彼生起之量;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四、决择能趣解脱道性。

  癸一、正修意乐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 二、发此之方便

  【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脱之心;二、发此之方便。

  正修中士意乐分二,即认定求解脱之心以及发起求解脱之心的方便法。

  子一、明求解脱之心分三:一、认定解脱与系缚 二、认定求解脱之心 三、遣除对解脱的增益

  【今初

  丑一、认定解脱与系缚

  在认定解脱时,首先要知道系缚的体性,这是关键。

  【言解脱者,谓脱诸缚。

  所谓解脱,就是脱离种种系缚。

  【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

  而将众生系缚在生死之中的,唯是业和烦恼。

  以下具体宣说系缚与解脱的体性。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故从此脱,即名解脱。

  也就是说,由于烦恼和业增上的缘故,如果按照“界”来划分,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若依“趣”而分,就是天趣等五趣[6]或者六趣;若按“受生处”来分,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众生就是在这三界、六趣、四生当中结蕴相续,此即系缚的体性。所以从这系缚当中脱离,就叫解脱。

  所谓结蕴相续,就是由业和烦恼,使心相续与蕴身紧紧结合而不断受生。《摄大乘论》中译为结生相续。《无性释》说:“连持生故,名为相续。摄受生故,名为结生。”

  丑二、认定求解脱之心

  【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

  想从结蕴相续中求得脱离,就是希求解脱的心。

  丑三、遣除对解脱的增益

  如果安立“解脱就是生而息灭”,有什么过失?

  【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另外,解脱并非指烦恼与业等诸行生起之后息灭。因为一切依靠因缘所生之法,在第二刹那必定不会安住,这并不观待修习任何能对治等因缘。如果生而息灭就是解脱,便有不须努力,一切有情自然解脱的过失。

  【故若未生对治,当于未来结生相续。由其发起对治力故,结生相续即便止息。

  因此,如果没有发起烦恼的对治力量,就会在未来结生相续,流转轮回,这就是系缚。相反,由于发起烦恼的对治力,结生相续就会止息,这才是解脱。

  比如,森林起火时,大火刹那生灭不住,如果未加以对治,便无法止息火的相续。只有加以对治,止住火的相续,才是从火中解脱。同样,乃至未现前出世间的对治,今生死后转为天身,天身五衰相现前,又入驴胎,如此一个五蕴紧接着一个五蕴,始终脱离不了结生相续,这就是系缚。只有真正发起烦恼的对治,断尽三界烦恼而不再转生三界,这才是解脱。所以,阿罗汉成道时说:“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中士道·发起求解脱心的方便

  

* 思维苦谛

  

  子二、发此之方便分二:一、连结文 二、真实义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

  正修中士意乐当中,第二发此之方便。

  “发此”即发起希求解脱之心。“方便”是指观见取蕴苦性的过患。在这引导中,应着重观察五取蕴苦性的过患。在这关键处入手,就能引发求解脱心。

  丑一、连结文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比如,想要止息口渴的痛苦,就必须依靠见到干渴逼迫的不可爱相。换句话说,只有体会到干渴的种种不可爱相,才会发起止息渴苦的欲求。同样,想获得五取蕴痛苦寂灭的解脱,也要依靠观见取蕴痛苦本性的所有过患。因此,如果没有修习轮回的过患、对轮回发起想舍离的心,那么对于灭苦也不会生起想要获得的心。

  总之,发起求解脱心的方法,就是观察取蕴的苦性。

  “诸取蕴”:色、受、想、行、识五蕴。《俱舍论颂疏》说:“有漏名取蕴者,烦恼名取,能执取生死故也。蕴从取生,故名取蕴,从因为名。”因烦恼能执取生死,所以称为“取”。五蕴是从取而生起的,所以从因上安立“取蕴”的名称。比如,由水力所发的电,从因上取名为“水电”。

  【《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四百论》说:如果有谁对取蕴不生厌离,他怎么可能希求寂灭取蕴苦的解脱。比如,有人贪着自己的家,就不会离家去往他乡。同样,如果有人贪着三有的取蕴,就很难出离三有。

  丑二、真实义分二:一、由苦集门中思惟 二、由十二缘起思惟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发起希求解脱之心有两个方法:一是从四谛中的苦集进行思惟;二是从十二缘起的流转门进行思惟。这样思惟的目的,都是为了真正发起希求解脱的心。

  首先宣说以四谛[7]而言,如何才能引生希求解脱的心。

  寅一、由苦集门中思惟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 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初中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

  卯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二、正修苦谛

  【初中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二、正修苦谛。

  辰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分三:一、设疑 二、真实回答 三、反面论证

  【今初

  巳一、设疑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8]是苦圣谛,此[9]是集圣谛”耶?

  有人这样问:集谛是因,苦谛是集谛之果,所以应当先说集因再说苦果,为何世尊不按照这个因果次第,反而说“比丘们,这是苦圣谛,这是集圣谛”呢?

  巳二、真实回答分二:一、略答 二、广答

  午一、略答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

  无碍了知解脱方便的大师佛陀,之所以没按因果的顺序,而以果因的次第宣说苦集,是因为这其中蕴含着修持的关键,所以并没有“无意义”、“有失误”等过失。

  “至大修持扼要”:果因的次第是生死心还灭[10]的次第,按照这个次序修持,就能善巧地将心转入解脱。

  午二、广答分三:一、依次宣说苦集灭道之必要 二、以教证成立 三、以理证成立

  未一、依次宣说苦集灭道之必要分四:一、先说苦谛之意趣 二、苦后说集之意趣 三、集后说灭之意趣 四、灭后说道之意趣

  申一、先说苦谛之意趣

  【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被教化的有情自己对生死没有先发起无颠倒希求解脱的心,那么根本已经断绝,如何能引导他趣向解脱呢?

  “根本断绝”的“根本”,是指无倒[11]希求解脱之心,它是解脱道的根本。因为修行人只有以此心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