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如此一切所修不能違逆生死之因,從而截斷了正道的扼要。此時,內心處在不能把握扼要的迷亂狀態中,始終無法認識解脫叁有之道,而以無明力將非解脫道執爲解脫,盡管在外表上修各種苦行或談玄說妙,其實都與解脫無關。這樣緣木求魚,即便曆經無量劫也是徒勞無果。
【若未能知應斷之苦集,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故欲求解脫,亦惟增上慢耳。】
如果不能了知應當斷除的苦集,也就不能明白靜息痛苦的解脫。因此,所謂的欲求解脫也只是增上慢而已。
對于四谛安立的次第,心中生起定解之後,接下來首先就要進入修習苦谛。
辰二、正修苦谛分叁:一、思惟生死總苦 二、思惟別苦 叁、攝義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思惟總苦,即思惟總的六道生死痛苦;思惟別苦,即分別思惟每一道特有的痛苦。
巳一、思惟生死總苦分叁:一、思惟八苦 二、思惟六苦 叁、思惟叁苦
【初中分叁: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叁、思惟叁苦。】
午一、思惟八苦分六:一、安立八苦之出處 二、觀待根機的差別而修行之理 叁、雖是觀察修,然須遠離沈掉而修習之理 四、叁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辦之理 五、八苦修行之理 六、其感受生起之量
【今初】
未一、安立八苦之出處
【如《親友書》雲:“仁和[15]應厭于生死,欲乏[16]死病及老等,無量衆苦出生處。”應如是修。此中修習厭生死者,謂思惟彼是衆苦根源。苦者,謂已顯說欲乏等四。“等”字攝四,共爲八種。此八種苦,是薄伽梵于多經中,明苦谛時數所宣說。】
如《親友書》所說:“國王!你應當厭離生死,因爲它是求不得苦、死苦、病苦、老苦等無量衆苦的出生之處。”應當依照這樣來修持苦谛。其中,修習厭離生死,是指思惟生死是衆苦的根源。所謂苦,即論中已明顯宣說的欲乏等四苦以及等字中所包含的四苦——生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取蘊苦,總共是八種。此八苦是佛在衆多經典中說明苦谛時,多次宣說的內容。
宣說八苦的佛經有:《菩薩藏經》、《入胎經》、《住胎經》、《四谛經》、《正法念住經》、《教王經》、《涅槃經》《中阿含經》、《廣大遊戲經》、《毗奈耶經》、《教誡頻婆娑羅王經》等等。這些經典中,有些宣說八苦,有些宣說其中部分苦。
未二、觀待根機的差別而修行之理
【修共中士一切所緣法類[17],如共下時所說共法[18],此亦應取。諸不共[19]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寫皆當善修。若慧劣弱,可暫舍置所引教文,惟當修習應時義體。】
在修習共中士的一切所緣法類時,如共下士道時所說的共法,在這裏也應當取來修習。對于和下士道不共的修法內容,如果有足夠的智慧力,則對以下所說的內容都應善加修習;如果智慧力低劣,則可暫時擱置所引的經教內容,只修習和自己條件相宜的法類。
未叁、雖是觀察修,然須遠離沈掉而修習之理
【此等雖是思擇而修,然除應修諸所緣外,余善、不善、無記等上悉不應散,當于所緣遮心掉等,亦莫令隨昏睡沈沒增上而轉,當令其識極爲明淨,漸次修習。】
對這些所緣法類雖然是以觀察修的方式修習,但並不因爲是“觀察修”,就可以隨意散亂,而是除了應當修習的諸所緣之外,在其它善法、不善法、無記法等上,都不應當散亂。也就是必須一心專注于應修的所緣上,不向其它所緣上散亂。應當對自己應修的法遮止內心的掉舉等,也不要讓心被昏睡、沈沒控製,並越來越嚴重,應當讓心識極其清明澄淨,如此逐步地修習。
所謂沈沒,本論後文中說:“沈沒謂心于所緣執持力緩,或不極明,故雖澄淨,若取所緣不極明顯,即是沈沒。”沈沒,即心執持所緣的力量松緩或者所緣行相不是很明顯。所以即便心中澄淨,但如果所緣行相不是很明顯,也是沈沒。
此段宣說了叁個要點:一、所緣應專一,不向它緣散亂;二、對應修的所緣,須遠離沈掉,在心識明淨的狀態中觀察;叁、須依次第漸次觀察修。前代祖師們說:修的時候,要在心中憶持“菩提道次第論”的文句。在遠離掉舉與沈沒後,讓文句慢慢在心中顯現,然後觀察修。這是道次第殊勝的密意,這樣修行非常善巧。
【《入行論》雲:“雖長夜修行,念誦苦行等,若心散亂修,佛說無義利。”此說一切散亂善行,其果微少。】
《入行論》說:“雖然長時間修行念誦與苦行等,但如果是以散亂心而修,佛說這並沒有義利。”這是說一切散亂的善行,其果利微少。
《入行論》中所說“無義利”,並非全無義利,是以其“果微小”而以否定詞說“無義利”,也就是不能直接導向解脫,所獲的只是暫時的人天善果,所以宗大師這裏解釋爲“其果微少”。
未四、叁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辦之理
【又《修信大乘經》雲:“善男子,由此異門,說諸菩薩,隨其所有信解大乘、大乘出生,當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亂心,正思法義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亂心者,謂除善所緣,不向余散。法及義者,謂文及義。正思惟者,謂以觀慧觀察思擇。由此顯示隨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須此二。】
另外,《修信大乘經》說:“善男子,由這些不同的方法,說諸菩薩所有信解大乘以及以大乘所出生的功德,都是菩薩以心不散亂、如理思惟法義所出生的。”經中的“不散亂心”是指除了善所緣之外,不向其它所緣散亂。“法”、“義”分別是指文句與意義。“正思惟”就是以觀慧觀察思惟抉擇。由這段經文顯示,不論修何種功德之法,都需要這兩個必要條件——“心不散亂”和“如理思惟法、義”。
《辨中邊論》中也說:“隨法行二種,謂諸無散亂,無顛倒轉變,諸菩薩應知。”
【故說引發叁乘一切功德,皆須二事:一、除善所緣心不余散、專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毗缽舍那或其隨順。】
所以說,凡是要引發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一切功德,都必須具足兩個條件:一、除了善所緣之外,心不余散、專一而住的真實奢摩他(止)或者奢摩他的隨順;二、善觀察善所緣境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的真實毗缽舍那(觀),或者毗缽舍那的隨順。(真實止觀與止觀隨順之含義,在本論後文將詳釋。)
【如是亦如《解深密經》雲:“慈氏,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所得之果。”】
這也如《解深密經》當中,佛對彌勒菩薩說:慈氏,你要知道,不論聲聞還是菩薩或者如來,這一切世間以及出世間的善法,完全都是由奢摩他、毗缽舍那中所獲得的果。
【此中若無真實止觀及隨順二,則叁乘一切功德,非定皆是止觀之果。】
如果此處不是指真實的止觀以及止觀的兩種隨順,那麼叁乘一切功德就不一定都是止觀之果。
換言之,如果只限定在真實止觀的範圍之內,而沒有包括止觀的兩種隨順,如此則因有些叁乘功德不是真實止觀之果,就不能一概決定叁乘功德全是止觀之果。因此,上文所說能成就叁乘一切功德的止觀,必須包括真實的止觀以及止觀的兩種隨順。
未五、八苦修行之理分八:一、思惟生苦 二、思惟老苦 叁、思惟病苦 四、思惟死苦 五、思惟怨憎會苦 六、思惟愛別離苦 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八、思惟五取蘊苦
申一、思惟生苦分叁:一、思惟生苦五相 二、特別思惟住胎之苦 叁、攝義
酉一、思惟生苦五相
【如是八苦之中,初思惟生苦分五。】
八苦中首先思惟的是生苦,分五種苦相:一、衆苦所隨之故;二、粗重所隨之故;叁、衆苦所依之故;四、煩惱所依之故;五、不隨所欲離別法性之故。
【衆苦所隨故,生爲苦者。謂諸有情那洛迦中,及諸一向惟苦餓鬼[20],並諸胎生、卵生,如是四類,于初生時,便有無量猛利苦受隨逐而生。】
因爲衆苦所隨逐的緣故,所以生是痛苦。有情地獄、一直感受痛苦的餓鬼,以及胎生、卵生這四類有情,在受生的同時,就有無量猛利的苦受跟隨産生。(以上四類有情以外的濕生與化生,不會出現受生時的猛利苦受。)
【粗重所隨故,生爲苦者。謂叁界一切諸行,爲煩惱品粗重所隨,無堪能性,不自在轉。叁界有情諸行生起,皆爲煩惱品類粗重隨逐。總之,由有生住增長煩惱種子隨逐流轉,故無堪能安住善事,亦不如欲自在而轉。】
因爲粗重所隨逐的緣故,生是痛苦。依靠業和煩惱所引生的叁界一切諸行,都是被煩…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