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P19

  ..续本文上一页,为何到头来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从转生天界的第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死堕这一天的必然降临,这就是轮回行苦的自性,必定的规律。换句话说,被烦恼和业控制后,众生刹那刹那不断迁流变化,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无法避免最终的毁灭。

  申二、悚栗苦

  【悚栗[60]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

  悚栗苦者,即积聚了广大福报和殊妙五欲[61]的天子诞生时,其余薄福天子见到后,会惊恐不安。由此因缘,内心感受大忧苦,唯恐被强力天子排挤。

  类似这种天界的痛苦,在人间也时有发生。比如,某人经过努力考取了电影学院,毕业后又出演了好几部电影,成为颇具名气的小明星。但是某一天,当他和一位国际大牌明星站在一起时,无论相貌、气质、言谈、举止还是人气、知名度等都是大明星远胜一筹,这时他内心压力极大,由于自我被压抑,身心就会呈现惊恐之苦。其实从普通人发展成明星,就好像从人上升到天界,名声、地位、财富等都远胜以往,但是应当认识到,此取蕴行苦的自性并无丝毫的改变,正是由于相续中带有烦恼粗重,所以一遇到更优秀的对境,就会马上引发惊恐之苦。思惟这个上界苦的关键,就是要从行苦上体会。

  申三、斫裂杀害驱摈苦

  【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诤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

  斫裂杀害苦,即天人和非天交战时,天人手持金、银、玻璃、琉璃四种兵器上场应战,在战斗当中,要承受砍断支节、身体破裂以及被杀害等痛苦。如果天人的头颅被砍断,当时就会死亡,假如是伤身断节,还能够恢复如初。

  【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所谓驱摈之苦,即具足强大势力的诸天子,才一发怒时,诸弱小天子就会被赶出自己的宫殿,变成无家可归的天人。

  申四、散乱苦

  【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

  又如世亲菩萨在《资粮论》中说:“所有享受五欲的天人,他也没有真正安乐的心。因为以享受欲乐为缘,会令相续遭受贪欲炽燃的煎熬,如此心散乱在五欲上,他怎么可能会有真正的安乐?”

  耽著五欲的乐受,本质就是痛苦。

  此六句当中,前两句是所立,后四句是能立。

  【“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

  没有散于五欲的澄定之心,一刹那也不能自在拥有。

  【“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

  散乱在欲尘中的心,是以扰乱为其本质,直接相违禅定,凭这样的散乱,终究无法获证寂灭的安乐。犹如干柴烈火被大风劲吹,火势必将越来越强劲。

  这比喻中,薪柴比喻天人相续中的贪欲种子,火比喻贪欲,大风是指天界的妙欲,它是增长贪欲的助缘。干柴、烈火受到大风遍吹,只会越吹越旺,这是比喻天人的贪欲遇到天界诱人的五欲,心中的贪欲很难息灭。如此便知以享受五欲,无法摄心入三摩地而获得寂灭。

  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当中,根据《西国传》宣说了这样一则公案:以前,印度有三位菩萨,即无著菩萨、世亲菩萨和师子觉菩萨,三人共同求生兜率天,而且相约谁先见到弥勒菩萨,就回来相报。后来师子觉先往生,很多年遥无信讯。之后世亲菩萨往生,三年之后,才回来转告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便问道:“为何耽搁这么久才回来?”他说:“到兜率天后,听完弥勒菩萨一座法后,就立即回来,天上时间长,所以地上已经过了三年。”无著菩萨又问:“师子觉现在何处?”世亲菩萨说:“他转生在兜率天外院,此处生活太享受,他以五欲自娱自乐,自升天以来,从未见过弥勒菩萨!”由此可见,即便小菩萨在天界的五欲当中,也无法把持,何况一般凡夫,转生天界后,以烦恼品粗重随逐,必定无堪能性,会不自在地被五欲牵着鼻子走。这天界散乱之苦,其根源还是行苦。《萨遮尼乾子经》说:“诸天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安士全书》说:转轮圣王除玉女之外,有两万妙丽夫人。至于忉利天王,拥有的玉女更是数以万亿计,每位天女身边都化现一位天王,以受娱乐。以如此大的欲妙引诱,大多数天人都在放逸当中,虚度时光,无法收摄身心趣入圣道,成为等待堕落的无暇之身。正所谓“世上哪有双全事,不负如来不负卿”?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又说:“犹如大病初愈不久,不知节制,吃了不宜的食物,导致重病复发,又陷入痛苦之中。”

  此处“病”比喻恶趣的痛苦,“病愈未久”比喻暂时超出恶趣痛苦。“食”喻受用,“不宜食”比喻五欲,“食所不宜食”即耽著五欲,受用不舍,结果又堕入恶道。凡夫的特点是一入声色富贵之乡,就会迷惑颠倒,完全遗忘了贪欲的过患。五欲正如毒品,不宜多食,否则必定会为欲而毁坏自己。

  无愠禅师的《山庵杂录》中有一则公案:元朝时江西的绝学世诚禅师,长期居山不出世,他座下有七人结盟修禅,其中一位年纪最小,有所心得,诚公以三关语斟验,他都能应答。不幸他早亡,转生在山下一户人家。他出生时,父母亲都有梦兆,五岁读书时,不用麻烦老师教授,自己就能解释意义。一天,父亲带他上山拜见诚公,诚公问:“你前生答过我三个转语,还记得吗?”小孩说了之后,诚公点头说:“是我的话”,然后嘱咐他父亲善加培养。以后其他寺院的僧人送给他家丰厚的钱财,把他收为弟子,让他学习鱼山梵呗。从此,他应施主家的迎请,常常得到很多供养,动了骄奢之心,世俗不法之事无所不为。诚公因为此事,立三种大愿警策学人。一般参禅人,在静定中得个欢喜处,只是尘劳乍息,慧光稍现,不能以此为究竟,只因八识田中还有无明的根本,如石压草,若石一去,草必定复生。此公案也警戒后人,不应由受用利养而堕落。

  未二、上二界粗重苦

  【二、上二界的粗重苦: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故彼亦由粗重为苦。

  色界以及无色界诸天,虽然没有欲界的苦苦,但仍携带着烦恼,并且有异熟障,对生和死都毫无自在,所以他们也由粗重而具有痛苦。

  色界和无色界都有行苦。另外,色界天的一至三禅天有乐受,因此还有变苦,四禅天以及无色界只有舍受,因此没有变苦。另外,上界天人也存在从上界复堕三恶趣的痛苦。

  【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

  又如《资粮论》说:“色界和无色界诸天已经超越了苦苦(没有下界种种身心逼恼的苦苦,没有战争,不缘五欲而散乱)。他们以禅定安乐为自性,可以多劫安住在定中不动摇,但这只是暂时的离苦,并非毕竟解脱,仍然会从上界堕落。”

  【“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

  “上界天安住在有漏定中,似乎已经超越恶趣痛苦的瀑流,其实虽然努力修行世间有漏禅定,但也不可能长久安住。”

  因为有漏禅定不具有断除烦恼种子的能力,并没有超出行苦。

  以下以比喻说明。

  【“等同空飞鸟[62],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

  “就像大鹏鸟在空中振翅高飞,也有体力耗尽无法维持之时;又如孩童射箭,即使用尽气力,最后箭也难免堕落的结局。”

  上界天人仅以有漏禅定为因,必定无法超越行苦,因为未能断除烦恼,被烦恼和业驱使,于生死不得自在,最终仍会堕入恶趣。所以前面说似乎超越了恶趣苦,其实不是真正超越。

  【“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又如长久燃烧的油灯,看似安稳不动,其实油在刹那刹那地消耗。同样,上界天看似长劫不动,事实并非如此,仍有行苦,要感受诸行刹那变坏、迁流不息之苦,最后还要遭受堕落的大苦,所以说仍将被极度地侵恼。”

  正如《亲友书》所说:“虽得天界大欲乐,及诸梵天离欲乐,后堕无间为火薪,忍受众苦无间绝。”上界天人最终的命运多数非常悲惨,究其原因,是因地修道所致。当初,在欲界修行时,他们认为修习上界禅定之因就是解脱道,又将禅定的成就当作解脱果,这就埋下了祸根。在定力消失而接近死亡时,他们见到自己行将堕落,因缘聚合,便生起严重的邪见,他们认为此解脱不可依靠,不再相信解脱是真正的依托之处。以此邪见而身陷无间地狱。《楞严经》说:比如第四禅的无闻比丘,妄称自己已经证得圣果,在天报穷尽,衰相现前时,他开始毁谤阿罗汉,如此身遭后有,堕入阿鼻地狱。

  由此可知,上界天虽然暂别恶趣的痛苦,但不是真正超越,最终还是要堕落,犹如仰天射箭,虽然暂时远离地面,向着天空不断上升,但势力穷尽之时,就会径直堕下,摔得更惨。

  由此思惟,我们要能辨别暂时和究竟的方法。比如,以石头压草之方式能否究竟令草不生长?当然不能,这只是暂时的方法,没有究竟利益。同样,我们总是试图维持轮回暂时安定、美好的局面,但是轮回自性是不坚固的,是…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