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19

  ..續本文上一頁,爲何到頭來一切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其實從轉生天界的第一天起,就已經注定了死墮這一天的必然降臨,這就是輪回行苦的自性,必定的規律。換句話說,被煩惱和業控製後,衆生刹那刹那不斷遷流變化,無論在何時何處,都無法避免最終的毀滅。

  申二、悚栗苦

  【悚栗[60]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

  悚栗苦者,即積聚了廣大福報和殊妙五欲[61]的天子誕生時,其余薄福天子見到後,會驚恐不安。由此因緣,內心感受大憂苦,唯恐被強力天子排擠。

  類似這種天界的痛苦,在人間也時有發生。比如,某人經過努力考取了電影學院,畢業後又出演了好幾部電影,成爲頗具名氣的小明星。但是某一天,當他和一位國際大牌明星站在一起時,無論相貌、氣質、言談、舉止還是人氣、知名度等都是大明星遠勝一籌,這時他內心壓力極大,由于自我被壓抑,身心就會呈現驚恐之苦。其實從普通人發展成明星,就好像從人上升到天界,名聲、地位、財富等都遠勝以往,但是應當認識到,此取蘊行苦的自性並無絲毫的改變,正是由于相續中帶有煩惱粗重,所以一遇到更優秀的對境,就會馬上引發驚恐之苦。思惟這個上界苦的關鍵,就是要從行苦上體會。

  申叁、斫裂殺害驅擯苦

  【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诤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殒殁,傷身斷節,續還如故。

  斫裂殺害苦,即天人和非天交戰時,天人手持金、銀、玻璃、琉璃四種兵器上場應戰,在戰鬥當中,要承受砍斷支節、身體破裂以及被殺害等痛苦。如果天人的頭顱被砍斷,當時就會死亡,假如是傷身斷節,還能夠恢複如初。

  【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才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所謂驅擯之苦,即具足強大勢力的諸天子,才一發怒時,諸弱小天子就會被趕出自己的宮殿,變成無家可歸的天人。

  申四、散亂苦

  【又如《資糧論》雲:“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

  又如世親菩薩在《資糧論》中說:“所有享受五欲的天人,他也沒有真正安樂的心。因爲以享受欲樂爲緣,會令相續遭受貪欲熾燃的煎熬,如此心散亂在五欲上,他怎麼可能會有真正的安樂?”

  耽著五欲的樂受,本質就是痛苦。

  此六句當中,前兩句是所立,後四句是能立。

  【“非于無散心,刹那能自在。”

  沒有散于五欲的澄定之心,一刹那也不能自在擁有。

  【“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散亂在欲塵中的心,是以擾亂爲其本質,直接相違禅定,憑這樣的散亂,終究無法獲證寂滅的安樂。猶如幹柴烈火被大風勁吹,火勢必將越來越強勁。

  這比喻中,薪柴比喻天人相續中的貪欲種子,火比喻貪欲,大風是指天界的妙欲,它是增長貪欲的助緣。幹柴、烈火受到大風遍吹,只會越吹越旺,這是比喻天人的貪欲遇到天界誘人的五欲,心中的貪欲很難息滅。如此便知以享受五欲,無法攝心入叁摩地而獲得寂滅。

  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當中,根據《西國傳》宣說了這樣一則公案:以前,印度有叁位菩薩,即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和師子覺菩薩,叁人共同求生兜率天,而且相約誰先見到彌勒菩薩,就回來相報。後來師子覺先往生,很多年遙無信訊。之後世親菩薩往生,叁年之後,才回來轉告無著菩薩。無著菩薩便問道:“爲何耽擱這麼久才回來?”他說:“到兜率天後,聽完彌勒菩薩一座法後,就立即回來,天上時間長,所以地上已經過了叁年。”無著菩薩又問:“師子覺現在何處?”世親菩薩說:“他轉生在兜率天外院,此處生活太享受,他以五欲自娛自樂,自升天以來,從未見過彌勒菩薩!”由此可見,即便小菩薩在天界的五欲當中,也無法把持,何況一般凡夫,轉生天界後,以煩惱品粗重隨逐,必定無堪能性,會不自在地被五欲牽著鼻子走。這天界散亂之苦,其根源還是行苦。《薩遮尼乾子經》說:“諸天大系縛,無過于女色,女人縛諸天,將至叁惡道。”《安士全書》說:轉輪聖王除玉女之外,有兩萬妙麗夫人。至于忉利天王,擁有的玉女更是數以萬億計,每位天女身邊都化現一位天王,以受娛樂。以如此大的欲妙引誘,大多數天人都在放逸當中,虛度時光,無法收攝身心趣入聖道,成爲等待墮落的無暇之身。正所謂“世上哪有雙全事,不負如來不負卿”?

  【又雲:“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又說:“猶如大病初愈不久,不知節製,吃了不宜的食物,導致重病複發,又陷入痛苦之中。”

  此處“病”比喻惡趣的痛苦,“病愈未久”比喻暫時超出惡趣痛苦。“食”喻受用,“不宜食”比喻五欲,“食所不宜食”即耽著五欲,受用不舍,結果又墮入惡道。凡夫的特點是一入聲色富貴之鄉,就會迷惑顛倒,完全遺忘了貪欲的過患。五欲正如毒品,不宜多食,否則必定會爲欲而毀壞自己。

  無愠禅師的《山庵雜錄》中有一則公案:元朝時江西的絕學世誠禅師,長期居山不出世,他座下有七人結盟修禅,其中一位年紀最小,有所心得,誠公以叁關語斟驗,他都能應答。不幸他早亡,轉生在山下一戶人家。他出生時,父母親都有夢兆,五歲讀書時,不用麻煩老師教授,自己就能解釋意義。一天,父親帶他上山拜見誠公,誠公問:“你前生答過我叁個轉語,還記得嗎?”小孩說了之後,誠公點頭說:“是我的話”,然後囑咐他父親善加培養。以後其他寺院的僧人送給他家豐厚的錢財,把他收爲弟子,讓他學習魚山梵呗。從此,他應施主家的迎請,常常得到很多供養,動了驕奢之心,世俗不法之事無所不爲。誠公因爲此事,立叁種大願警策學人。一般參禅人,在靜定中得個歡喜處,只是塵勞乍息,慧光稍現,不能以此爲究竟,只因八識田中還有無明的根本,如石壓草,若石一去,草必定複生。此公案也警戒後人,不應由受用利養而墮落。

  未二、上二界粗重苦

  【二、上二界的粗重苦: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于死于住悉無自在,故彼亦由粗重爲苦。

  色界以及無色界諸天,雖然沒有欲界的苦苦,但仍攜帶著煩惱,並且有異熟障,對生和死都毫無自在,所以他們也由粗重而具有痛苦。

  色界和無色界都有行苦。另外,色界天的一至叁禅天有樂受,因此還有變苦,四禅天以及無色界只有舍受,因此沒有變苦。另外,上界天人也存在從上界複墮叁惡趣的痛苦。

  【又如《資糧論》雲:“色無色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樂爲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

  又如《資糧論》說:“色界和無色界諸天已經超越了苦苦(沒有下界種種身心逼惱的苦苦,沒有戰爭,不緣五欲而散亂)。他們以禅定安樂爲自性,可以多劫安住在定中不動搖,但這只是暫時的離苦,並非畢竟解脫,仍然會從上界墮落。”

  【“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

  “上界天安住在有漏定中,似乎已經超越惡趣痛苦的瀑流,其實雖然努力修行世間有漏禅定,但也不可能長久安住。”

  因爲有漏禅定不具有斷除煩惱種子的能力,並沒有超出行苦。

  以下以比喻說明。

  【“等同空飛鳥[62],如童力射箭,墮落爲邊際。”

  “就像大鵬鳥在空中振翅高飛,也有體力耗盡無法維持之時;又如孩童射箭,即使用盡氣力,最後箭也難免墮落的結局。”

  上界天人僅以有漏禅定爲因,必定無法超越行苦,因爲未能斷除煩惱,被煩惱和業驅使,于生死不得自在,最終仍會墮入惡趣。所以前面說似乎超越了惡趣苦,其實不是真正超越。

  【“如久然諸燈,刹那刹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又如長久燃燒的油燈,看似安穩不動,其實油在刹那刹那地消耗。同樣,上界天看似長劫不動,事實並非如此,仍有行苦,要感受諸行刹那變壞、遷流不息之苦,最後還要遭受墮落的大苦,所以說仍將被極度地侵惱。”

  正如《親友書》所說:“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爲火薪,忍受衆苦無間絕。”上界天人最終的命運多數非常悲慘,究其原因,是因地修道所致。當初,在欲界修行時,他們認爲修習上界禅定之因就是解脫道,又將禅定的成就當作解脫果,這就埋下了禍根。在定力消失而接近死亡時,他們見到自己行將墮落,因緣聚合,便生起嚴重的邪見,他們認爲此解脫不可依靠,不再相信解脫是真正的依托之處。以此邪見而身陷無間地獄。《楞嚴經》說:比如第四禅的無聞比丘,妄稱自己已經證得聖果,在天報窮盡,衰相現前時,他開始毀謗阿羅漢,如此身遭後有,墮入阿鼻地獄。

  由此可知,上界天雖然暫別惡趣的痛苦,但不是真正超越,最終還是要墮落,猶如仰天射箭,雖然暫時遠離地面,向著天空不斷上升,但勢力窮盡之時,就會徑直墮下,摔得更慘。

  由此思惟,我們要能辨別暫時和究竟的方法。比如,以石頭壓草之方式能否究竟令草不生長?當然不能,這只是暫時的方法,沒有究竟利益。同樣,我們總是試圖維持輪回暫時安定、美好的局面,但是輪回自性是不堅固的,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