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P37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状态?请按自己的体会举例说明。

  11、解释《庄严经论》颂义:

  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斗诤、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12、以理成立烦恼是真正的敌人?

  13、应如何与烦恼斗?

  14、说出二十种随烦恼的相和作用:

  (1)忿 (2)恨 (3)覆 (4)恼 (5)嫉 (6)悭 

  (7)诳 (8)谄 (9)害 (10)骄 (11)无惭 

  (12)无愧 (13)掉举 (14)昏沉 (15)不信 

  (16)懈怠 (17)放逸 (18)失念 (19)散乱 

  (20)不正知

  15、按经部宗以上说出思业与思已业的体性。

  16、集谛中的业包括哪些?

  17、说出立名为不动业的理由。

  18、以理决定造集引生死业的作者。

  19、说明如何集业之理。

  20、为什么资粮道、加行道行者以出离心或无我慧摄持的善净业,不是能引生死的庸常集,却是集谛所摄?

  21、确切说出为庸常集所摄的业的范围。

  22、分别缘何种受,会造得

  (1)非福业;(2)福业;

  (3)能生三禅以下不动业;

  (4)能生四禅及无色界不动业。

  23、说出三类死缘。

  24、为什么要惜福?

  25、名词解释:

  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解肢节苦。

  26、解释“作善者从暗趣明”的涵义。

  27、解释句义:

  

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随顺当断死心。

  28、比较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三种死亡状态的异同。

  29、了解有关死心的法义之后,我们应当如何为死做准备?

  30、导致中有的因是什么?

  31、说出中有的生处、身形、显色、行态和寿量。

  32、解释中有、生有、本有、死有。

  33、解释颂义:

  为当本有形,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同类净眼见。具业神通力,根全无障碍,不转为寻香

  34、说明胎生受生之相。

  35、名词解释:结生。

  36、薄福者和多福者于人间受生之际,显现的相有什么不同?

  37、说明对地狱业作而增长的非律仪中有受生之相。

  38、说明受生旁生乃至色界天等之相

  39、说明湿生化生的受生之相。

  


  [1] 以此:以下士道。

  

  [2] 于此中:在道次第的引导中。

  

  [3] 边际恶:究竟是恶。

  

  [4] 三有:三界,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

  

  [5]《摄功德宝》:《般若摄颂》。

  

  [6] 五趣:将阿修罗归在天趣中,就是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7] 四谛:全称四圣谛,即圣者所见的四种真理。“谛”是真实无欺的意思。圣者智慧所见的苦集灭道完全符合真实,所以称为“圣谛”。

  

  [8] 此:以业和烦恼为因而生起的器情世界。

  

  [9] 此:烦恼以及依烦恼所生的业,以此能招集生死之苦果,故称为集。

  

  [10] 还灭:还归于寂灭,也就是修道后证得涅槃,与“流转”相对。

  

  [11] 无倒:远离颠倒。

  

  [12] 有漏业:造业时和烦恼相结合的业。

  

  [13] 现观生起次第:从资粮道到成佛的修习次第。

  

  [14] 鹄(gu)的:箭靶的中心,指目标。

  

  [15] 仁和:对国王的称呼。

  

  [16] 欲乏:求不得苦。

  

  [17] 所缘法类:自心所观修的各种法。

  

  [18] 共法:与共下士道共同之法。比如,三恶趣苦、粗无常、业果等。

  

  [19] 不共:与下士道不共之法。比如,细无常、行苦、烦恼的体相与其生起的次第等。

  

  [20] 一向惟苦饿鬼:饿鬼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非一向苦饿鬼,这种饿鬼有福报,不是一向痛苦;第二类是一向唯苦饿鬼。此处是指后者。

  

  [21]《入胎经》:唐译《大宝积经》中的《入胎藏会》。

  

  [22] 清脑:脑浆。

  

  [23] 脑膜:大脑表皮组织。

  

  [24] 这是以男胎为例说明。

  

  [25] 煎炙:熬煮、烧烤。

  

  [26] 猛利、粗恶、难忍:猛利指作用,粗恶指体相,难忍指形相。

  

  [27]“从”到“之中”,一气呵成,整句都是描述产道的不净。

  

  [28] 疮门:产道。

  

  [29] 熏:是从臭气上来说。

  

  [30] 迫迮:狭窄、逼迫。

  

  [31] 能仁:能遮止三门恶业之人。

  

  [32] 无垢圣语:佛经。即以现量、比量、教量观察而清净的佛语。

  

  [33] 如量解释:论典。菩萨等具有造论的上中下三种条件,所以对佛经所作的解释真正堪为标准。

  

  [34] 八苦当中,每一苦的五种苦相,都是《瑜伽师地论》的原文。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

  

  [35] 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这整个是一句,意思是说,对于轮回中所发生的种种痛苦,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

  

  [36]《亲友书释》:印度大阿阇黎大慧论师所造。

  

  [37] 由此:由于贪爱增上。

  

  [38] 驰骋:奔走。

  

  [39] 这一颂法尊法师在翻译中漏译。

  

  [40] 白拂:洁白、美观的扇子,象征令人欢喜的吉祥之事。

  

  [41] 乳海:谓世有一海,其味如乳,故名乳海。

  

  [42] 禁行:“禁”是止恶,“行”是行善。

  

  [43] 觉沃敦巴:对弟子的称呼。

  

  [44] 本生:经中宣说佛在过去世中行菩萨道的种种事迹。

  

  [45] 仰覆:“仰”是转生善趣,“覆”是转生恶趣。

  

  [46] 百施:帝释的直译。

  

  [47] 须弥顶:三十三天。

  

  [48]《调伏阿笈摩》:《律本事》。

  

  [49] 保信:可信、坚固。

  

  [50] 原文中“前益”应改成“损益”。

  

  [51] 坏苦:藏文中直译为“变苦”。

  

  [52] 痈:热性脓疮

  

  [53] 体相:定义。

  

  [54] 差别:内容。

  

  [55] 触:“触热水”的“触”是动词。

  

  [56] 变异触:指五境色声香味触当中的触尘,此处的触是名词。

  

  [57] 位:阶段。

  

  [58] 非天:梵语是阿修罗。

  

  [59] 趣性障:异熟障,下文会详释。

  

  [60] 悚栗:惊恐战栗。

  

  [61] 五欲:色、声、香、味、触。

  

  [62] 飞鸟:大鹏鸟。

  

  [63] 上首:主要。

  

  [64] 超诸量数:不可计数。

  

  [65] 俱有缘:助缘,比如,种子是近取因,俱有缘即水土阳光等。

  

  [66] 诸有:三有,色有、无色有和欲有。

  

  [67] 爱:烦恼。

  

  [68] 余业:阿罗汉相续当中剩余的宿业。

  

  [69] 能引:感召后有。

  

  [70] 俱有:对成办生死的近取因——有漏业而言,烦恼是俱有缘。

  

  [71] 正明:认定。

  

  [72] 总相:这里指共同特征,并非因明学中的总相。

  

  [73] 无义:此处无义是指损害。

  

  [74] 胜性:又译为主物、自性。

  

  [75]《释五蕴论》:世亲菩萨所著,又名《五蕴品论》。

  

  [76] 戾:凶狠。

  

  [77] 蛆螫:蛆是蜈蚣,螫是刺咬。

  

  [78] 徇:追求。

  

  [79] 秘吝:保守、秘藏、吝啬。

  

  [80] 涩:不流通。

  

  [81] 险曲:险是阴险,曲是不正直。

  

  [82] 自他分:不是自他分开,而是指自分与他分,贪执自分,嗔恚他分。

  

  [83] 标致可尚:风度好,让人崇尚。

  

  [84]“等”中包括无我执为我,不净执为净,苦执为乐等。

  

  [85] 非处:此处是指不应安忍之处。

  

  [86] 形:形色,比如合掌、顶礼、砍杀、系缚等身形。

  

  [87] 非福业:会感得在恶趣中领受不悦意苦报的业。

  

  [88] 增长:这里增长是积集之意。

  

  [89] 预流、一来:罗汉四果之前两果,后两果为不还、阿罗汉。

  

  [90] 行:十二缘起支的第二支。

  

  [91] 昏昧想位:死心分粗想位与细想位,此是指细想位。

  

  [92] 世第一法:四加行位之第四。因为是有漏智中的最极,世俗法中的第一,故名世第一法。

  

  [93] 他自在转:一直被动地被我执牵着走。

  

  [94] 未舍不平等死:唐译为不避不平等死。

  

  [95] 等:包括恭敬心、皈依心、智慧等。

  

  [96]《入胎经》:《大宝积经·第五十六卷·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

  

  [97] 二圣:精通戒律学的两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

  

  [98] 六庄严:谓装饰南瞻部洲的六庄严,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和圣天,精通对法学的无著和世亲,精通因明学的陈那和法称。

  

  [99] 按藏文来看,“理同后说”应当是“理同彼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