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狀態?請按自己的體會舉例說明。
11、解釋《莊嚴經論》頌義:
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诤、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12、以理成立煩惱是真正的敵人?
13、應如何與煩惱鬥?
14、說出二十種隨煩惱的相和作用:
(1)忿 (2)恨 (3)覆 (4)惱 (5)嫉 (6)悭
(7)诳 (8)谄 (9)害 (10)驕 (11)無慚
(12)無愧 (13)掉舉 (14)昏沈 (15)不信
(16)懈怠 (17)放逸 (18)失念 (19)散亂
(20)不正知
15、按經部宗以上說出思業與思已業的體性。
16、集谛中的業包括哪些?
17、說出立名爲不動業的理由。
18、以理決定造集引生死業的作者。
19、說明如何集業之理。
20、爲什麼資糧道、加行道行者以出離心或無我慧攝持的善淨業,不是能引生死的庸常集,卻是集谛所攝?
21、確切說出爲庸常集所攝的業的範圍。
22、分別緣何種受,會造得
(1)非福業;(2)福業;
(3)能生叁禅以下不動業;
(4)能生四禅及無色界不動業。
23、說出叁類死緣。
24、爲什麼要惜福?
25、名詞解釋:
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解肢節苦。
26、解釋“作善者從暗趣明”的涵義。
27、解釋句義:
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28、比較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叁種死亡狀態的異同。
29、了解有關死心的法義之後,我們應當如何爲死做准備?
30、導致中有的因是什麼?
31、說出中有的生處、身形、顯色、行態和壽量。
32、解釋中有、生有、本有、死有。
33、解釋頌義:
爲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刹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爲尋香。
34、說明胎生受生之相。
35、名詞解釋:結生。
36、薄福者和多福者于人間受生之際,顯現的相有什麼不同?
37、說明對地獄業作而增長的非律儀中有受生之相。
38、說明受生旁生乃至色界天等之相
39、說明濕生化生的受生之相。
[1] 以此:以下士道。
[2] 于此中:在道次第的引導中。
[3] 邊際惡:究竟是惡。
[4] 叁有:叁界,叁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叁有”。
[5]《攝功德寶》:《般若攝頌》。
[6] 五趣:將阿修羅歸在天趣中,就是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7] 四谛:全稱四聖谛,即聖者所見的四種真理。“谛”是真實無欺的意思。聖者智慧所見的苦集滅道完全符合真實,所以稱爲“聖谛”。
[8] 此:以業和煩惱爲因而生起的器情世界。
[9] 此:煩惱以及依煩惱所生的業,以此能招集生死之苦果,故稱爲集。
[10] 還滅:還歸于寂滅,也就是修道後證得涅槃,與“流轉”相對。
[11] 無倒:遠離顛倒。
[12] 有漏業:造業時和煩惱相結合的業。
[13] 現觀生起次第:從資糧道到成佛的修習次第。
[14] 鹄(gu)的:箭靶的中心,指目標。
[15] 仁和:對國王的稱呼。
[16] 欲乏:求不得苦。
[17] 所緣法類:自心所觀修的各種法。
[18] 共法:與共下士道共同之法。比如,叁惡趣苦、粗無常、業果等。
[19] 不共:與下士道不共之法。比如,細無常、行苦、煩惱的體相與其生起的次第等。
[20] 一向惟苦餓鬼:餓鬼可分爲兩類,第一類是非一向苦餓鬼,這種餓鬼有福報,不是一向痛苦;第二類是一向唯苦餓鬼。此處是指後者。
[21]《入胎經》:唐譯《大寶積經》中的《入胎藏會》。
[22] 清腦:腦漿。
[23] 腦膜:大腦表皮組織。
[24] 這是以男胎爲例說明。
[25] 煎炙:熬煮、燒烤。
[26] 猛利、粗惡、難忍:猛利指作用,粗惡指體相,難忍指形相。
[27]“從”到“之中”,一氣呵成,整句都是描述産道的不淨。
[28] 瘡門:産道。
[29] 熏:是從臭氣上來說。
[30] 迫迮:狹窄、逼迫。
[31] 能仁:能遮止叁門惡業之人。
[32] 無垢聖語:佛經。即以現量、比量、教量觀察而清淨的佛語。
[33] 如量解釋:論典。菩薩等具有造論的上中下叁種條件,所以對佛經所作的解釋真正堪爲標准。
[34] 八苦當中,每一苦的五種苦相,都是《瑜伽師地論》的原文。見《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一》。
[35] 于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衆苦惱者:這整個是一句,意思是說,對于輪回中所發生的種種痛苦,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呢?
[36]《親友書釋》:印度大阿阇黎大慧論師所造。
[37] 由此:由于貪愛增上。
[38] 馳騁:奔走。
[39] 這一頌法尊法師在翻譯中漏譯。
[40] 白拂:潔白、美觀的扇子,象征令人歡喜的吉祥之事。
[41] 乳海:謂世有一海,其味如乳,故名乳海。
[42] 禁行:“禁”是止惡,“行”是行善。
[43] 覺沃敦巴:對弟子的稱呼。
[44] 本生:經中宣說佛在過去世中行菩薩道的種種事迹。
[45] 仰覆:“仰”是轉生善趣,“覆”是轉生惡趣。
[46] 百施:帝釋的直譯。
[47] 須彌頂:叁十叁天。
[48]《調伏阿笈摩》:《律本事》。
[49] 保信:可信、堅固。
[50] 原文中“前益”應改成“損益”。
[51] 壞苦:藏文中直譯爲“變苦”。
[52] 癰:熱性膿瘡
[53] 體相:定義。
[54] 差別:內容。
[55] 觸:“觸熱水”的“觸”是動詞。
[56] 變異觸:指五境色聲香味觸當中的觸塵,此處的觸是名詞。
[57] 位:階段。
[58] 非天:梵語是阿修羅。
[59] 趣性障:異熟障,下文會詳釋。
[60] 悚栗:驚恐戰栗。
[61] 五欲:色、聲、香、味、觸。
[62] 飛鳥:大鵬鳥。
[63] 上首:主要。
[64] 超諸量數:不可計數。
[65] 俱有緣:助緣,比如,種子是近取因,俱有緣即水土陽光等。
[66] 諸有:叁有,色有、無色有和欲有。
[67] 愛:煩惱。
[68] 余業:阿羅漢相續當中剩余的宿業。
[69] 能引:感召後有。
[70] 俱有:對成辦生死的近取因——有漏業而言,煩惱是俱有緣。
[71] 正明:認定。
[72] 總相:這裏指共同特征,並非因明學中的總相。
[73] 無義:此處無義是指損害。
[74] 勝性:又譯爲主物、自性。
[75]《釋五蘊論》:世親菩薩所著,又名《五蘊品論》。
[76] 戾:凶狠。
[77] 蛆螫:蛆是蜈蚣,螫是刺咬。
[78] 徇:追求。
[79] 秘吝:保守、秘藏、吝啬。
[80] 澀:不流通。
[81] 險曲:險是陰險,曲是不正直。
[82] 自他分:不是自他分開,而是指自分與他分,貪執自分,嗔恚他分。
[83] 標致可尚:風度好,讓人崇尚。
[84]“等”中包括無我執爲我,不淨執爲淨,苦執爲樂等。
[85] 非處:此處是指不應安忍之處。
[86] 形:形色,比如合掌、頂禮、砍殺、系縛等身形。
[87] 非福業:會感得在惡趣中領受不悅意苦報的業。
[88] 增長:這裏增長是積集之意。
[89] 預流、一來:羅漢四果之前兩果,後兩果爲不還、阿羅漢。
[90] 行:十二緣起支的第二支。
[91] 昏昧想位:死心分粗想位與細想位,此是指細想位。
[92] 世第一法:四加行位之第四。因爲是有漏智中的最極,世俗法中的第一,故名世第一法。
[93] 他自在轉:一直被動地被我執牽著走。
[94] 未舍不平等死:唐譯爲不避不平等死。
[95] 等:包括恭敬心、皈依心、智慧等。
[96]《入胎經》:《大寶積經·第五十六卷·十四會·佛說入胎藏會》。
[97] 二聖:精通戒律學的兩大論師釋迦光和功德光。
[98] 六莊嚴:謂裝飾南瞻部洲的六莊嚴,精通中觀學的龍樹和聖天,精通對法學的無著和世親,精通因明學的陳那和法稱。
[99] 按藏文來看,“理同後說”應當是“理同彼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