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

  

  

中士道·希求解脫

  中士道·發起求解脫心的方便

  * 思維苦谛

  * 思維集谛

  * 十二緣起(見下冊)

  

思考題

  

  

中士道·希求解脫

  

  辛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叁:一、連接文 二、真實義 叁、攝義

  壬一、連接文分叁:一、敬禮句 二、須修中士意樂 叁、對于輪回圓滿不修厭離則無解脫,故應勤修

  癸一、敬禮句

  【敬禮勝尊具大悲者足。

  此處宗大師敬禮的目的,是爲了能圓滿撰造共中士道的修心次第,真實利益衆生。

  所頂禮的對境,是勝尊具大悲者,也就是具足大悲的道次第所有傳承上師。

  癸二、須修中士意樂分叁:一、歸攝下士道內容 二、爲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 叁、不以下士道爲足的理由

  子一、歸攝下士道內容

  首先承前啓後,扼要歸納下士道的內容,即:四個修法——修念死無常、叁惡趣苦、共同皈依與黑白業果,和一個目的——獲得善趣果位。其中四個修法當中,前二者是發起下士意樂的方便,後二者是獲得後世義利的方便。

  【如是隨念當死及思死後墮惡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厭舍現世,于後善趣發生希求。

  通過思維即將死亡,而且死時今生的身體、受用、眷屬等法毫無利益,能令自心厭舍今生;其次,通過思惟死後若墮入惡趣,所受痛苦極其深重而漫長,而令自心對後世善趣生起希求。由這二種修法,能將希求今生爲主的心,轉換成希求後世善趣爲主的心。這就是發起下士的意樂。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業果,勵力斷惡修善,則能獲得善趣妙位。

  然後通過皈依以及對善惡業果規律生起定解,努力斷惡修善,則後世就能往生善趣。

  要避免來世墮入惡趣,首先,必須了知唯有叁寶才能救護自己,所以要寄希望于叁寶,一心皈依具有救護能力的叁寶。而皈依的重點,是按照佛陀所開示的教法行持。對共下士道而言,這個教法就是業果,即:清晰辨別黑白業果,而且對此産生定解之後,努力斷惡修善,這樣必定能獲得善趣果位。

  “定解黑白業果”是見,“勵力斷惡修善”是修行,“善趣妙位”是果。若要獲得善趣果位,除了致力于遮止惡趣之因、修習善趣之因以外,再也找不出其它方法。對此生起定解才會精勤取舍業因,如此才能真正獲得善趣果位。所以這個道理是真現實,毫無迷信、虛假的成分。

  下面再來分析,在整個菩提道上,修習共下、共中二道的究竟目的何在?爲何在下士道之後、上士道之前,必須修習共中士道的意樂?

  子二、爲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

  【然非以此[1]便生喜足,是令發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發共中士之意樂,厭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2],須修中士之意樂。

  如果以下士道作爲究竟所求,那麼就是唯下士了。然而,在此處的道次第引導中,修行人並不是以下士道爲滿足。而是爲了依次發起共下士意樂和共中士意樂,厭舍輪回中的一切事之後,能依此因緣,發起大菩提心而引入到上士道。所以,在這個道次第的引導中,修行人必須修習中士的意樂。

  這一段的要點是:從整個道次第的引導來說,修行人究竟所求是無上菩提,最終必須趣入上士道。因此,不是以下士道和中士道爲究竟,而是以下、中二道作爲引生菩提心的准備階段,如論中所說:“厭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緣而發大菩提心。”“此因緣”就是緣自己修苦而引發無僞的求解脫心,以此作爲方便可以助發菩提心。具體來說,在共下與共中二道當中,是緣自身而思惟苦谛,深切體會到自己的痛苦之後,將心比心,再緣整個叁界有情而思惟苦,自然就能引生大悲,發起度脫一切有情出離生死的誓願。相反,若連自己的痛苦都沒有體會到,尚且不能爲了自己而發起希求解脫之心,怎麼可能發起救拔一切有情出離苦海的菩提心。所以,爲了引生菩提心,必須進一步修習中士意樂。

  子叁、不以下士道爲足的理由

  不能以下士道爲滿足的理由,其要點是:如果一個法究竟是善,就可以以它爲滿足;如果一個法究竟是惡,便不能以它爲滿足。

  【所謂雖得人天勝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執爲樂性,實爲顛倒。故于真實全無安樂,其後定當墮諸惡趣,邊際惡[3]故。譬如有一無間定當墮于懸險,現于險崖暫爲休息。

  雖然獲得人、天善趣的果位,但仍然不能脫離行苦。如果將人、天勝位的本質執著爲安樂,實際上是一種顛倒。因此,善趣其實沒有絲毫的安樂。爲何這樣說呢?因爲善趣引業窮盡之後,必將墮入惡趣,最後仍要得到惡果。譬如:有人馬上就要從懸崖上墮入谷底,那麼現在于懸崖上暫時休息,就不能說是真實的安樂。

  總之,因爲究竟是惡的緣故,可以肯定善趣無有安樂。

  【《入行論》雲:“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

  《入行論》中說:我們已經無數次來到善趣,頻繁享受了種種安樂,但在善趣死後卻要墮入惡趣,長時感受各種難忍之苦。

  由此可見,善趣也不是真實安樂的地方,要不然,爲何最後還會墮入惡趣萬劫受苦呢?

  【《弟子書》中亦雲:“諸常轉入生死輪,而于暫憩思爲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

  《弟子書》中也說:那些在生死輪回中浮沈的衆生,如果執著善趣暫時的圓滿爲安樂,那麼必定將毫無自在漸次數以百次地漂流在善惡趣中。

  “諸常轉入生死輪”:是指生死的苦相。“常”是說時間長遠,從無始以來至今一直相續不斷。“輪”有上下不定、旋轉不斷的意思。此處是以輪比喻衆生在煩惱與業的推動下,時而升善趣、時而墮惡趣,相續不斷地生死。

  “而于暫憩思爲樂”:“暫憩”是指暫時獲得善趣,就像暫時休息一樣。

  “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執著善趣爲安樂的人,決定會毫無自在地漸次數以百次地漂流在善惡趣中。“無主”是指不自在。“等”是說與上文的“暫憩”相等,都是指善趣。“非等”是和“暫憩”不相等,是指惡趣,即受猛苦逼迫。

  頌中的“定”字很重要,它顯示了一種因果關系:因是“于暫憩思爲樂”,果是“決定會不自主地百返漂流”。“思爲樂”是執著生死爲安樂的顛倒心,它的作用是隨順生死,決定不能引生出世間的道。換言之,只要有人執著善趣爲安樂,便可斷定此人的解脫希望等于零。也就是說,只要執著善趣爲安樂,就必定不能發起出離輪回的決心。因爲心上的規律是決定的:思爲樂的心和思爲苦的心相違,貪著生死的心與厭離生死的心相違。兩者的作用也正好相反,即前者引的是順生死業,後者引的是順解脫業。換句話說,當心貪著善趣的安樂時,完全沈迷其中,根本不會有出離輪回的遠見,更不可能投入全部身心去成辦出離輪回的因,所以必定會不斷地漂流生死。

  癸叁、對于輪回圓滿不修厭離則無解脫,故應勤修

  【故于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

  因爲善趣究竟是惡,所以對善趣也應厭離,如同對惡趣一樣。

  【《四百論》雲:“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叁有者,此中遍皆無。”

  提婆菩薩在《四百論》中說:諸智者怖畏善趣就像怖畏地獄,不畏懼叁有[4]的人,在智者當中決定沒有。換言之,凡是有智慧能觀見叁有苦谛的人,必定都會怖畏叁有。

  “諸智”:真實通達輪回過患的人。這些智者很清楚生死是如何流轉、緊隨善趣而來的是什麼。

  對此有人疑問:地獄極其痛苦,善趣舒適安樂,二者苦樂懸殊,爲何智者卻怖畏善趣等同地獄呢?其實,這就像將毒藥放入甜食中,吃的時候暫時感覺安樂,但終究要感受大苦。同樣,善趣暫時是安樂,可是其後必定會墮入地獄,因此智者怖畏善趣等同地獄。

  【《攝功德寶》中亦雲:“諸具貪生死意恒流轉。”

  《攝功德寶》[5]中也說:凡夫若有貪執生死圓滿之心,就會恒時流轉于生死中。

  “貪生死意”:貪愛生死的心。以愛而取,以取而有,以有而轉生,如此不斷循環,所以恒時流轉。從這一句可以知道,不斷流轉的根源就是貪生死意。

  【《弟子書》中亦雲:“如如于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暗極重厚;如如于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暗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殄息。”

  月官菩薩在《弟子書》中也說:如果有人對輪回諸趣生起安樂想,他的愚癡黑暗就會變得很厚重;如果有人對諸趣生起痛苦想,他的愚癡黑暗就會變得很微薄。如果串習輪回清淨之相的習氣力增長,貪欲的火焰便會非常熾盛;如果串習輪回不淨之相的習氣力增上,貪欲的火焰便…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