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16

  ..續本文上一頁做爲導火線,他馬上就會勃然大怒。比如,罵他兩句,瞪他一眼,或者在他家門口潑點髒水,這一點小事,不懂得對治的人決定會由苦受而立即嗔恚隨增。

  有人會想:我在不苦不樂時,既沒有貪也沒有嗔,這時會有什麼煩惱呢?實際上,雖然沒有貪著或者惱怒,但是卻落在顛倒的愚癡狀態中,比如對自己這個有漏的取蘊身,認爲它可以永遠存活,認爲它很好看、很幹淨,認爲沒有苦樂的狀態已經很安樂,或者認爲這個是實有的我。這些都是緣取蘊而生起顛倒執著,所以由于舍受愚癡便會增長。由此可見,凡夫的特色就是一天到晚煩煩惱惱。

  申五、從煩惱中産生痛苦之理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于五趣中生等衆苦。嗔于現法起憂戚等,于後法中感惡趣苦。癡于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舍。

  其中以貪欲叁門造作有漏業,能感得將來在五趣中受生等衆多苦惱。以嗔心能感得在此生中心生憂惱、口中愁歎,由此因緣造作叁門惡行,在來世中感受惡趣衆苦。又在不苦不樂的舍受當中生起四種顛倒想,這四種顛倒想的癡一直伴隨著貪嗔所生的痛苦中。

  有人會問:以貪嗔而導致在後世中感受痛苦,爲何前者所感是五趣中的痛苦,後者唯感惡趣苦呢?

  這是由于因上煩惱作用的差別,而導致果的差別。以貪所攝可以造集有漏善業和有漏惡業,所以分別感得善惡趣的苦。比如,若貪求後世的人天異熟而作布施、持戒等,以此貪愛會引生後世在善趣中受生、死亡等苦果;若貪求現世八法而造惡,就會在惡趣當中受苦。而嗔恚則唯是損害他人的惡心,所以決定感召惡趣之果。

  又問:爲什麼愚癡會對貪嗔所感的二苦隨逐不舍呢?

  “愚癡”的特色就是非理作意,而正是非理作意才引生並且增長貪嗔,所以說由愚癡而對貪嗔所感二苦隨逐不舍。也就是說,只要愚癡存在,貪嗔所感的二苦就會在相續當中緊緊跟隨,無法擺脫。

  例如:所謂的美女,其實只是一個外面包了一層皮膚的活動廁所,但是人們依靠非理作意,將此不淨相渲染成美麗潔淨的假像,而且會放大。于是,內心便會耽著這種美妙的假像,而導致貪欲不斷增長,如此必將感得叁有的生等衆苦。由于這個道理,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上說:“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諸業及煩惱,依于業及煩惱水,生起有漏蘊處界。”

  應將以上這兩個科判的內容,歸攝在五取蘊行苦的自性上,這樣才能掌握關要。以上所說叁有當中的無量痛苦,它的根子就是我們這個有漏近取蘊。只要我們仍有這個近取蘊,再加上非理作意,就可以斷定自己的一生乃至盡未來際,都會和煩惱永遠相隨,沒有片刻不起煩惱。

  那麼,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只有一條出路,就是如理作意。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觀住輪番淨修法》當中說:“叁有輪回諸過患,由自心力煩惱生,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因此,下面就宣說對治的方法。

  申六、須從叁受中以叁觀遮止之理

  “叁種觀”就是觀樂受是苦,觀苦受如毒癰,觀舍受自性是無常壞滅法。

  【故于樂受,應觀爲苦,滅除貪欲。

  因此,對于樂受應當觀爲苦,以滅除貪欲。

  樂受表面上是樂,實際上是苦,以往未能如實了知,現在認識之後,就應認識到樂受痛苦的本質,從而遮止貪欲。也就是必須將“執苦爲樂”改爲“認樂爲苦”。

  【于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衆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癰,滅除嗔恚。

  對于苦受,應當思惟:這有漏五取蘊是衆苦的因緣,痛苦從此處出生,就像毒癰一樣,常常觸惱身心。應該這樣思惟來滅除嗔恚。

  毒癰本來就會産生痛苦,同樣,有漏蘊本來就會産生痛苦,這是自然規律,所以不應當生嗔心。比如,家裏的廁所本來就會長蛆,不應責怪他人。

  【于諸舍受,應觀無常、銷滅爲性,滅除愚癡。

  對于舍受,應當觀它的自性是無常,以及五蘊具有通過修無我空性可以滅盡的自性,這樣思惟就能滅除一切常樂我淨的顛倒愚癡。

  【不于叁受爲叁毒因。

  總之,應當通過如理思惟,不讓叁種受成爲叁毒之因。

  申七、標明出處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抉擇》意趣而說。

  以上是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第六十一卷)的意趣而宣說。

  未二、依甚深見派分二: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二、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申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如同挑負重擔,你挑負多久,不安樂就會持續那麼久。負荷五取蘊重擔也是如此,從最初取五取蘊開始,乃至未舍離之間,就一直都在受苦。

  這段是以身負重擔來比喻行苦的相狀。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爲行苦。

  因爲這個有漏的身心之中,帶有果的痛苦和因的煩惱種子,所以這個有漏蘊自身就是行苦。

  《披尋記》說:“即于其中,所有諸行,性有漏故,能隨順生現在一切煩惱,及與當來生等衆苦,是故安立名粗重性。”(這個有漏的近取蘊能隨順生起現在的一切貪嗔等煩惱,以及將來的生死病等痛苦,所以叫做“粗重性”。)

  【既有此已,雖于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衆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應于此多修厭離。

  一旦有了行苦或者五取蘊之後,雖然現在苦苦和壞苦還沒有生起,但是一遇到緣,馬上就會從各個方面生起很多痛苦,因此行苦周遍于一切苦當中,而且是其余苦苦和壞苦的根本。所以對此應當多多修習厭離。

  比如,身上長了熱癰,不論是澆冷水而感到些許的舒服,還是因烤火而痛苦逼切時,或者在不苦不樂時,都沒有離開過癰的自性。而且,只要癰這種自性還存在,一遇到相應的緣,必定會立即引起苦苦和壞苦。如果去除了癰的自性,便不會引生相應的苦苦和壞苦。同樣,有漏蘊恒時都沒有離開過行苦,行苦是其余二苦的根本。因此,若想要發起無僞的出離心,就必須著重思惟取蘊的行苦自性。

  對此有人懷疑:既然行苦遍于一切苦,爲何只把舍受歸爲行苦呢?

  《攝抉擇分》說:雖然行苦遍行于一切樂受、苦受、舍受,但在舍受當中,這種粗重性尤爲明顯,所以只說:“舍受由行苦故苦”。在樂受和苦受當中,因爲貪愛和嗔恚二法擾亂內心,所以這種粗重苦不容易明了。就像熱癰,只有遠離了由冷熱二觸所引起的樂受與苦受後,癰的自性苦才明顯起來。同樣,雖然安立由業和煩惱所産生的諸行是粗重所攝,但這種粗重性唯有在遠離了苦樂二受的舍受中,才特別明顯,所以只把舍受歸爲行苦。

  申二、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于苦漸息滅位[57],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

  又現在所感受的能增長貪欲的樂受,大多數是對前面痛苦逐漸息滅的階段,産生了安樂的錯覺,而完全沒有不觀待遣除痛苦所顯現的自性安樂。

  這一句的重點是要我們認清:因爲痛苦的減輕,而産生了自性就是安樂的錯覺。

  下面是以人們現量的感受來證明此理。

  【譬如太走爲苦,略爲住息遂生樂覺。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

  比如過度奔走後很累,坐下稍微休息一下,就會生起舒服、惬意的樂受。現量可見這是由于先前的大苦逐漸止息時,漸漸生起的樂受,因此並不是真正的安樂。

  比如,從洛若鄉往山上不停奔走,到一定程度時,身體的苦受會逐漸加重,如腰腿酸脹、心跳加速、供血不足、頭暈眼花。此時若稍作休息,就會有一種身心負擔減輕的安樂感覺。

  以下宣說根據。

  【若太久坐,仍複如前,生衆苦故。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現見太久惟生苦故。

  如果坐得太久了,仍然會象前面一樣生起很多痛苦。如果坐是真正的樂因,就應當象苦因一樣,隨著不斷受用苦因,痛苦會逐漸增加。同樣隨著行、住、坐、臥、飲食、日曬、乘涼等時間的增長,也應當逐漸生起越來越多的安樂,但是現量可見,受用的時間太久只會産生痛苦。

  因此,有漏受並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這個道理可以總結爲以下兩點。

  一、自性安樂的受(有法)持續受用時,樂受將會輾轉增上,因爲自性之樂不會轉變的緣故。

  比喻:火是熱性,身體靠近火的時間越久,灼熱感會越強。

  二、有漏之受(有法)自性不是安樂,因爲持續受用會漸生痛苦的緣故。

  以下引教證。

  【如是亦如《入胎經》雲:“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于行,惟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非于其行,起安樂想。”

  《入胎經》當中,佛對難陀說:難陀,你要知道行住坐臥四種威儀中,每一種都是苦的自性。各位修靜慮的行者,你們應當善加觀察這些威儀的自性。比如,一天當中一直行走,既不停止,也不坐下或者躺下,在這行走的有漏法上,只是分別感受身體肢節等的苦,而且分別感受強烈、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等的苦受,並不會對行走生起安樂想。

  【余叁威儀…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