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为导火线,他马上就会勃然大怒。比如,骂他两句,瞪他一眼,或者在他家门口泼点脏水,这一点小事,不懂得对治的人决定会由苦受而立即嗔恚随增。
有人会想:我在不苦不乐时,既没有贪也没有嗔,这时会有什么烦恼呢?实际上,虽然没有贪著或者恼怒,但是却落在颠倒的愚痴状态中,比如对自己这个有漏的取蕴身,认为它可以永远存活,认为它很好看、很干净,认为没有苦乐的状态已经很安乐,或者认为这个是实有的我。这些都是缘取蕴而生起颠倒执著,所以由于舍受愚痴便会增长。由此可见,凡夫的特色就是一天到晚烦烦恼恼。
申五、从烦恼中产生痛苦之理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嗔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
其中以贪欲三门造作有漏业,能感得将来在五趣中受生等众多苦恼。以嗔心能感得在此生中心生忧恼、口中愁叹,由此因缘造作三门恶行,在来世中感受恶趣众苦。又在不苦不乐的舍受当中生起四种颠倒想,这四种颠倒想的痴一直伴随着贪嗔所生的痛苦中。
有人会问:以贪嗔而导致在后世中感受痛苦,为何前者所感是五趣中的痛苦,后者唯感恶趣苦呢?
这是由于因上烦恼作用的差别,而导致果的差别。以贪所摄可以造集有漏善业和有漏恶业,所以分别感得善恶趣的苦。比如,若贪求后世的人天异熟而作布施、持戒等,以此贪爱会引生后世在善趣中受生、死亡等苦果;若贪求现世八法而造恶,就会在恶趣当中受苦。而嗔恚则唯是损害他人的恶心,所以决定感召恶趣之果。
又问:为什么愚痴会对贪嗔所感的二苦随逐不舍呢?
“愚痴”的特色就是非理作意,而正是非理作意才引生并且增长贪嗔,所以说由愚痴而对贪嗔所感二苦随逐不舍。也就是说,只要愚痴存在,贪嗔所感的二苦就会在相续当中紧紧跟随,无法摆脱。
例如:所谓的美女,其实只是一个外面包了一层皮肤的活动厕所,但是人们依靠非理作意,将此不净相渲染成美丽洁净的假像,而且会放大。于是,内心便会耽著这种美妙的假像,而导致贪欲不断增长,如此必将感得三有的生等众苦。由于这个道理,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上说:“依于非理之作意,生起诸业及烦恼,依于业及烦恼水,生起有漏蕴处界。”
应将以上这两个科判的内容,归摄在五取蕴行苦的自性上,这样才能掌握关要。以上所说三有当中的无量痛苦,它的根子就是我们这个有漏近取蕴。只要我们仍有这个近取蕴,再加上非理作意,就可以断定自己的一生乃至尽未来际,都会和烦恼永远相随,没有片刻不起烦恼。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如理作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观住轮番净修法》当中说:“三有轮回诸过患,由自心力烦恼生,非理作意烦恼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因此,下面就宣说对治的方法。
申六、须从三受中以三观遮止之理
“三种观”就是观乐受是苦,观苦受如毒痈,观舍受自性是无常坏灭法。
【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
因此,对于乐受应当观为苦,以灭除贪欲。
乐受表面上是乐,实际上是苦,以往未能如实了知,现在认识之后,就应认识到乐受痛苦的本质,从而遮止贪欲。也就是必须将“执苦为乐”改为“认乐为苦”。
【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痈,灭除嗔恚。】
对于苦受,应当思惟:这有漏五取蕴是众苦的因缘,痛苦从此处出生,就像毒痈一样,常常触恼身心。应该这样思惟来灭除嗔恚。
毒痈本来就会产生痛苦,同样,有漏蕴本来就会产生痛苦,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不应当生嗔心。比如,家里的厕所本来就会长蛆,不应责怪他人。
【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
对于舍受,应当观它的自性是无常,以及五蕴具有通过修无我空性可以灭尽的自性,这样思惟就能灭除一切常乐我净的颠倒愚痴。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
总之,应当通过如理思惟,不让三种受成为三毒之因。
申七、标明出处
【此如《瑜伽师地》及《摄抉择》意趣而说。】
以上是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第六十一卷)的意趣而宣说。
未二、依甚深见派分二: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二、有漏受没有自性安乐的自体
申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
如同挑负重担,你挑负多久,不安乐就会持续那么久。负荷五取蕴重担也是如此,从最初取五取蕴开始,乃至未舍离之间,就一直都在受苦。
这段是以身负重担来比喻行苦的相状。
【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
因为这个有漏的身心之中,带有果的痛苦和因的烦恼种子,所以这个有漏蕴自身就是行苦。
《披寻记》说:“即于其中,所有诸行,性有漏故,能随顺生现在一切烦恼,及与当来生等众苦,是故安立名粗重性。”(这个有漏的近取蕴能随顺生起现在的一切贪嗔等烦恼,以及将来的生死病等痛苦,所以叫做“粗重性”。)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一旦有了行苦或者五取蕴之后,虽然现在苦苦和坏苦还没有生起,但是一遇到缘,马上就会从各个方面生起很多痛苦,因此行苦周遍于一切苦当中,而且是其余苦苦和坏苦的根本。所以对此应当多多修习厌离。
比如,身上长了热痈,不论是浇冷水而感到些许的舒服,还是因烤火而痛苦逼切时,或者在不苦不乐时,都没有离开过痈的自性。而且,只要痈这种自性还存在,一遇到相应的缘,必定会立即引起苦苦和坏苦。如果去除了痈的自性,便不会引生相应的苦苦和坏苦。同样,有漏蕴恒时都没有离开过行苦,行苦是其余二苦的根本。因此,若想要发起无伪的出离心,就必须着重思惟取蕴的行苦自性。
对此有人怀疑:既然行苦遍于一切苦,为何只把舍受归为行苦呢?
《摄抉择分》说:虽然行苦遍行于一切乐受、苦受、舍受,但在舍受当中,这种粗重性尤为明显,所以只说:“舍受由行苦故苦”。在乐受和苦受当中,因为贪爱和嗔恚二法扰乱内心,所以这种粗重苦不容易明了。就像热痈,只有远离了由冷热二触所引起的乐受与苦受后,痈的自性苦才明显起来。同样,虽然安立由业和烦恼所产生的诸行是粗重所摄,但这种粗重性唯有在远离了苦乐二受的舍受中,才特别明显,所以只把舍受归为行苦。
申二、有漏受没有自性安乐的自体
【又能增贪现前乐受,多是于苦渐息灭位[57],妄起乐觉,全无不待除苦所显自性之乐。】
又现在所感受的能增长贪欲的乐受,大多数是对前面痛苦逐渐息灭的阶段,产生了安乐的错觉,而完全没有不观待遣除痛苦所显现的自性安乐。
这一句的重点是要我们认清:因为痛苦的减轻,而产生了自性就是安乐的错觉。
下面是以人们现量的感受来证明此理。
【譬如太走为苦,略为住息遂生乐觉。现见此是先生大苦渐息灭时乐渐次起,故非性乐。】
比如过度奔走后很累,坐下稍微休息一下,就会生起舒服、惬意的乐受。现量可见这是由于先前的大苦逐渐止息时,渐渐生起的乐受,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安乐。
比如,从洛若乡往山上不停奔走,到一定程度时,身体的苦受会逐渐加重,如腰腿酸胀、心跳加速、供血不足、头晕眼花。此时若稍作休息,就会有一种身心负担减轻的安乐感觉。
以下宣说根据。
【若太久坐,仍复如前,生众苦故。若是性乐之因者,应如苦因,随其习近,其苦渐增。如是习近行住坐卧、饮食日阴等,亦应随其几久习近,便有尔许安乐渐起,现见太久惟生苦故。】
如果坐得太久了,仍然会象前面一样生起很多痛苦。如果坐是真正的乐因,就应当象苦因一样,随着不断受用苦因,痛苦会逐渐增加。同样随着行、住、坐、卧、饮食、日晒、乘凉等时间的增长,也应当逐渐生起越来越多的安乐,但是现量可见,受用的时间太久只会产生痛苦。
因此,有漏受并没有自性安乐的自体。
这个道理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自性安乐的受(有法)持续受用时,乐受将会辗转增上,因为自性之乐不会转变的缘故。
比喻:火是热性,身体靠近火的时间越久,灼热感会越强。
二、有漏之受(有法)自性不是安乐,因为持续受用会渐生痛苦的缘故。
以下引教证。
【如是亦如《入胎经》云:“难陀,行住坐卧诸威仪中,应当了知别别是苦。诸静虑师,应观彼彼威仪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卧,彼则于行,惟别受苦。别别领受猛性、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非于其行,起安乐想。”】
《入胎经》当中,佛对难陀说:难陀,你要知道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中,每一种都是苦的自性。各位修静虑的行者,你们应当善加观察这些威仪的自性。比如,一天当中一直行走,既不停止,也不坐下或者躺下,在这行走的有漏法上,只是分别感受身体肢节等的苦,而且分别感受强烈、粗性、难可忍性、非悦意性等的苦受,并不会对行走生起安乐想。
【余三威仪…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