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一、正明煩惱 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叁、能生煩惱之因 四、煩惱的過患
【此中分四:一、正明[71]煩惱;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叁、煩惱之因;四、煩惱過患。】
午一、正明煩惱分二:一、煩惱總相 二、煩惱別相
【今初】
未一、煩惱總相
【煩惱總相[72]者,如《集論》雲:“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煩惱的共同特征,如無著菩薩的《集論》所說:“如果心中有一法生起,當下就生起極不寂靜之相,由于它的産生,而令心相續現起極不寂靜,這就是煩惱之相。”凡是心中産生某法時,能令心相續極不寂靜,這就是煩惱的總相。
以上說明煩惱的總相就是不寂靜性。
未二、煩惱別相分二:一、十種煩惱 二、二十種隨煩惱
申一、十種煩惱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
煩惱的各別相中,有十種煩惱。
十種煩惱:五種非見——貪、嗔、慢、無明、疑,五種見——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以下從所緣與體相兩方面一一解釋十種煩惱。
【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耽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貪的所緣是喜歡的內有情五蘊或外色聲香味觸等五欲。
貪的體相是緣內外悅意的境界隨逐耽著。如同油沾在布上難以洗淨,如是耽著貪戀自己所緣境後,內心與所緣境難以分離。
因此貪是以染著爲體相。比如,貪執某人時,幾天不見,就開始耽著,一心盼望相聚,無法平靜,見面後,又戀戀不舍,不願分離,諸如此類,便是貪煩惱之相。而且一遇到境緣,就會生起貪心所,耽著境緣,難以脫離。
【嗔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于彼諸境思作無義[73]。】
嗔的所緣是有情、苦受以及能生苦受的器具——刀杖荊棘等。
嗔的體相是對有情、苦受或者導致苦受的器具生起恚惱之心,生起粗猛之心,對這些與自己意願相違的所緣境,內心想作損害。
比如,心裏想著仇敵如何損害自己,而生起了嗔恨心與粗猛心,想報複仇敵,或者荊棘刺傷腳時,對荊棘生起了恚惱心,想鏟除荊棘。我們平時如果身心稍有苦受,或者外境稍有幹擾時,馬上就會發脾氣,這是緣苦受生起的恚惱之心,非常不合理,應當時常觀察自己是否在起嗔心。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慢的所依是薩迦耶見,慢的所緣是內有情法、外色法的高下好惡,慢的體相是高舉。總之,慢是依止薩迦耶見,心緣內外法的高下好壞,令內心高舉,外露高傲之相。
平常,如果自身的相貌、智慧、種性、口才或者外在資具、眷屬等超勝別人時,自己的心就會擡得很高,眼神、動作、語言等也流露出高傲之相,這就是我慢。而在自己與對方平等以及不如對方時,內心仍然高舉,不能低下,也是慢煩惱現行。起我慢的原因就是執著我我所,如果沒有我見,就不會有自他的對比,也就不會令心高舉,因此慢的所依是薩迦耶見。
本論在共下士、共中士道中,是依唯識以下的觀點安立無明之相,所以下文也是按照大小乘共同教證的意義,安立無明的體相。
【無明者,謂于四谛業果叁寶自性,心不明了,染汙無知。】
無明就是對四谛、業果以及叁寶的自性,心裏不明了,是以染汙、無知爲體相。
《俱舍論頌疏》說:“無明爲體,煩惱不淨,名爲染汙。于境不悟,故曰無知。”當然,上上中觀宗等安立無明是內心不認識無我空性。
【疑者,謂緣谛等叁法,念其有耶無耶,是耶非耶。】
疑就是緣四谛、業果和叁寶自性等叁法,猶豫到底有沒有、是對還是不對。
疑的所緣,廣義而言,即一切所知,此處特指谛等叁法——四谛、業果和叁寶自性。
疑的體相是猶豫,即無法確定是有是無或者是對是錯,心想:四谛是有,還是無?四谛是真實成立,還是不成立?
【壞聚見者,謂緣取蘊計我、我所,染慧爲性,我、我所見。】
壞聚見的所緣是計五取蘊爲我和我所的我見與我所見。壞聚見的體相是一種染汙慧。
壞聚見的所緣是我和我所,而我又是緣五取蘊的一種妄執。就像在黃昏時,把花繩(五蘊)當作了是蛇(我)一樣。
以下解釋壞、聚的意義。
【其中壞是無常,聚是衆多。爲欲顯此所見之事惟是無常、非一之法,全無常一補特伽羅,故爲立名曰壞聚見。】
其中“壞”是指五蘊刹那生滅的無常,“聚”是指由色、受、想、行、識等衆多法組成,說明非一。爲了顯示所見到的其實只是無常、非一的法,完全沒有常一的補特伽羅,所以立名爲“壞聚見”。
顧名思義,壞聚見就是妄計壞滅、衆多之法爲常一之我的見。
【邊執見者,謂緣薩迦耶見所執之我,計爲常恒,或見斷滅,無從此沒,結生當來,染慧爲性。】
邊執見有二種:把薩迦耶見所執的“我”,當作是常恒不變的,這是常見;或者此“我”是斷滅,認爲從此世死亡後沒有結生,這是斷見。這兩種見都是以染汙慧爲自性。
比如,有的外道認爲:雖然今生的五蘊會滅,轉成下一世新的五蘊,但“我”始終不會變易,一直從前世到今生,又從今生到後世,如人換房,房子可以換,但人不會變,這是常見。相反,現代的斷滅論者認爲:人死如燈滅,呼吸一停止,“我”就消滅,這是斷見。總之,執著“我”是常是斷,都是落在一邊,稱爲邊執見。
以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都是把某種法執爲最殊勝的見,見取見是執著某種邪見爲最殊勝,戒禁取見是執著某種邪的戒禁爲最殊勝,它們都是以染汙慧爲自性。
【見取者,謂緣薩迦耶見、邊見、邪見,叁中隨一,及彼所依——見者之蘊,執爲最勝,染慧爲性。】
見取見是把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叁者之中任何一種,以及此見的所依——見者的五蘊,執著爲最殊勝,以染汙慧爲自性。
“彼見所依——見者之蘊”:“見者”即執這種見的人,比如,執著常我邊見的人就是執常見者,此常見的所依就是此人的五蘊。如果我們崇奉某種見,就會將此見持有者的五蘊,也視爲最高尚、最殊勝。比如,有人認爲“生命的意義就是滿足自我、張揚自我”,如果認爲這種薩迦耶見以及此見解所依的五蘊很殊勝,這就是見取見的煩惱相。
【戒禁取者,謂緣壞戒可舍之戒,及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及緣彼等所依之蘊,見爲能淨罪惡、能解煩惱、能出生死,染慧爲性。】
此段分二層分析:一、戒禁取見是取什麼爲殊勝?二、什麼是取殊勝?
一、戒禁取見是取什麼爲殊勝?
戒禁取見的所緣有叁種,即戒、禁行和所依蘊。
“戒”:“壞戒可舍之戒”,指可以舍離破戒過患的戒。
“禁行”:“諸行狀軌則、身語定轉所有邪禁”,包括禁止與行持二者,即對外在身語的行爲,什麼應當舍、什麼應當取,如是抉擇而行持。“行狀”指外在身體的服飾姿勢,比如,印度有些外道,身披獸皮,頸戴人骨鬘,單足獨立;“軌則”指效仿豬、狗等行爲軌則,比如學豬叫、學豬走、學豬的行爲;“身語定轉”指規定身體和語言必須如是而行;“邪”是不正確。
“所依之蘊”:戒和禁行所依的五蘊。
二、什麼是取殊勝?
隨計爲清淨、解脫、出離,認爲以這種戒禁能夠清淨罪惡、解脫煩惱、出離生死。比如,裸形外道認爲通過全身赤裸塗灰、禁語等苦行可以獲得涅槃。
上世紀末,曾經流行過一種氣功,認爲每天演練一套類似體操的動作到一定程度時,可以超出叁界、解脫輪回。這種執著特定動作能解脫輪回,是至高無上清淨之法,認爲練功者清淨了罪惡,最爲殊勝,就是戒禁取見。
【邪見者,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或計自在及勝性[74]等爲衆生因,染慧爲性。】
邪見可分爲增益見與損減見二種,損減見即有見爲無的見解,增益見即無見爲有的見解。損減見是誹謗沒有前後世、業果等(包括四谛、叁寶等),增益見是認爲大自在天、自性等(包括上帝、真主、四大等)是衆生之因,以染汙慧爲自性。
大自在天派認爲常法自然遍知的大自在天思惟之後,創造了一切世間。數論外道安立二十五谛,承許常法、自性是産生其余二十叁種變異現象的因,這些都不符合實際狀況,只是增益的邪見。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75]所出而說。】
標明出處:這十種煩惱的體相,是按照《集論》、《瑜伽師地論》、《釋五蘊論》而宣說。
以下根據《成唯識論》具體宣說二十種隨煩惱。
申二、二十種隨煩惱分叁:一、十種小隨煩惱 二、二種中隨煩惱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