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八種大隨煩惱
二十種隨煩惱當中,前十種是小隨煩惱,中間二種是中隨煩惱,後八種是大隨煩惱。
前面忿等十種煩惱純粹是惡性,獨自生起,範圍很小,所以名小隨煩惱;無慚、無愧二種隨煩惱通于一切惡性,範圍比較寬泛,所以名中隨煩惱;掉舉等八種心所通于不善、無記,遍于一切染心,所以名大隨煩惱。
酉一、十種小隨煩惱
如《成唯識論》所說:“雲何爲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能障不忿,執杖爲業,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
雲何爲恨?由忿爲先,懷惡不舍,結怨爲性。能障不恨,熱惱爲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熱惱故。
雲何爲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爲性。能障不覆,悔惱爲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
雲何爲惱?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狠戾爲性。能障不惱,蛆螫爲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狠戾,多發囂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雲何爲嫉?徇自名利,不耐他榮,妬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戚爲業,謂嫉妬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不安隱故。
雲何爲悭?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悋爲性。能障不悭,鄙畜爲業,謂悭悋者,心多鄙澀,畜積財法,不能舍故。
雲何爲诳?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能障不诳,邪命爲業,謂矯诳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
雲何爲谄?爲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爲性。能障不谄,教誨爲業,謂谄曲者,爲網帽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爲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
雲何爲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爲性。能障不害,逼惱爲業,謂有害者,逼惱他故。
雲何爲驕?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能障不驕,染依爲業,謂驕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
雲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謂于自法,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恥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謂于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雲何掉舉?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爲業。
雲何昏沈?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能障輕安,毘缽舍那爲業。
雲何不信?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能障淨信,惰依爲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
雲何懈怠?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爲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
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
雲何失念?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謂失念者,心散亂故。
雲何散亂?于諸所緣,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雲何不正知?于所觀境,謬解爲性,能障正知,毀犯爲業,謂不正知者,多所毀犯故。”
1、雲何爲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爲性。
什麼是忿?所緣是現前不饒益境,即對自己不做饒益或者做損害的對境。緣此不饒益境怒不可遏、激憤而發,是忿的體相。
以下宣說忿的作用:
能障不忿,執杖爲業。
因爲忿與不忿相違,兩者不可能同時現前,故忿會障礙不忿,而且不對治忿煩惱,任它生起,會堅固隨眠,導致以後會進一步現行同類煩惱。
“執杖”:在忿煩惱的驅使下,不由自主地拿刀槍、棍棒等武器傷害對方。以下再進一步解釋“執杖”。
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
心懷忿怒的人大多數會發起暴惡的身表業,身體會表現出暴惡的表情、動作、行爲等。《瑜伽師地論》說:“若嗔恚纏,能令面貌慘烈奮發,說名爲忿。”
2、雲何爲恨?由忿爲先,懷惡不舍,結怨爲性。
什麼是恨?首先生起忿怒,在忿發作以後,一直心懷舊惡,不肯舍棄,由于一直記著舊惡不能寬容對方,導致無法解開彼此怨結。《瑜伽師地論》說:“內懷怨結,故名爲恨。”
能障不恨,熱惱爲業。
以現前作用而言,一生起恨就障礙了不恨;以後續作用而言,如果對恨不加以對治,一憶起對境或者一遇境緣,就無法不現起怨恨。生起恨時,內心燥熱惱怒。
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熱惱故。
心懷怨恨之人被仇恨的情緒左右,不能容忍對方,由此內心恒時生起熱惱。所以,恨別人對自己毫無利益,心懷怨恨,首先傷害自己,燒壞自己的身心,所以不對治相續中的煩惱,又怎能得到安樂?
3、雲何爲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爲性。
什麼是覆?唯恐暴露自己以往所造的罪業,而失去利養、名譽,所以將自己的罪過隱而不露。覆是以隱藏過失爲特點。
《法蘊足論》說:“雲何覆?謂有一類破戒、破見、破淨命、破軌範,于本受戒不能究竟,不能純潔,不能圓滿。彼既自覺所犯已久,作是思惟:“若我向他宣說、開示、施設、建立所犯諸事,則有惡稱惡譽,被彈被厭,或毀或譽,便不爲他恭敬供養。我甯因此墮叁惡趣,終不自陳上所犯事。”彼既怖得惡稱惡譽,乃至怖失恭敬供養,于自所犯便起諸覆、等覆、遍覆;隱、等隱、遍隱;護、等護、遍護;藏、等藏、遍藏;已覆、當覆、現覆,總名爲覆。”(戒律有破損、穿缺者自認爲所犯時間已經久遠,心想:“如果我向別人說出自己的罪過,就會召來惡名,被人诃責厭棄,就不能被人恭敬供養。我甯可因此墮落叁惡趣,也不願意自己陳述所犯罪過。”他因爲怖畏惡名乃至害怕失去恭敬供養,所以對所犯罪業生起由輕到重,由現前到將來的種種覆藏。)
能障不覆,悔惱爲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
覆的作用是能障礙不覆藏,會引發內心的悔惱,即心地不坦誠,在人前不肯說出自己罪過,將過失深深埋在心底。但這樣能讓內心自在嗎?有一種煩惱就會造成心理的一種痛苦,覆藏罪業的人雖然當時可以遮掩過去,但事後一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爲,就會後悔不已,引起內心極度的不安。因此造了罪業應當立即發露忏悔,不可以覆藏,如果將罪毒埋在心裏,內心就無法安定。
凡夫損人利己的心態極其嚴重,對待自他的心態與采取的行爲方式,截然不同。好談他人的過失,唯恐傳得不廣,可是對自己的過失,卻絲毫也不願透露,想方設法都要保全自己的面子,由“我執”引發這樣一種惡相,這就是覆煩惱之相。其實人非完人,孰能無過,若能放下自己,坦誠發露,別人也會寬容、贊歎,自己內心也會輕松。假如一直隱藏在心,自己想起所作的罪行,就有負罪感,內心恐懼難以安定,豈不是苦了自己?何況如此下去,來世唯有惡趣可去。所以,如果不殲滅這個敵人,生生世世的前途,都會被它毀于一旦。
4、雲何爲惱?忿恨爲先,追觸暴熱,狠戾爲性。
什麼是惱?惱是忿與恨進一步惡化的情緒。以忿、恨作爲先導,追思對境以往的過惡,觸及到現前不適意的境界,內心突然暴熱狠戾[76]起來,此即惱的體相。
能障不惱,蛆螫[77]爲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狠戾,多發囂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惱的作用是能障礙不惱,會惡毒傷人。即追憶起以往對自己的損害,接觸到現前的厭惡境界,無法自控地從內心深處生起狠戾心,而且口出狂暴、凶狠、鄙惡刺耳的粗惡語,如同蜈蚣被觸惱後,會噴毒傷人一樣。
以下引一段名叫阿浩的人的經曆,說明“忿、恨、惱體相的差別”。
阿浩爲了發財,想偷渡到韓國打工,但偷渡船在海上漂泊了十多天,始終無法靠近韓國海岸。船艙內空氣稀薄,當時又是寒冬,阿浩受凍挨餓,疲憊不堪,最後虛脫昏死過去,被船主殘忍地抛入大海。還算幸運,阿浩被好心人救起,送到醫院搶救。一個多月之後,阿浩身體尚未恢複,無法打工掙錢。當時他身無分文,又無住處,無依無靠的他只能每天跪在街邊乞討,受盡屈辱,又擔心警察發現,成天魂不守舍。阿浩想起他的親叔叔幾年前,也到韓國打工,就設法打電話給叔叔,但是叔叔表示沒有時間看望他,也不願出錢幫助,阿浩聽完後忿怒地挂掉電話。
如此阿浩過了數月的乞丐生活,每每想起自己悲慘境遇以及叔叔的絕情,阿浩內心的怨恨與日增長。一位親戚想調和這對叔侄的關系,就約他們到飯館吃飯,但在酒桌上,叔叔似乎毫無愧疚,侄子再也無法按捺住惱火,狠狠地用筷子打叔叔的頭,一腳踢翻酒桌,酒席不歡而散。
此段中就有…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