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P22

  ..续本文上一页三、八种大随烦恼

  二十种随烦恼当中,前十种是小随烦恼,中间二种是中随烦恼,后八种是大随烦恼。

  前面忿等十种烦恼纯粹是恶性,独自生起,范围很小,所以名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二种随烦恼通于一切恶性,范围比较宽泛,所以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种心所通于不善、无记,遍于一切染心,所以名大随烦恼。

  酉一、十种小随烦恼

  

如《成唯识论》所说:“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

  

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

  

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云何为嫉?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妬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妬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

  

云何为悭?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悋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悋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

  

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

  

云何为谄?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为网帽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

  

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

  

云何为骄?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骄,染依为业,谓骄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

  

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

  

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故。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

  

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

  

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瞋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

  

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

  

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

  

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

  

  1、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

  什么是忿?所缘是现前不饶益境,即对自己不做饶益或者做损害的对境。缘此不饶益境怒不可遏、激愤而发,是忿的体相。

  以下宣说忿的作用:

  能障不忿,执杖为业。

  因为忿与不忿相违,两者不可能同时现前,故忿会障碍不忿,而且不对治忿烦恼,任它生起,会坚固随眠,导致以后会进一步现行同类烦恼。

  “执杖”:在忿烦恼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地拿刀枪、棍棒等武器伤害对方。以下再进一步解释“执杖”。

  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心怀忿怒的人大多数会发起暴恶的身表业,身体会表现出暴恶的表情、动作、行为等。《瑜伽师地论》说:“若嗔恚缠,能令面貌惨烈奋发,说名为忿。”

  2、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

  什么是恨?首先生起忿怒,在忿发作以后,一直心怀旧恶,不肯舍弃,由于一直记着旧恶不能宽容对方,导致无法解开彼此怨结。《瑜伽师地论》说:“内怀怨结,故名为恨。”

  能障不恨,热恼为业。

  以现前作用而言,一生起恨就障碍了不恨;以后续作用而言,如果对恨不加以对治,一忆起对境或者一遇境缘,就无法不现起怨恨。生起恨时,内心燥热恼怒。

  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

  心怀怨恨之人被仇恨的情绪左右,不能容忍对方,由此内心恒时生起热恼。所以,恨别人对自己毫无利益,心怀怨恨,首先伤害自己,烧坏自己的身心,所以不对治相续中的烦恼,又怎能得到安乐?

  3、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

  什么是覆?唯恐暴露自己以往所造的罪业,而失去利养、名誉,所以将自己的罪过隐而不露。覆是以隐藏过失为特点。

  《法蕴足论》说:“云何覆?谓有一类破戒、破见、破净命、破轨范,于本受戒不能究竟,不能纯洁,不能圆满。彼既自觉所犯已久,作是思惟:“若我向他宣说、开示、施设、建立所犯诸事,则有恶称恶誉,被弹被厌,或毁或誉,便不为他恭敬供养。我宁因此堕三恶趣,终不自陈上所犯事。”彼既怖得恶称恶誉,乃至怖失恭敬供养,于自所犯便起诸覆、等覆、遍覆;隐、等隐、遍隐;护、等护、遍护;藏、等藏、遍藏;已覆、当覆、现覆,总名为覆。”(戒律有破损、穿缺者自认为所犯时间已经久远,心想:“如果我向别人说出自己的罪过,就会召来恶名,被人诃责厌弃,就不能被人恭敬供养。我宁可因此堕落三恶趣,也不愿意自己陈述所犯罪过。”他因为怖畏恶名乃至害怕失去恭敬供养,所以对所犯罪业生起由轻到重,由现前到将来的种种覆藏。)

  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

  覆的作用是能障碍不覆藏,会引发内心的悔恼,即心地不坦诚,在人前不肯说出自己罪过,将过失深深埋在心底。但这样能让内心自在吗?有一种烦恼就会造成心理的一种痛苦,覆藏罪业的人虽然当时可以遮掩过去,但事后一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后悔不已,引起内心极度的不安。因此造了罪业应当立即发露忏悔,不可以覆藏,如果将罪毒埋在心里,内心就无法安定。

  凡夫损人利己的心态极其严重,对待自他的心态与采取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好谈他人的过失,唯恐传得不广,可是对自己的过失,却丝毫也不愿透露,想方设法都要保全自己的面子,由“我执”引发这样一种恶相,这就是覆烦恼之相。其实人非完人,孰能无过,若能放下自己,坦诚发露,别人也会宽容、赞叹,自己内心也会轻松。假如一直隐藏在心,自己想起所作的罪行,就有负罪感,内心恐惧难以安定,岂不是苦了自己?何况如此下去,来世唯有恶趣可去。所以,如果不歼灭这个敌人,生生世世的前途,都会被它毁于一旦。

  4、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

  什么是恼?恼是忿与恨进一步恶化的情绪。以忿、恨作为先导,追思对境以往的过恶,触及到现前不适意的境界,内心突然暴热狠戾[76]起来,此即恼的体相。

  能障不恼,蛆螫[77]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狠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

  恼的作用是能障碍不恼,会恶毒伤人。即追忆起以往对自己的损害,接触到现前的厌恶境界,无法自控地从内心深处生起狠戾心,而且口出狂暴、凶狠、鄙恶刺耳的粗恶语,如同蜈蚣被触恼后,会喷毒伤人一样。

  以下引一段名叫阿浩的人的经历,说明“忿、恨、恼体相的差别”。

  阿浩为了发财,想偷渡到韩国打工,但偷渡船在海上漂泊了十多天,始终无法靠近韩国海岸。船舱内空气稀薄,当时又是寒冬,阿浩受冻挨饿,疲惫不堪,最后虚脱昏死过去,被船主残忍地抛入大海。还算幸运,阿浩被好心人救起,送到医院抢救。一个多月之后,阿浩身体尚未恢复,无法打工挣钱。当时他身无分文,又无住处,无依无靠的他只能每天跪在街边乞讨,受尽屈辱,又担心警察发现,成天魂不守舍。阿浩想起他的亲叔叔几年前,也到韩国打工,就设法打电话给叔叔,但是叔叔表示没有时间看望他,也不愿出钱帮助,阿浩听完后忿怒地挂掉电话。

  如此阿浩过了数月的乞丐生活,每每想起自己悲惨境遇以及叔叔的绝情,阿浩内心的怨恨与日增长。一位亲戚想调和这对叔侄的关系,就约他们到饭馆吃饭,但在酒桌上,叔叔似乎毫无愧疚,侄子再也无法按捺住恼火,狠狠地用筷子打叔叔的头,一脚踢翻酒桌,酒席不欢而散。

  此段中就有…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