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忿、恨、惱叁種煩惱的現行,阿浩在異國潦倒街頭,向親叔叔求助,竟然遭到拒絕,緣這不饒益境,阿浩的怒氣激憤而發,這是忿煩惱。以此因緣,阿浩一直懷恨在心,無法容忍叔叔冷酷的行爲,從此結下了不解的怨結,這是恨煩惱。多月以後,叔侄二人在酒桌上見面,以前面的忿恨作爲先導,阿浩想起以前被抛棄,又看見眼前這個無法容忍的人,頓時暴熱、狠戾起來,一定要施行報複,這是惱煩惱現行。
5、雲何爲嫉?徇[78]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
什麼是嫉?自己追求某種名譽、利養,無法忍受別人獲得圓滿,以妒忌爲性。
能障不嫉,憂戚爲業,謂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戚,不安隱故。
嫉的作用是能障礙不嫉,有了嫉妒,內心不可能隨喜,只會引發憂戚。嫉妒者見聞到他人獲得財富、名聲、地位、恭敬時,內心深深憂戚,焦熱不樂,此嫉妒之心一起,心理頓時就會失去平衡,無法安住。
如果進行一個人類煩惱的試驗,讓兩位億萬富翁在一起聚會,或者讓兩位美女一起參加晚會,或者讓兩位高材生同處一間辦公室,或者讓某體育競賽的冠亞軍一起出席新聞發布會,如此觀察他們身心的反應,大抵可以測出低劣者憂戚和優勝者驕慢的心態。
嫉妒的種類無量無邊,只要不堪忍受他人的圓滿,都是嫉妒。我們處處可以見到對功德、相貌、財富、權力、服飾、恭敬、名聲、供養等的嫉妒,一見到他人興盛,自己內心就會焦熱,而且會生起尋求方便損壞他人的惡心。
《法蘊足論》說:“有一類,見他獲得恭敬供養、尊重、贊歎、可愛五塵、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余資具,作是思惟:彼已獲恭敬等事,而我不得。由此發生諸戚、極戚,苦、極苦,妒、極妒,嫉、極嫉,總名爲嫉。”
在觀察嫉煩惱時,可以比較一下,反觀自己,獲得榮耀時是否沾沾自喜?見別人捷足先登是否難以忍受,見到他就心生不歡喜?作爲凡夫,這樣的煩惱幾乎是在所難免。爲什麼同樣是獲得圓滿,落在自他不同的相續上,會有如此迥異的心態?根源就是我執。論中“徇自名利、不耐他榮。”此句中有“自”有“他”,道理就在此中,愛執自我時,自然無法忍耐他人的榮耀,引生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所以只有放下自我,隨喜他人、成全他人,才能具足德性。
6、雲何爲悭?耽著財法,不能惠舍,秘悋[79]爲性。
什麼是悭?悭是一種耽著財物與法的煩惱心態。其體相是內心耽著某種財物、世間技藝或者道法,不能慷慨施舍,以隱藏、吝啬爲性。
能障不悭,鄙畜爲業,謂悭悋者,心多鄙澀,畜積財法,不能舍故。
悭能障礙不悭,以悭貪而作鄙劣的畜積,以這種畜積無法成就自他二利,純屬愚癡的行爲,故以鄙劣形容。即悭吝者內心多有鄙澀[80],由此鄙澀而一再畜積財物或者法,不願與人分享。
例如,有些中學生特別執著參考書,尤其是名校名師所編的參考書,更是視若寶貝。心想:通過這本參考書,掌握很多解題思路及技巧後,我就能超過班上其他同學,考得高分。于是就將書包上書皮,藏在書包裏,自己偷偷看,不輕易出示,更不可能借給同學參考。
此例只是爲求得名聲、地位,而不肯施舍的知識悭,其實悭吝的種類無量無邊,只要是堅固執著某種所愛,不想施舍或與人分享,都是悭。比如,這房子屬于我,別人不能住,這是住處悭;這份工作屬于我,不能讓給別人,這是工作悭;老師只能表揚我,不能稱贊別人,即使稱贊別人,也不能超過我,這是稱贊悭;這項技術只有我懂,不傳外人,這是技術悭;這位上師只能我供養,別人不能供養,即便供養,也只能作二施主,大施主永遠是我,這是供養悭。諸如此類,觀察自他之時,就會發現處處都有悭吝。
《順正理論》說:“令心悭著,說名爲悭,謂勿令斯舍離于我,令心堅執說名爲悭,耽著法財以爲上首,不欲離己,故名悭著。”
7、雲何爲诳?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
什麼是诳?诳是一種虛矯詭詐的心理,即爲了獲得利養、名聲,假裝具有功德,以詭詐爲其體相。
能障不诳,邪命爲業,謂矯诳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
诳有二種作用:一是能障不诳,欺诳成性之人,言行之間處處詐現威儀,佯裝具有功德,現代社會鼓吹人要表現自我,但若沒有道德修養,一般人最後多數淪爲矯诳者,讓人痛心;二是會引起邪命,矯诳者都是表裏不一,多數從事狡詐的邪命之事,出家人不修正當道業,爲人看相、算命、蔔卦等,也是屬于此類。《對法論》說:“詐現不實功德爲體,邪命所依爲業。”
比如,某歌星開演唱會時,面帶迷人的微笑,從臺後款款而出,衣著華麗高貴,風度優雅,表情親切而熱情,聲音甜美而圓潤,邊走邊揮手問候歌迷:“大家好!我爲大家獻上一首歌,希望能把歡樂帶給大家。”她的歌聲滿含深情,其間還要走下臺和觀衆親切地握手、擁抱,歌迷們的情緒被挑得如癡如醉。一曲終了,歌星依依不舍地走出舞臺,眼裏隱隱含著淚花。
演出結束後,歌星回到下榻的酒店,便迫不及待地數著大把鈔票,得意地想:今天又賺了十萬!
這位歌星在舞臺上的一切表現,服裝、臺詞、表情、表示等種種行爲相都是詐現有德,其中心中只是追求金錢而已,毫無利他之心,由此可見诳煩惱醜陋的詭詐面目。
論中說“爲獲利譽”,精確地道出了欺诳的目的。只要有名利之心,立即就會現前诳煩惱,學人可以客觀觀察:生意圈以及廣告界中,有幾個不诳?處處都在鼓說自己的商品;電視采訪時,被采訪者爲了豎立良好形象,滿口都是仁義道德;修行人向外求名聲,也會在信衆面前,顯現很有威儀、修行的樣子,或者結跏趺坐,故作深沈,或者假裝慈悲,私下卻散亂放逸。諸如此類,遇到境緣,矯揉造作,表裏不一,全都是诳。
總之,若破不了名利關,诳在在處處都會現行。究其根源,都是被虛榮所害,如果爲人正直,淡泊名利,這個诳又從何而起?
8、雲何爲谄?爲罔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爲性。
什麼是谄?以蒙騙他人爲動機,外現各種恭敬、柔順的儀表,作各種體貼、承事的行爲,以險曲[81]爲性。此句當中,“爲罔他故”是動機,“矯設異儀”是手段。
能障不谄,教誨爲業。
谄的作用是能障礙不谄媚和接受教誨。
謂谄曲者,爲網帽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爲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
谄曲者爲了如漁夫捕魚、獵人籠鳥般網帽他人,便放低自己而隨順當時的情況,見機行事,矯設很多身口意的方便,目的就是爲了取悅對方或者隱藏自己的過失,以心地不正直的緣故,不能受持良師益友的教誨。
谄曲是教育學的一大難題,人心如果谄曲,會障礙直心流露,而無法忠實受持清淨的教誨。
谄是討好的心理,專門吹捧對方的優點。怎麼會有這種心態、行爲呢?就是因爲人有私心,人若無私,必定不會滋生谄媚。此谄媚如何而來?就是“爲罔他故”,比如,想博取好感、騙取信任、求得寬恕、遮掩己過、贏得青睐時,就會揣摩對方的心意,以各種方式投其所好,取媚于他。究其根源,還是以我執和我所執才生起險曲的心態,其實“網帽他”最終還是爲了滿足自我,保全自我,所以谄是自私的心理。在各種求名、求利、求取異性的場合,凡夫人谄媚的一面會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爲了討好首長,求得升遷,他就獻媚說:“這些小事不用您操心,我們有義務爲您效勞。”見到首長消瘦,就說:“您爲人民嘔心瀝血,應當保重身體,人民需要你。”接待有權勢者時,總是低頭哈腰、滿臉堆笑、端茶遞水、“是是”連連,谄相可掬,這就是“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目的就是取悅對方,並非出于真誠。凡夫的面目就是如此醜陋,若不修解脫道,出離煩惱,我們就會墮在這種完全雜染的境界之中。
9、雲何爲害?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爲性。
什麼是害?對有情心無悲愍,以損惱他人爲性。缺乏悲愍是害心所的起因。《顯揚聖教論》說:“害者,謂逼惱有情、無悲、無愍、無哀、無憐、無恻爲體。”
能障不害,逼惱爲業,謂有害者,逼惱他故。
以害能障礙不害,而且會生起逼惱,即心存害心者會以手、石塊、刀杖或者各種製造痛苦的方式,壓迫惱害有情。
例如,隨意宰殺雞鴨等;系縛、鞭打牛馬等;對怨敵恐嚇、貼大字報、關押、批鬥、遊街等;以現代各種恐怖主義的行爲——綁架、謀殺、襲擊等,傷害他人。
如此多種的迫害、損惱,到底從何而來?這都是源于害心所。換句話說,一個人若對有情缺乏慈悲哀憐的善心,以冷酷的害心所推動就會生起此等損惱的惡劣行爲。人類一直祈盼和平、安甯,如何才能實現呢?其方法必定是推行慈悲的教育,對治人類內心的害心所,如此才會止息人類相互的傾軋迫害,否則,和平、安甯不可能真正實現。
10、雲何爲驕?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
什麼是驕?對自己所擁有的圓滿之事,比如,世間方面的年輕、健康、長壽、勇敢、富裕、具有權勢、出身高貴等,修行方面的持戒、修定、有聞思智慧、善于辯論等,深深地生起染著,以醉傲爲性。
經雲:“無正聞愚夫,見少年、無病,壽命等暫住,而廣生驕逸。”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習氣,稍有長處就好表現,非常陶醉,根源就是我執,執著我相,以“我”與“我所有法”的圓滿,而深深地染著,不由自主地緣著自己的高相而陶醉隨轉。
“于自盛事,深生染著”:“自盛事”是所緣,即能令自我榮耀的法,就是自我的功德相。對具有功德的我染著,就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