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13

  ..續本文上一頁的次第,而不是一位有情曾作過自己母親的數量。

  下面是以理證破斥:

  【此論亦說母邊際故。

  而且《親友書》原文是說“母邊際”。所謂“邊際”是對相續而安立的,即某一相續的起點和終點叫做初際和後際,所以應當這樣解釋。

  戌叁、明彼修行之理

  有人問:思惟這個道理爲何會就能厭患輪回呢?

  【此成厭患因之理者,如《四百論》雲:“若時雖一果,初因非可見,見一亦增多,爾時何不畏。”

  這個道理之所以成爲厭離輪回之因,理由就像《四百論》所說:就算是一個果,它最初的因也無法見到。如果把一個果的因追溯上去,可以增多至于無量,想到這裏,爲何還不畏懼呢?

  比如,對于我們現前這個身體,若去推求它的因,就知道它是自己的心識依托父精母血,經過孕育而有的。也就是以母親的一點血作爲種子,漸漸孕育後才有了現在的身體。所以這個身體的因,有一分是來自于母親。而母親的血又是從何而來呢?推究其因,是從母親的身體所出,而母親的身體又源自外祖母的血,外祖母的血又是依靠曾外祖母的血孕育長大而有。這樣一直往前觀察,追溯這個身體的根源,根本找不到盡頭。由此可見,這個身體確實是無始相續而來,有著和輪回同等年齡的演變曆史,而輪回當中任何一法都是如此。就如同不知從遠古何時開始,由種子變成西瓜,西瓜子又發芽長成西瓜,西瓜又孕有瓜子,這樣相續不斷而有了今天的一個西瓜,所以推究其因,確實找不到最初的起點。

  再來推究衆生的結生相續:現在這個五蘊是果,它不可能無因而生,否則就有常有和常無的過失,也不可能是不隨順因生,所以必定是心識脫離前面的蘊身之後,和父精母血結合,才有這個蘊身。既然有前一世蘊身最後的滅,那麼必定有前一世蘊身最初的生,因爲無生的法不可能有滅。由此再推前一世蘊身的出生,同樣必定是前二世的蘊身與心識分離之後,和父精母血結合而有,這樣就推出有前二世的蘊身存在。如此一直往前推,便可知道我們這個蘊身是由前前的蘊身數數輾轉而來。

  【其《釋》亦雲:“此顯由諸難可度量稠林相續,令極難行生死大野,常應厭患,隨順于此,當如理修。”如此當知。

  月稱菩薩的《四百論釋》也說:“這一頌是顯示,由有情以難以計算的、密集的無明相續,導致其奔走于極其難行的生死大曠野中。對此生死總體的苦相,應當常常厭患出離,隨順于此出離心,應當如理修習。”所以應該這樣理解。

  “令極難行”,是說明生死曆程一刹那也不離開苦。無始以來輾轉至今,這一路走來充滿了痛苦、艱辛和血汗,爲何會是這樣曠劫的苦難呢?根子就是以無明爲因,由它相續不斷地引起叁苦、八苦等無量痛苦。應從這裏看到“無明”爲害之大。

  《辨中邊論》說:“覆障及安立,將導攝圓滿,叁分別受用,引起並連縛,現前苦果故,唯此惱世間,叁二七雜染,由虛妄分別。”從無始無明開始,衆生便相續不斷地被無明覆障,以種種安立轉生後世的種子,又以業牽引而不自在地入胎,再由名色攝持叁有的取蘊身,又由六處使名色的分位圓滿,再由分別所境之後,由受用種種苦樂果報,再由引起後有,又由連結後世,再由使後有現前,又由生死現前苦果,如此周而複始連續不斷地逼惱衆生,使衆生在生死大曠野中一步步艱難地奔走。這個五蘊的相續是痛苦的依處,始終和叁苦相連,即每一刹那不是苦受,就是暫時樂受最後變壞,或者不論是樂是苦,都將成爲後後痛苦的因。由于衆生無始以來數數結生相續,所以在輪回中什麼樣的苦都曾一再地感受過。

  一般人因爲無法回憶前世,所以較難體會結生相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今生來體會。比如,一天代表一生,早上醒來就是結生,晚上入睡是心識脫離今生的蘊身而進入中陰境界,這樣一天接著一天,如同生生世世相續。有時到黃山去旅遊,是取天人的蘊身;有時爲了生活而四處推銷商品,是取餓鬼的蘊身;有時爲了名利和人爭得面紅耳赤,是取修羅的蘊身;某時被關進監獄嚴刑拷打,是取地獄的蘊身。像這樣日複一日,內心始終昏昏蒙蒙,不自在地被業力牽著走,就是走在至極難行的生死大野上。造成這種隨業流轉的根源,就是心中的無明,所以只要破除無明,便不會再這樣天天醉生夢死。但如果不從根本上對治無明,這個相續就還會再無限地伸展下去。對于如此不自在而數數結生的現狀,我們每個人都應深深生起厭離。

  下面對第四不斷結生之過患作一歸納:

  理證:五蘊身(有法)數數結生,因爲輪回沒有開始、身相續無數的緣故。

  比喻:如時間一樣,沒有開端。

  酉五、數數高下過患分叁:一、引《親友書》說明 二、解釋相關詞句的意義 叁、歸攝心要而修行之理

  【數數高下過患者。

  思惟六苦中第五不斷從高處墮落的過患,是指生死中的一切圓滿最後都以墮落告終的痛苦相狀。

  由此可見,生死中的圓滿並不可靠,並不是真實的依靠,從它無常壞滅的自性便可以認定它痛苦的自性。

  戌一、引《親友書》說明

  下面這一頌是說明六趣中墮落的痛苦。

  【如雲:“既成百施[46]世應供,業增上故複墮地,既滿轉輪聖王已,複于生死爲奴婢。”

  如《親友書》說:一旦榮升爲帝釋天王,就成爲叁十叁天及以下所有人天的應供處,長期被天下人所崇拜和供奉;但是,當福報享盡之後,由于被業力牽引,又會墮落下地,一切都化爲烏有。另外,轉輪聖王從登基開始,就以威勢統攝四大部洲,成爲王中之王;但是福報享完之後,又會在生死當中墮爲奴婢,只能低叁下四地受人使喚。

  如此類推以往的圓滿,便知並不真實,完全是具有欺诳性的假像,本質不離苦性。

  以下分說天人是如何安樂,以及他的命盡後又是如何衰損。

  下面這一頌是說明感受從樂觸轉爲苦觸的變苦。

  【“天趣天女乳腰柔,長受安樂妙觸已,後墮地獄鐵輪中,當受粗磨割裂觸。”

  這一世在天趣中,長時感受天女柔軟乳腰的安樂妙觸後,不料後世便墮在地獄的鐵輪當中,感受被壓磨、割截、燒裂的劇烈苦觸。

  從前面學過的惡趣痛苦中我們知道:墮在衆合地獄當中的衆生,被兩座大山迅速夾擊,全身碎成粉末,就像一個人縱身臥在鐵軌上,身體瞬間被呼嘯而來的火車壓成肉漿;或者墮在黑繩地獄,身體被鋸成四分五裂,就像砧板上的魚被利刀割成一片一片;或者墮在燒熱地獄,被放在熾熱的大煎鍋內,反複油煎,全身被猛火燙得寸寸綻裂。

  下面這一頌說明的是居住之處從高處下墮的變苦。

  【“長時安住須彌頂[47],安足陷下受安樂,後遊煻煨屍泥中,當念衆苦極難忍。”

  今生長期住在須彌山頂,當腳踩在天界柔軟的大地上時,大地如棉花般自然陷下,非常舒適,舉足時,地面又平整如初,是這樣感受柔軟的妙觸安樂。

  但後世卻又墮入煻煨坑中,雙腳深陷在熱灰裏無法拔出,膝蓋以下都埋在滾燙的熱灰中,皮肉和血被燒得焦爛。終于從此逃出後,爲了尋找住處,又來到屍糞泥,頭和腳都深深陷入屍糞泥中,無數小蟲以利嘴一直穿入皮肉,吸吮骨髓。應當思惟這些痛苦極難忍受。

  下面這兩頌是說從悅意轉爲不悅意的變苦。

  【“天女隨逐受歡喜,遊戲端妙歡喜園,後當住止劍葉林,獲割耳鼻刖手足。”

  天子被衆多天女們依偎、簇擁著,在美妙的歡喜園中一起盡情遊戲,享受天宮的幸福生活;但是,當天福享盡之後,就會住在劍葉林中,被隨風飛落的劍葉割去耳鼻、斬斷手腳。

  【“天女殊妙如金蓮,共同遊泳徐流池,後墮地獄當趣入,難忍灰水無極河。”

  先看天界的一幕景象:天宮的瑤池中,池水緩緩流注,猶如金蓮花般妩媚動人的天女,和天子一起在池中歡快地遊戲。

  再看天子後世的遭遇:天子命終之後墮入地獄,身陷在一望無際的無極河中,被不斷沸騰翻滾的鹽堿灰水煎煮,如同沸水中的豆子,毫無自在地上下旋轉漂沒,苦不堪忍,一心只想逃離此處,可是無極河兩岸布滿了監守的獄卒,要出去比登天還難。

  天子在瑤池中盡享欲妙時,萬萬也想不到自己將來會葬身在灰河中。

  下面這頌是說感受種種苦樂的變苦。

  【“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後墮無間爲火薪,忍受衆苦無間絕。”

  雖然在欲界天享受了五欲安樂,在梵天得到更高級的離欲安樂,但是安樂過後,接著卻是墮入無間地獄,成爲熊熊烈火的薪柴,須忍受猛烈的衆苦而沒有一刹那的間歇。

  可見,天界也非安身之處,也無法遮止痛苦的降臨。

  下面這頌是說身體等光暗的變苦。

  【“得爲日月自身光,照曜一切諸世間,後往極黑陰暗處,自手伸舒亦莫睹。”

  住在天界的日月宮殿中,自身的光明照亮一切世間,可是好景不長,後世便要墮入黑漆漆的陰暗世界,連自己的手伸在眼前也看不見。

  通過以上這些衰壞之相,我們可以體會到輪回變苦的自性。《心性休息》中說:“即生享受無邊福,一切高者死亡後,亦成貧苦可憐仆,如夢富足醒時無。苦樂無常變苦性,若深思惟更增厭,是故叁界諸有情,莫貪有樂修菩提。”輪回…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