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P12

  ..续本文上一页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

  这又如《华严经》所说:你应当忆念为了轮回中的小安乐,自己已经白白浪费了曾经得到过的所有身体。现在应一心寻求菩提,通过止恶行善来摧毁种种贪欲。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诸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欲,即轮回中的小安乐,包括名位、财富、受用、资具、异性等。“徒耗”是无意义地空耗。“诸身前边际”,即从今生一直往前推到无始,也就是今生之前的所有身。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今求菩提”是指人生目标的改变,即以往愚痴,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求得五欲而努力,现在则一心寻求菩提,这是智慧的抉择。“具禁戒”是具足禁行[42]。“由禁摧诸欲”的“欲”是指贪欲,贪欲是生死流转的根源。

  我们应观察,是否从前的所有生命全都浪费了?我们的精力是否用在追求和享受五欲上?比如,今生为了追求饮食、财富、功名、异性等受用,昼夜不断地努力。为何我们会将身心虚耗在这上面呢?就是因为认为这里有自己想要的安乐。但是真有安乐吗?实际上,贪爱只会引起后后的痛苦,并无实义。所以,曾经付出的努力都没有得到过任何大义,一切身都是无意义地空耗了。这样一衡量,就能明白以往的路都是歧途。以前是随顺贪欲、放纵贪欲,而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尽自心最大的能力,通过禁行摧伏贪欲——生死流转的根源,而解脱轮回的结生相续。因此,生命的目的和行为,从此将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你应当忆念:为了追求五欲,从前的一切身都已白白浪费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当中,自己也曾值遇过恒河沙数的诸佛出世,但是由于贪执五欲而未曾承事,也未能在诸佛面前听闻这样的法语。

  追求五欲就是这样障碍我们的菩提道。我们可以反观自己的一生,是不是为了享受五欲而浪费了今生大好的时光。由于贪执五欲而障碍自己在善知识前听闻正法,不能以依教奉行来承事上师。这就是无义空耗人身。依此类推,是否往昔的无数身都已空耗?在这多生累世中,我们从来没有为求菩提、求解脱而努力过,而是在长夜生死大梦当中,追逐五欲枉受辛苦,如今为何还不醒悟呢?

  因此,如果不能明辨生死道与解脱道,人心便无法寻求、摄取真实的解脱义利,所以这一念出离心确实是解脱道的命根。如果不能真实生起出离心,我们整个身心就会被卷入五欲的狂澜中,那么,即便再活数亿生也没有意义。所以不如当下发起求解脱心,在解脱道上修一分法行,人生才有实义。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

  应当常常思惟:三有中一切圆满兴盛的事都具有虚妄、欺骗的性质,为此我们往昔已经领受了无量无意义的大苦,此生之前已浪费了无量色身。如果今后仍不改变这种追求三有盛事的动机与行为方式,还不努力勤修解脱,那么往后无量生中必定还是老戏重演。思惟这个道理之后,使自心生起猛利的厌离。

  “尽所得三有盛事”:包括三有中一切圆满兴盛的事,即周遭看似繁华美丽的轮回世界、你心目中所羡慕的那些美好的事物。

  “悉皆欺诳”:一切都是欺骗人的虚妄之法。因为如果本质符合外表,这是真实;相反,外现的是一种安乐之相,而本质却是苦,这就是欺诳。对此各位当以智慧看破,即应观察思惟:轮回中看似圆满、欢乐之法,是否真实?自己认为世上有永远幸福的法,但真能永恒吗?自以为具有很大意义的,是否真具实义?对此如果不能辨别清楚,就必定会被假像欺骗,身心会被贪欲牵引,而将精力用在追求三有盛事上,结果便是“领受无量无义大苦”。也就是由于贪爱求取而将引生无量毫无意义的大痛苦。如果受苦能有真实利益,那么这个苦受得还有意义。但是,为了追求五欲而受苦,不但得不到丝毫善果,而且还似飞蛾扑火,只是枉受焚身之苦。因此,万万不可一错再错,应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再误入歧途。

  戌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慬哦瓦云:“觉沃敦巴[43],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

  慬哦瓦尊者说:觉沃敦巴!无始以来不论我们曾经受过何种五蕴身,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修过大乘正法。这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要鞭策自己。

  比如,世尊本生[44]作萨埵王子时,见到母虎饥饿逼切,要吃小虎崽充饥。当时,只有新鲜温热的血肉才能救母虎。萨埵王子决定舍身饲虎,心想:“我在久远的生死当中,虽曾无数次舍身,但都是无意义地空耗了,或者是为了贪欲,或者是为了嗔恚,或者是为了愚痴,从不曾为法捐躯。今天遇到福田,为何不能舍身救济饥苦呢?”以如此思惟,而使王子的生命具有了重大意义。

  我们应当在这样分辨清楚了有意义与没有意义的人生后,鞭策自己一心投入正法。比如,心中思惟:无始以来,为了五欲曾浪费过无数生命,从来不曾听闻过像《入行论》这样殊胜的菩提心修法,现在有机会听闻,就应当珍惜努力。或者放生时,心里忆念:无始以来,为了贪嗔痴浪费过无数生命,现在虽然寒冷,但是能以自己的身体救护一条生命,这是最有意义的。所以,我应当尽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放生。应当像这样思惟,来激发自己行善的动力。

  【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45],此于心中实觉不安。”

  又如桑朴瓦所说:不能再堕入生死中了,一旦堕入,就要无数次地转生善恶趣,在生死轮回中浮沉,一想起此事,心中就觉得不安。

  只要还没有出离生死,今后必定还要无数次地转生善恶趣,因此一想起生死流转的大苦,心里就应该有危机感,不能放逸、逍遥。

  【乃至未能起心如此,须勤思惟,纵起亦当恒常修习。

  只要还没有真实生起厌离整个轮回安乐的心,就必须精勤地思惟。纵然已经生起,也应当持续不断地修习,不能放松,因为它是解脱道命根的缘故。

  以下对第二无饱足过患作一归纳归纳:

  理证:贪欲(有法)以享受无法满足,因遇缘是增上自性的缘故。

  比喻:大海以水无法满足,明镜以影相无法满足,虚空以风无法满足,烈火以薪柴无法满足,谷响以声音无法满足,干渴以盐水无法满足。

  这些都是描述不满足而增上的相。换句话说,往大海中灌水,海水只会越来越增长,不可能使海面静止、降低乃至使大海干涸。或者在烈火中投入薪柴,投得越多,火势只会越旺,其它依此类推。《毗奈耶经》说:整个大地的高山、大海都变成珍宝,凡夫的贪欲也没有满足之时。如果能以智慧观察到贪欲是遇缘增上的自性,就会觉悟:通过纵欲根本无法满足贪欲,只会越来越滋长欲渴之苦。

  酉三、数数舍身过患

  【数数舍身过患者,如云:“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谓一一有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

  思惟六苦中第三数数舍身的过患,就像《亲友书》所说:每一位有情每一次受身的骨骸,如果不腐烂坏散,堆积起来可以超过好几座须弥山。

  我们每一次舍身转世时,都给世界留下一具尸体。如果将这些尸体处理后保存下来,一具具排列开来,可以充满全中国。如此思惟生死之相,就会觉得轮回没有安乐可言。

  下面对第三数数舍身过患作一归纳:

  理证:五蕴身(有法)已舍过无数次,因为轮回无始,蕴身没有起点的缘故。

  比喻:就像果树的果实不断掉落一般。

  酉四、数数结生过患分三:一、标明出处 二、以教理遮破错解 三、明彼修行之理

  戌一、标明出处

  【数数结生过患者,如云:“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

  第四,数数结生的过患,就像《亲友书》所说:虽然取大地土做成象柏子那样小的泥丸,以一粒泥丸代表一位母亲,这样大地泥土可以全部取尽,但是母亲的数量却无法数尽。

  戌二、以教理遮破错解

  先说错解:

  【昔诸先觉解释此义,谓一有情为母之量,此非正义。

  往昔先觉将“母边际”的意义解释为:一位有情累世曾经作过自己母亲的数量。比如,某甲在我的前五世、前七十世等做过我的母亲,这样一直往前数,此人曾无数次做过我母亲。但是,这样解释并非论文的本义。

  再以教证遮破:

  【即此释中引经文云:“诸苾刍,譬如有人,从此大地执取诸丸,量如柏子,作是数云: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而下其丸。诸苾刍,此大地泥速可穷尽,然诸人母展转非尔。”是显自母及彼母等母转次第。

  《亲友书释》当中引用了一段经文说:诸比丘,比如有人取大地土搓成体积象柏子那样大的泥丸。每搓一粒泥丸时,都说:“这是我母亲”,放下后又取另一粒说:“这是我母亲的母亲”,又取一粒说:“这是我母亲母亲的母亲”,这样一直数下去,大地的泥土可以穷尽,但是诸人母亲往前的相续却不能穷尽。这段经文明显是在显示: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的母亲等辗转…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