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36

  ..續本文上一頁中,也有類似的受生情形。

  午八、受生旁生等生處之相

  【若生旁生、餓鬼、人間、欲天、色天,便于生處,見己同類可意有情。次由于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嗔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

  如果轉生旁生、餓鬼、人間、欲界天、色界天等處,在受生之際,中有會在受生處見到自己同類的有情,隨後生起欣樂欲,在欣欲推動下前往受生之處,即將到達時,被所生處之境拘礙,頓時生起嗔心,中有因此息滅,生有隨即而起。

  【此乃《瑜伽師地論》說。

  這是按照《瑜伽師地論》而宣說的。

  【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99]

  如果所做的是宰雞、販豬等之外的不律儀者,受生地獄之相,與前文所說相同。

  換言之,這類非不律儀有情受生地獄,也是由于顛倒見境界、生起前往的願望而受生的。唐譯說:“複起是心而往趣之,謂我與彼嬉戲受樂,習諸技藝。彼于爾時顛倒,謂造種種事業,及觸冷熱。”(在屠羊等非律儀中有受生地獄以外,又有一類中有心想:我和他們一起嬉戲受樂,練習技藝,而趣往受生之處。當時心識顛倒,見做各種事業或者觸到冷熱。)“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生。”(如果沒有顛倒見這些相貌,尚且沒有往趣的樂欲,更何況是真實趣往。如果不趣往那裏,就不會在那裏受生。)

  午九、四生中濕生、化生、卵生之相

  【《俱舍論》雲:“余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俱舍論》中說:“胎生之外的受生相,是內心希求香氣和屋舍。”其中,濕生有情心中希求香氣,化生有情貪著住處。

  夏天河邊的草中,會出生很多小蟲,這便是貪求草的住處而受生的。

  【複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暖熱,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

  這是說化生的受生情形,按照《俱舍論自釋》所說,要受生熱地獄時,中有希求暖熱而前往受生,要受生寒地獄時,中有是希求清涼而受生。

  【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

  卵生的受生方式,《俱舍論》中說與胎生相同。

  下面一並交待出處。

  【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上述死殁和結生的道理,除特殊幾處之外,幾乎都是按《本地分》而宣說的。

  發起希求解脫意樂的方便有二種,以上已經宣說了由苦集門思惟,爲了更清晰地認識如何由集生苦之相,以下宣說如何由十二緣起思惟,目的也是爲了發起希求解脫之心。

  

  

  

思 考 題

  

  

希求解脫

  

  1、爲什麼對善趣也應當如對惡趣一般厭患?

  2、解釋頌義:

  

諸常轉入生死輪,而于暫憩思爲樂,

  

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

  3、修習苦性和不淨相有何必要?

  4、什麼是系縛的體性?

  5、如果把解脫定義爲生已息滅,有什麼過失?解脫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求解脫之心是何種心?

  

思惟苦谛

  

  1、解釋頌義:

  

誰于此無厭,彼豈敬寂靜,

  

如貪著自家,難出此叁有。

  2、爲什麼在集谛前宣說苦谛?

  3、爲什麼不在苦谛後而在集谛後宣說滅谛?

  4、解釋頌義:

  

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

  

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

  5、不真實思惟苦谛有什麼過患?

  6、爲什麼說“不以思集善知生死根本,是斷截正道扼要”?

  7、爲什麼在思擇修時應當令識極爲明淨?

  8、欲引發叁乘一切功德,都需要哪兩種事?

  9、思惟八苦:

  (1)如何思惟生苦五種?(2)如何思惟老苦五種?

  (3)如何思惟病苦五種?(4)如何思惟死苦五種?

  (5)如何思惟怨憎會苦五種?

  (6)如何思惟愛別離苦五種?

  (7)如何思惟求不得苦五種?

  (8)如何思惟五取蘊苦五種?

  (9)爲什麼八苦中對生苦和五取蘊苦特別需要認真修習?

  (10)對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生起真實厭離,有什麼過患?

  10、思惟六苦:

  (1)什麼是無定過患?如何思惟無定過患?

  (2)什麼是無飽足過患?如何思惟無飽足過患?

  (3)解釋頌義:

  

汝應憶念爲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諸欲。

  

汝應憶念爲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

  

未能承事恒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4)如何思惟數數舍身過患?

  (5)按本論所說,“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的意義如何?爲什麼由思惟此義能引發厭患生死?

  (6)如何思惟數數高下過患?

  (7)如何思惟無伴過患?

  (8)如何把六苦歸攝爲叁種?

  11、說出叁苦的體相、比喻以及相互關系。

  12、說明隨苦樂舍受生起非理作意和生起如理作意的差別。

  13、爲什麼說“于五取蘊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14、行苦既然遍一切苦,爲何只在舍受上安立?

  15、以理成立四威儀等中沒有自性的安樂?

  16、如何把八苦攝爲叁苦?

  17、解釋頌義:

  

惡趣苦無余,人中亦現有,

  

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

  

此中旁生苦,強力于羸弱,

  

缺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有因貧乏起,余從不足生,

  

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18、說出非天之苦。

  19、說出欲天死殁苦、悚栗苦、斫裂殺害苦、驅擯苦。

  20、解釋頌義:

  

(1)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

  

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

  

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

  

非于無散心,刹那能自在。

  

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

  

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2)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21、上二界粗重的內涵是什麼?

  22、解釋頌義:

  

色無色諸天,超越于苦苦,

  

以定樂爲性,住劫不傾動。

  

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

  

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

  

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

  

如童力射箭,墮落爲邊際。

  

如久然諸燈,刹那刹那壞,

  

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思惟集谛

  

  1、爲什麼首先應對煩惱善巧?

  2、煩惱的總相是什麼?

  3、說出貪、嗔煩惱的相

  

  4、說出壞聚見的相及立名的理由。

  5、說出壞聚見與邊執見的關系。

  6、說出戒禁取見與見取見的相及二者的差別。

  7、說明煩惱生起的次第。

  8、解釋頌義:

  

若我知有他,執嗔自他分,

  

與此等系屬,生一切過失。

  9、能生煩惱的六因是什麼?應如何對治六因?

  10、煩惱才生起就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是一種…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