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8

  ..續本文上一頁,就像大海中的鯨魚吞食衆生一般。衆生遇見死主,就像龍遇到金翅鳥、大象遇到獅子、草木遇到烈火一樣,必定遭受毀滅。

  “如海鯨吞諸衆生”海中的鯨魚一口可以吞盡大量的海水、大小魚類以及人類。死魔就如同大鯨魚一般,以它的力量可以吞食大大小小各類的有情。

  申五、思惟怨憎會苦

  【思惟怨憎會苦分五。

  怨憎會苦分五個方面:一、與怨敵相遇而生憂苦;二、害怕怨敵報複;叁、害怕怨敵散布自己的惡名;四、害怕被怨敵傷害悲慘死去;五、因怨敵而違越正法,恐墮惡趣。其中包括一種憂惱苦相與四種怖畏苦相。四種怖畏,即:治罰畏、惡名畏、命終畏、惡趣畏。

  “怨憎”從廣義而言,包括自己所不喜愛的色聲香味觸五境。但此處主要是就有情來說。

  【謂如遇怨敵,便生憂苦。

  第一,如果遇見怨敵,心中便會生起憂惱之苦。

  俗話說:“仇人見面,分外眼紅”,見到怨家對頭,自心就惱亂不安定,眼神、表情、動作都變得很緊張。

  【畏其製罰。

  第二,害怕怨敵以種種方式製罰自己,比如,拳打、腳踢、槍殺,或者暗中使絆、貶官,或對自己的親人報複等等,所以整天提心吊膽、惴惴不安。

  【怖畏惡名,遭非贊頌。

  第叁,害怕怨敵散布自己的惡名,揭露自己的惡行或者散布謠言、大肆毀謗等,使自己名譽掃地,受到別人的非議。

  【畏苦惱死。

  第四,害怕自己被怨敵傷害等,在痛苦中悲慘地死去。

  【違正法故,畏懼死後,墮諸惡趣。

  第五,由于嗔恨怨敵而一時沖動,造下身語意的惡行,違越正法戒律,因此害怕死後墮入惡趣。

  由于以上這五種原因,所以說怨憎會是苦。

  【當思此等。

  應當思惟以上五種怨憎會的苦相。

  申六、思惟愛別離苦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謂若舍離最愛親等,由此令心發生憂戚、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應受用等有所缺乏。

  思惟愛別離苦分五種苦相。

  “若舍離最愛親等”是五種苦相的總前提。“舍離”即暫時的分離、永久的告別等。“親等”之“等”字,包括朋友、親人,所愛的財富、名聲、地位等。廣義是指所喜愛的色聲香味觸等。

  由舍離所愛而造成的五種痛苦:

  第一,“心生憂戚”,即內心憂傷。

  第二,“語生愁歎”,即言語中透出哀愁歎息。

  第叁,“身生擾惱”,即頓足、捶胸、拔扯頭發,或者呆坐不動、飲酒解愁等。

  第四,“念彼功德、思戀因緣,令意熱惱”,即憶念所愛的功德,比如,憶念對方的音容笑貌、對自己的關懷體貼,或者想起孩子的聰明可愛等。在這些可愛相浮現心前時,由此思戀的因緣而令心熱惱、無法安定,甚至茶飯不思、難以成眠。一想起來就傷心難過,淚流不止。

  第五,“應受用等有所缺乏”,即本來覺得應該享受到的東西,由于因緣不具足,而導致缺乏。所謂“受用”,比如,共處戲笑、歌舞、飲食、歡娛而住,或者互相受用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等種種生活中的歡樂。在受用等缺少時,就會有淒涼哀怨的憂愁。

  《大涅槃經》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因爲愛而引生憂惱,因爲愛而引生恐怖,所以愛得越深,別離的憂苦也越深,害怕失去所愛的怖畏也越深。如果遠離貪愛,哪裏會有憂傷、恐怖?《法華經》說:“諸苦所因,貪欲爲本。”《淨名經》說:“從癡有愛,則我病生。”因此,痛苦的根源就是貪欲。

  【當思此等。

  應當結合自身的經驗來思惟這五種苦相。

  申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思惟所欲求不得苦分五。如愛別離。

  求不得苦分五種苦相,和愛別離相同。

  對于所欲求不得時,便因此心生憂戚、語生愁歎、身生擾惱,因爲念彼功德、思戀因緣而令意熱惱,由受用等有所缺乏而生憂苦。求不得苦和愛別離苦本質也相同,都是因貪愛引起。

  【求不得者,謂務農業秋實不成,及營商賈未獲利等,由于所欲勵力追求而未得故,灰心憂苦。

  求不得苦:比如務農,從春天開始播種,經過半年的辛苦勞作,到了秋天卻沒有好的收成;又如經商,苦心投資經營,卻得不到利潤等。這都是因爲努力追求所欲,卻不能如願以償,所以心灰意冷,憂愁苦惱。

  永明延壽大師的《宗鏡錄》中說:“故求不得苦者,有其二種。一者,所希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求不得苦有兩種:第一種是對所希望之處,追求而不能得到;第二種是費盡功夫,卻得不到結果,前功盡棄。所以內心失落痛苦。)

  申八、思惟五取蘊苦分二:一、廣說 二、教誡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酉一、廣說

  【思惟宣說五種取蘊總爲苦義分五,謂是當成衆苦之器,及依已成衆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是行苦器。于此諸苦當數思惟。

  五取蘊有五種苦義:一、是生苦器(五蘊能産生衆苦)之故;二、是依生苦器(依靠生就有痛苦的器,也就是依靠已形成的五蘊而有衆苦的器)之故;叁、是苦苦器之故;四、是壞苦器之故;五、是行苦性之故。對這些苦應該不斷思惟。

  【其中初者,謂依受此取蘊,能引來生以後衆苦。

  第一,五蘊是生苦之器:依靠受此五取蘊身而起煩惱造業,由造集有漏惡業便能引生後世衆多痛苦。

  比如,人類依靠取蘊身而起貪欲、造殺業,由此能引生後世地獄之苦;起競爭心與人爭鬥,能引後世修羅之苦。依此類推,此身日日不斷起貪嗔癡、造有漏惡業,而成爲能生痛苦的容器。

  【第二,謂依已成之蘊,爲老病等之所依止。

  第二,依生苦器:現在已經形成的五取蘊,又成爲衰老、疾病等痛苦的依托之處。

  如果沒有這一生的五取蘊,此生的衰老疾病從何處産生呢?老子也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假吾無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大過患,就是因爲有這個身,假如沒有此身,我有什麼憂患呢?)

  身是苦本,老病死等痛苦依五取蘊身而有,所以五取蘊是苦器。

  【第叁、第四,謂彼二苦粗重隨逐,能生彼二。

  第叁苦苦器和第四壞苦器:因苦苦與壞苦的粗重種子如影隨形的緣故,而能産生苦苦與壞苦。

  【第五,謂初成取蘊,即便生爲行苦自性,以一切行爲宿惑業他自在轉,是行苦故。于叁苦時,此當詳說。

  第五,行苦性:五取蘊一經生成,就具有行苦的自性。因爲一切行都是被過去的煩惱和業所支配著,所以是行苦。下文講述叁苦時,將詳細說明行苦的自性。

  酉二、教誡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若于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發起真實厭離,則其真實求解脫心,無發生處。于諸有情流轉生死,亦無方便能起大悲。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爲切要。

  如果對生死取蘊的自性不能發起真實厭離,那麼,真實的求解脫心就無從生起,而且對有情流轉生死,也無法引生大悲。所以,不論是趣向大乘還是小乘,這個厭離的意樂都極爲關鍵。

  這一段教誡我們,對取蘊的自性發起厭離非常重要,理由是:如果不能真實厭離生死取蘊的自性,就無法引生求解脫之心和大悲心。

  雖然,我們自诩爲大乘修行人,但如果沒有通達苦谛,希求解脫的真實信願就無從生起,而且,面對從無間地獄直至有頂之間的無邊衆生,也不可能真正産生希望救拔他們脫離苦海的大悲心。如此一來,“大乘修行人”的名稱只是自欺欺人而已。所謂修學佛法,也只是流于形相而已,和世間人的想法並無實質性的差別。

  那麼,依靠哪種方法才能生起真實的厭離心呢?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32]、如量解釋[33],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爲宣釋。

  若要對取蘊自性發生厭離,也應當依從經論,首先尋求正確無誤的了解,然後必須長期不斷地觀察修,引發自相續巨大的改變。因此,這裏對佛陀爲了讓衆了知苦谛的生死過患而宣說八苦的所有密意,按照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34]中所作的極其圓滿的抉擇,作了宣說和解釋。

  前文曾說在八苦當中,特別對于生苦和五取蘊苦須認真修習。爲什麼這麼說呢?

  其中有兩層道理:

  第一,對于生苦和取蘊苦必須依賴了達經論的意義之後,反複串習,才有能力去思惟。而對于其它六種苦的內容,即便是不了解經論內涵的人,依靠自身的經曆也能理解、思惟。

  第二,其它六種苦,都是因生苦和取蘊苦而有,所以生苦和取蘊苦是罪魁禍首,是一切輪回痛苦的根本。知道這個道理後,應將解脫道修行的重點放在止息結蘊相續上,如果能截斷這個根本,也就同時滅除了輪回無量支分之苦。否則,有了生苦和取蘊苦之後,依靠業和煩惱爲因,隨著煩惱品粗重,其它老病死等痛苦必然隨之生起而無法遮止,決定是一苦未息、一苦又起。

  總之,特別須認真思惟修習生苦與取蘊苦的理由有二:第一,必須努力思惟此二苦,才能引起思慧;…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