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P7

  ..續本文上一頁輪胎等都已磨損時,就無法再行進了。所以,今生既已獲得難得之人身,又能修持佛法,就應趁年輕精力充沛時,全力以赴積累解脫資糧。如果以此寶貴的人身去追求世間八法,則十分可惜。

  酉叁、諸根衰退

  【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不能明見色等,重忘念等、減念力等。

  人老後諸根衰退,眼睛不能看清楚東西,記憶力嚴重退失、念力損減等。

  “眼等不能明見色等”:以眼根爲例,眼根衰退後,無法看清遠處和細微的東西,連看書也困難,需用放大鏡才能看清。“等”字包括其它根的衰退,比如,老人耳根衰退後,在他耳邊大聲說話,他才能稍稍聽清楚;舌根衰退後,已分辨不出各種味道;牙齒也一顆顆掉落,無法咀嚼食物等等。

  “重忘念等、減念力等”:老人意根衰退,導致記憶力嚴重退失、念力損減,所以往往才剛說過的事情轉身就忘,遇見熟人卻說不出對方的名字,想不起來自己將東西放在何處。老人就是處在這種糊塗的狀態中。《心性休息》說:“根失蔽眼不見色,聲香味觸皆不覺,憶念不清癡沈眠,享用外境力微弱。”

  酉四、受用境界衰退

  【受用境界衰退者,謂受飲食等,極難消化,又無堪能受諸欲塵。

  人老後受用境界衰退,所受用的飲食等難以消化,又沒有能力受用色聲香味觸等欲塵。

  比如,老人沒有能力聽聲音、看色法、用心思惟等。一般世間老人五根功能衰退,雖然心裏還是非常羨慕五欲的享受,但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這一段是緊接前文而來的。受用境界的工具,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諸根衰退的緣故,受用境界的能力自然也隨之衰退。因受用境界的能力衰退的緣故,而感受老苦。

  年輕時雖然精力充沛、六根明利,但人們卻天天用它來追逐欲塵。舌根好,就用它來受用美味,或者說惡語、绮語,唱流行歌曲等;身根好,便用它來造惡、散亂,跳舞、打架;意根明利,卻很少用在行善斷惡上,反而用來追逐世間八法。所以,年輕時雖然六根明利,但如果沒有把握好方向,就會變成造惡的工具。

  以佛法來說,在自己六根有能力時,應該善加利用,學習佛法。眼根好,就應用來行持善法、深入經藏;舌根好,就要用來宣說善法、持咒念佛;身根好,就應爲佛法、爲衆生服務。這樣才是真正善用了人身。

  酉五、壽量衰退

  【壽量衰退苦者,謂壽多滅盡,速趣于死。

  人老之後壽量減少,一生大半的壽命已經用盡,很快就會趣入死亡。

  老人的心態很複雜,一方面不堪老苦,希望早日結束這不悅意的人生,另一方面又總是害怕死亡到來。這就是老人的痛苦。

  【應當數數思惟此等。

  應當反複思惟以上老苦之相。

  【《廣大遊戲經》中亦雲:“由老令老壞少壯,猶如大樹被雷擊,由老令耄朽屋畏,能仁[31]快說老出離。”

  《廣大遊戲經》中也說:老會毀壞年輕、健壯,就像大樹被雷擊一樣,不論是支分還是根本,都被摧壞。老使人身心衰敗,就像身處年久失修的危房中,時刻畏懼房屋垮掉一樣,老年人時時都害怕死亡到來,整個身心瓦解。能仁!請您快宣說出離老苦的方法。

  這段經文的緣起是這樣的:往昔,釋迦牟尼佛示現爲悉達多太子的時候,在東門見到老苦,在南門見到病苦,在西門見到死苦,他便向隨行的人詢問原因,隨從回答:老病死苦無人能逃避,不論是誰都要一一領受。太子走到北門,見到一位羅漢形象的比丘行者時,他心想:此人是否具有解脫諸苦的方法?于是用上面的話向行者闡明諸苦,向他請教厭離諸苦的方法。

  【“諸男女衆由老枯,如猛風摧娑羅林,老奪精進及勇勢,譬如士夫陷淤泥。”

  悉達多太子繼續說:世上衆多男女由于年老而個個衰枯,就像一陣大風將娑羅樹林刮得只剩枯枝敗葉一樣,老會奪走精進以及身體的勇健和心的勢力,猶如勇士陷入淤泥一般。

  人年老時身心衰敗,六根功能衰退,年輕時的勇猛氣勢全被奪走,會陷入一種無能爲力的狀態。

  【“老令妙色成醜陋,老奪威德奪勢力,老奪安樂作毀訾,老奪光澤而令死。”

  老使容顔盡失,變成醜陋不堪;老會奪走威德和勢力,使人變得怯弱無能;老會奪走身心的安樂,倍受他人欺負,使人身心陷入痛苦;老會奪走光澤,最後將人送往死路。

  以下是語錄。

  【慬哦瓦雲:“死苦雖重,而時短促。此老最重。”

  慬哦瓦說:“死亡的痛苦雖然嚴重,但是斷命根的時間短促,而此老苦最爲深重。”

  這是以老苦漫長來顯示老苦的深重。

  【迦瑪瓦雲:“老漸漸至,故稍可忍,若一時頓至,實無能忍之方便。”

  迦瑪瓦說:老漸漸來到,因爲它是漸漸來到,讓人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地適應,所以稍微還能忍受。假如老苦在一時之間頓然來到,那麼實在是沒有辦法承受。

  申叁、思惟病苦

  【思惟病苦分五。

  思惟病苦分五個方面:一、身性變壞之故;二、憂苦增長多住之故;叁、于可意境不能受用之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之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之故。

  【身性變壞者,謂身肉銷瘦、皮膚幹枯等。

  第一,病後身性會變壞:生病時身體消瘦憔悴、皮膚幹枯、臉色臘黃等。

  【增長憂苦、多住憂苦者,謂身中水等諸界,分不平均、增減錯亂,身生逼惱、心起憂痛,而度晝夜。

  第二,病後增長了憂苦、多處在憂苦之中:身體內地水火風四大種不平衡、增減發生了錯亂,導致身體産生了逼惱、內心憂慮痛苦,晝夜都在身心痛苦的狀態中度過。

  【不能受用悅意境界者。謂若有雲,諸可意境于病有損,雖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諸威儀道,亦多不能隨欲。

  第叁,不能享用喜歡的境界:如果某些喜歡的東西對治病有損害,那麼雖然想要享受也不得自在,而且行住坐臥的各種威儀,也多不能隨心所欲了。

  【諸非可意境界受用,雖非所欲須強受用者。謂諸非悅飲食藥等,須強食用。如是火炙及刀割等諸粗苦事,皆須習近。

  第四,對不稱心的境界雖然心中不願意而必須勉強受用:爲了治病,必須勉強服用自己不喜歡的飲食、藥物等,被迫感受藥味的苦、澀、酸等痛苦;而且爲了治病,必須承受火烤、開刀、紮針、放療、化療等痛苦的治療。

  【速離命根者,謂見病難治,便生痛苦。

  第五,速離命根:見到疾病難以治愈,便憂心忡忡,害怕馬上死去。

  由于以上這五種原因,所以說病是痛苦。

  【當于此等審細思惟。

  對于以上五種病苦之相應當詳細思惟。

  以下引教證。

  【《廣大遊戲經》雲:“多百種病及病苦,如人逐鹿逼衆生,當觀老病壞衆生,惟願速說苦出離。”

  《廣大遊戲經》說:數百種疾病以及由病痛所引生的身心憂苦,如獵人追逐鹿群一般,逼惱衆生。應當觀察衰老和疾病是如何損壞衆生,唯願能仁盡快說出離痛苦之法。

  【“譬如冬季大風雪,草木林藥奪光榮,如是病奪衆生榮,衰損諸根及色力。”

  猶如寒冷冬季的大風雪,奪走青草、樹木、園林、藥草的繁茂。同樣,疾病奪走了衆生的健康,令衆生的六根、容貌、氣力衰損。

  【“令盡財谷及大藏,病常輕蔑諸衆生,作諸損惱嗔諸愛,周遍炎熱如空日。”

  疾病會耗盡病人的財産、谷物和積蓄,常常輕蔑侮辱衆生,不斷損惱衆生的身心,破壞悅意的境界,此疾病如同空中烈日般炎熱難耐。

  申四、思惟死苦

  【思惟死苦分五,謂舍離圓滿可愛財位,舍離圓滿可愛親族,舍離圓滿可愛朋翼,舍離圓滿可愛身體,死時當受猛利憂苦。

  思惟死苦分五個方面:一、由于要舍離所愛的圓滿財位,而導致憂苦;二、由于要舍離所愛的圓滿親屬,而導致憂苦;叁、由于要舍離所愛的朋友,而導致憂苦;四、由于要舍離所愛的身體,而導致憂苦;五、命終時備受種種強烈的憂苦。前面四者都是由舍離所愛而導致的痛苦。

  【乃至意未厭此諸苦,當數思惟。

  乃至沒有對這些苦相心生厭離之間,應當數數思惟。

  【前四爲苦之理者,謂見當離此四圓滿而發憂苦。

  前四種之所以是苦,是由于見到死亡時必須舍離生前時所貪執的四種圓滿而滿腹憂愁的緣故。

  【《廣大遊戲經》雲:“若死若沒死沒時,永離親愛諸衆生,不還非可重會遇,如樹落葉同逝水。”

  《廣大遊戲經》說:當已死或正在死或將要死時,死者必然要和親愛的人永遠別離,從此不可能再相遇,就像落葉飄落,不再複生,又似江水流逝,不可返回。

  【“死令王者無自在,死劫猶如水漂木,獨去無伴無二人,自業具果無自在。”

  死亡令國王也沒有自在,死亡劫走一切生時的圓滿,就像大水沖走木頭一樣,只有一人獨去,沒有同伴,唯有隨自己的業力決定未來的果報,而沒有自在。

  “水漂木”:“水”比喻死亡,“木”比喻生時的自在、力量等。死亡完全奪走了自在、力量等,就如大水沖走木頭一樣。

  【“死擒多百諸含靈,如海鯨吞諸衆生,猶龍金翅象遇獅,同草木聚遭猛火。”

  死主抓走成百上千的有情…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