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衰敗;四、一起共住者不可保信,雖然依靠暫時的因緣和親友眷屬共住,但是最後以別離的法性,仍要獨自一人趣往後世。
綜合起來看就會發現,輪回中並沒有任何可信賴之處。我們一直以來都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體、輪回中的圓滿、眷屬的系屬以及扶親除怨上,但實際上這些都不是可信賴之處。只要是生死中的事物,必定像浮雲露水般不可依靠,這就是有漏法的本質。
我們應該好好地反問自己:現在通身就在毫無實義的輪回當中,沈淪此中唯有受苦而已,爲何還要苦苦執著不舍呢?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隨念叁寶經注釋》當中說:“一般依止此種彼種的一切有漏有爲法,最終無不滅盡,所以雖然獲得轉輪王、帝釋、梵天的王政卻沒有依止,縱然獲得者自己對它沒有舍棄希求,但是從所得角度,必然成爲無有依止或者不可取。聖法並非如此,依止者自己如果不舍棄聖法,聖法不能作爲依止或者依賴之處,何時何處也不可能。”知道這個事實之後,道友們應當調整心念,一心皈依四谛法,從內心尋找真正的實義。
【第叁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
第叁,“無始而轉”,就是從無始無明開始,衆生由于無明力而不斷地輾轉結生,從今生一直往前推,根本找不到轉生的起點,生死是如此漫長。
流轉的相續猶如火苗,如果不加吹滅,它可以一直燃燒到盡未來際。同樣,如果不能認識輪回的根源而加以對治,決定見不到轉生結束的那一天。由此應當認識到:輪回不可能通過追求而了結,一定要從今生發願超出輪回的束縛。
【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對于總攝爲叁種之理,也應當如理思惟。
午叁、思惟叁苦分二:一、依廣大行派 二、依甚深見派
【第叁,修叁苦者。】
“修叁苦”,即思惟叁苦之理。
未一、依廣大行派分七:一、壞苦 二、苦苦 叁、行苦 四、由叁種受中産生煩惱之理 五、從煩惱中産生痛苦之理 六、須從叁受中以叁觀遮止之理 七、標明出處
申一、壞苦[51]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52],若于其上灑以冷水,似爲安樂,于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衆苦,故名壞苦。】
比如在嚴重發炎的熱瘡或者熱癰上面灑上冷水時,會産生一種好像是安樂的感受,生死中所有的樂受就像這樣,一旦壞滅時,還會生起衆多痛苦,所以稱爲壞苦。
【此複非惟其受,即此相應余心、心所及爲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不僅是樂受本身,包括和樂受相應的其余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各種有漏境等,都是壞苦。
比如:嚼口香糖時,會有香甜、清新的樂受。這個樂受不可能獨立出現,它需要由許多因緣聚合才能産生。其中,色法方面,包括能引起樂受的所緣有漏境——口香糖,又有身根、舌根,還有根依的舌頭、牙齒等;心法方面,除了受心所之外,還有和它同時相應的四種遍行心所——思心所、觸心所、想心所、作意心所,以及心王——舌識和意識等。這些都是壞苦。
以下歸納壞苦。
體相[53]:流轉生死者所有的有漏樂受,在壞滅時會引起其它衆苦。
釋詞:産生和安住時似乎安樂,而壞滅時能産生痛苦,所以叫壞苦。
差別[54]:在某時能産生痛苦的樂受,和此樂受相應的心王、心所,生起樂受之因的所緣有漏法。
舉例:總的說來就是一切有漏樂受。比如,天熱時吃西瓜、吹涼風,身體勞累時躺下來睡覺。
須知,這裏所說的壞苦不是苦受,而是苦的自性。
申二、苦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55]熱水等變異觸[56]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才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腎痛。】
又比如熱癰發炎痛苦逼切難忍,又遇到熱水等能變異觸時,便會生起劇烈的疼痛。由此應當知道,苦受才一生起,就能觸惱身心,所以叫苦苦。比如腎痛。
【此複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的壞苦一樣,不僅是苦受本身,包括和苦受相應的其余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苦苦。
以下歸納苦苦。
體相:剛産生時,就對身心作逼惱的受。
釋詞:這種受剛産生以及安住時,就對身心産生逼惱——苦的作用,而且本性是苦,所以叫苦苦,也就是以苦爲苦。
差別:剛一産生便能生苦的苦受,和此苦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生受之因的所緣有漏法。
舉例:總的就是一切苦受。比如,死亡、遭遇車禍。
申叁、行苦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舍受,爲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又比如熱癰,在沒有接觸到冷水和熱水等時,沒有明顯的樂受和苦受,是一種有漏的舍受。這個舍受被粗重所隨逐的緣故,稱爲行苦。
舍受有善、惡、無記叁種,善的舍受中又分有漏和無漏。這裏所說的舍受排除了無漏舍受,因爲無漏舍受不屬于苦谛所攝的緣故。
【此亦如前,非惟其受。】
和前面兩者一樣,不僅是舍受本身,包括和舍受相應的其余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行苦。
以下再說明行苦之相。觀察的對象是有漏近取蘊,觀察的角度有二:一、近取蘊是由業惑所造集,以遷流爲苦相;二、由近取蘊能集衆苦,以粗重所隨爲苦相。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爲苦。】
有漏近取蘊由于受過去的業和煩惱支配而變化,所以稱爲苦。
《叁藏法數》說:“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遷流,常不安穩故也。”一切有漏法是由業惑所造,所以難免有生、住、異、滅等四相遷流,是一種沒有刹那常住安穩的苦。經中說:“若非常,即是苦。”比如,射出去的箭,在飛行過程中,由于被動能所推動,每一刹那都在不由自主地向前飛行,這就是行苦。
一切由業和煩惱所引生的近取蘊,在它的自體當中,能生起一切煩惱與痛苦,因此“一切是遍行粗重所攝”。
【及爲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爲遍行粗重所隨。】
而且是被能引發未來痛苦與煩惱的種子所隨逐,所以稱爲遍行粗重所隨。
“遍行”即周遍、充滿。叁界六道,上到有頂下至無間地獄,不論是胎、卵、濕、化哪一種生命,時時刻刻都被粗重所隨逐,無一例外。或者無論是苦受、樂受還是舍受,都不離粗重性,充滿了粗重,所以稱爲“遍行粗重所隨”。換句話說,一切有漏的近取蘊都是行苦的自性,無一離開行苦。由于這個行苦,世尊才說“有漏皆苦”。
以下歸納行苦。
體相:與能生煩惱以及痛苦的粗重相應的有漏法。
釋詞:以業惑造作的五蘊,遍及于一切內外諸有漏法之中,所以叫遍行苦。
差別:有漏舍受,和舍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
舉例:總的就是一切有漏舍受都是行苦。比如,癰沒有遇到冷、熱兩種觸時的狀態。
由于凡夫一切時處都落在苦、樂、舍受當中,而這叁種受,與受相應的一切心、心所,以及當時所緣的諸有漏境(如自己內在的根和根依、外在的色法等五境),都是苦的自性,含攝在痛苦當中,所以總的就說“有漏皆苦”。換句話說,我們現前從身到心、從內到外,一切的本質都是痛苦。
再看“爲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此句的含義。我們這個身心的取蘊是由業和煩惱所造集,一直被業和煩惱所控製。同時在這個取蘊當中,潛伏著能引發後後煩惱和痛苦的種子或功能,所以一遇到外緣,都會立即引發貪、嗔、癡等某種煩惱,隨著煩惱就會造業,造成了後世的痛苦。因此,後後的一切惑、業、苦,都是由于近取蘊中攜帶了煩惱種子的緣故。
以下先說隨著受産生煩惱之理,再說隨煩惱引苦之理。
申四、由叁種受中産生煩惱之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嗔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于無常執爲常等,愚癡增長。】
由于近取蘊被煩惱種子所跟隨,這樣如果生起樂受,隨著樂受貪欲便會增長;如果生起苦受,隨著苦受嗔恚就會增長;如果是不苦不樂的舍受,那麼就會隨著這個粗重身,對無常性執著爲常等,愚癡便會增長。
文中“等”字包括對衆苦執著爲安樂、對不淨執著爲清淨、對無我執著爲我,加上對無常執著爲常,就是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執著。
由此可見我們凡夫平日的狀態,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是歡喜就是憂,要麼就是愚癡。若不修解脫道,決定逃不出煩惱的狀態,毫無清淨可言。身心稍得一點樂受,便立即生起貪欲。比如,一嘗到味道鮮美的菜,馬上就生起貪欲,筷子不停地往這個盤子裏伸。又如一受到別人的吹捧,就心花怒放,露出幸福的微笑。凡夫就是如此地不自在。如果悅意境界現前,根、境一接觸便生起樂受,由樂受馬上就能引起貪欲,心裏便生希求之心。這就是因樂受而貪欲隨增。
相反,如果不悅意境現前,稍有苦受,便心生惱怒。所以,要讓凡夫發脾氣非常簡單,因爲他的相續中本來就是粗重隨逐,心中早已埋好了炸彈,只要製造一點不悅意的色聲香味觸,…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士道講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