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谓“断”,不是指切断末摩,而是触及末摩使命根断绝。《俱舍论自释》中说:“于身中有异支节,触便致死,是谓末摩。若水火风随一增盛,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从斯不久遂致命终。”《俱舍光记》说:“末摩是身中死穴,其量极小,触便致死。”
午二、不善心死分六:一、以不善心死 二、一般造不善业死的恶相 三、造上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四、造中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五、对解肢节苦遣除疑惑 六、于三种死心需要以爱结合之理
未一、以不善心死
【不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临死其身受重苦受。】
以不善心死,就是自己回忆,或者因为他人而使自己回忆生前串习的恶法,从粗想开始后,追思忆念贪欲嗔恚等,心中显现不善法,临终时,他的身体将会感受极重的苦受。
佛世时,有位居士生前常常供养三宝,当他临终的时候,妻子在身边哀哭,使他心生贪恋,结果在妻子的鼻孔中化作一只小虫。这是由妻子的因缘使亡者心中现行贪恋而导致堕落的。
未二、一般造不善业死的恶相
【造不善业当死之时,现受先造不善业果所有前相,谓如梦中多怪色相于彼显现,如从光明趣向暗处。】
生前造不善业的人临终时,必定会感受先前所造不善业感得的不可爱果的所有前相,就像梦中显现很多怪异的景象,会在他心前显现,此情形犹如从光明走向黑暗处。
这一段中的“诸不善业”,包括杀生乃至邪见之间的不善业道。“不善业果前相”是指临终前虽然还没有产生不可爱果,但首先要感受它的相。由于此相有无量种不可爱色的相似显现,因此称为变怪色相。
“从明趣暗”,在唐译中完整地表达为:“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遍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依于现受不可爱果前相之故,佛说:如果有人先前造下不善业,并且作已积聚,在这种不善业成熟即将趣向恶趣时,它的前相就像从光明趣向黑暗。比如,在傍晚时分,日光被山峰的影子遮盖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出现初中后三个阶段的障覆之相。起初,日光只是被遮住少部分,这叫悬覆,这一阶段的暗相轻微;到了中位,日光已被完全遮盖,暗相转而深重;到后位,暗相极重,因此称为极覆。造恶者从光明趣向黑暗的前相也是如此。)
下面具体说明造恶业者成熟不可爱果的前相差别。
未三、造上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诸造上品不善业者,由见彼等不可爱相,身毛恐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现。】
造作最深重不善业的人,由于看见各种恐怖的不可爱景象,吓得身体汗毛竖立,手脚乱动,大小便失禁,并且手抓虚空,双眼翻白,口吐白沫等,临终时会显现这类见变怪相所引起的恶相。
未四、造中品不善业者的恶相
【若造中品不善,彼诸相中有现不现,设有不俱。】
如果是造作中等不善业,以上的恶相之中,有些会显现,有些不会显现,不会全部显现。
台湾《觉世旬刊》上记载这样一则现代事例:
在某乡汤岛附近的一条街上,有一个鸡贩子,在日本桥旁边做生意,最初是和别人合伙,不久他有了自己的资产。五十岁以后,他得了疑难病症,从此对钱也渐渐不重视了。五十七岁时,他的病情恶化,临死之前他把大儿子夫妻俩叫到枕边说:“苦呀!快把我身边这些鸡赶走。”说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痛苦,他的孩子想问他原因,他说:“你们没看见吗?我以前所杀的鸡统统都来了,这些鸡拿鸡爪踩我的身体,还用嘴来啄我,太苦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鸡赶走?太可怕!赚了钱有什么用,不要再做这种生意了!”说完就断气了。以后他儿子夫妻俩也不做贩鸡的买卖了。
在这则事例中,鸡贩子心前显现群鸡用嘴啄他等变怪色相,这是堕落恶趣的前相。鸡贩子看见这些色相后,心神万分恐惧,这是以见变怪色相所引生的恶相。
未五、对解肢节苦遣除疑惑
【作恶业者,解肢节苦,最极尤重。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
生前造恶的人解肢节苦最为惨重,这种解肢节苦除了天趣和地狱这两类有情之外,其它人鬼旁生等生处都需要感受。
天人和地狱众生都是化生,化生有情不是逐渐命终,因此排除在外。其余生处的解肢节苦又分重轻两种,重是指作恶业者,轻是指作善业者,北拘卢洲的众生感受的都是轻苦。
总而言之,恶业越重,解肢节苦也越重;善业越重,解肢节苦则越轻,特别是具足清净戒体的比丘,临终时非常安祥。
未六、于三种死心需要以爱结合之理
【又一切人临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长夜所习我爱现行,复由我爱增上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能成中有之因。】
所有凡夫临终时,在到昏昧想位之前,长期以来串习的我爱会现行,而且由于我爱的增上力,心中会产生“我将没有了”的恐惧感,这时会不自在地爱执自身,这是产生中有的原因。
【此中预流及一来者,虽其我爱亦复现行,然慧观察制而不著,譬如强力制伏羸劣。诸不还者,我爱不行。】
此中虽然预流果和一来果也会现行我爱,但他们以通达无我的智慧力不断地观察、分析,可以制伏我爱而不耽著,就像大力士制伏瘦弱者一样。不还果的圣者,我爱已不会现行。
有人问:按前文所说,是由临终时我爱现行并且以我爱增上力爱著自身而成办中有,但是不还果圣者我爱不现行,那他成办中有的因又是什么呢?
答:成办中有之因有二种:一是以我爱已生故,二是以无始乐著戏论已熏习故。虽然不还果圣者我爱不现行,但是还有乐着戏论而熏习。是对何法熏习呢?不还果圣者原先对静虑正行串习很强,所以欢喜三摩地功德等,这是成办色界中有的因。
午三、无记心想分二:一、粗想位 二、细想位
未一、粗想位
【无记心死者,谓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种事,无他令忆,此临终时俱离苦乐。】
以无记心去世,就是不管一个人生前造下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或者善恶都未造,在临终时自己未能回忆起善恶,也没有他人使其回忆,是以非善心非不善心而死,既不是安详而逝,也不是苦恼而死。
以上只是针对粗想现行的阶段,将死心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状况。进入细想位时,一切都成为无记状态。
未二、细想位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时,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住无记心。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其忆念,不善亦尔。】
所谓以善心而死,仅仅是指粗想位,当细想现行时,善心也会消失,只是安住在无记心中。这时即使对曾经串习过的善法也不能忆念,别人也不能使他忆念。以不善心死也是如此。
【故细想行时,一切死心皆是无记。】
因此,在细想现行时,一切死心无一例外都是无记的状态。
【《俱舍释》说:“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随顺当断死心。”】
“当断死心”:正当断命根时的最细死心。“不能随顺”:最细死心与善不善心的行相不同,一般人最后的死心状态极其微弱,而善不善心的状态却很明显,所以善不善心不随顺最细死心。最后死时唯一承许相应舍受,随顺无记心,因此最后死心是无记心。
以上所说,只是针对一般情况,以修行人来说,如果具有修证,临终可以安住光明大圆满的正道、大乐智慧或者大手印的境界,这时不是无记心。以净土宗的行者来说,临终能与阿弥陀佛相应,也不是无记心,原因是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安住在善心状态中。
《悲华经》说:“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暗。即便舍身,来生我国。……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
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净土行者如果临终信愿真切,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以佛力加被,当时能生欢喜心而往生,因此和一般的状态不同。这里主要是就中士道的一般情况而宣说的。
巳三、从何摄煖
【第三从何摄煖者,造不善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上分先冷,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二者俱从心处识舍。识最初托精血之中,即为肉心,最后舍处即最初托。】
第三从何处摄煖,造恶者,识是从身体的上分先舍,即顶部先冷,逐渐冷至心的部位。行善者正好相反,是先从下分舍识,脚部先冷,一直冷到心脏。这两种情况最后都是从心脏部位舍识。业识最初托生在父母的精血中,和精血和合,成为肉团心。临终时,识与蕴身分解,最后舍识之处,正好是最初的托生之处。
【如是先从上身摄煖至心,或从下分收煖至心。】
同样,造恶者先从顶部将煖收摄至心,而造善者则从脚底收煖至心。
【次虽未说,从下或上,亦摄至心,然当类知。】
虽然没有说及此后身体另一分摄煖…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士道讲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