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资、净障二者极为重要。因为任何结果的产生,都要依赖因和缘的聚合,犹如良田要出生丰美的庄稼,必须依赖近取因的种子和俱有缘的水土等聚合。同样,若想证道却没有积资、净障这两种助缘,而只有修习所缘行相这一孤因,则决定无法产生证相。
我们再举例说明这个道理。譬如:有两个人依止同一位上师、修持同一个法门,但其中一人很快便生起了证相,而另一人虽然精勤却久久难以生起证相。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正是因为前者已积累了深厚的福德资粮,业障也已清净,所以一投入修法就能生起证相;而后者既无深厚福德资粮的顺缘力,又未能净除业障而为罪垢所覆,由于缺乏助缘,所以纵然努力修习也很难获得证相。
当年无著菩萨也曾经这样示现:
菩萨在鸡足山观修弥勒本尊十二年,由于一直未能亲见本尊,又没有获得任何证相,心灰意冷之际,便放弃修行下山。途中,他遇见一只双足残废、下身糜烂的母狗,由此生起了强烈的大悲心。于是割下身肉施给母狗,并且要用舌头为它舔去身上的小虫。顷刻间,菩萨清净了许多业障而现见弥勒菩萨。
因此,积资净障是最重要的加行,如果没有积资净障作为辅助,正行时就很难与修法相应。此处将积资净障列入正行之前的加行当中,确实有它决定的道理。我们了知它的重要性后,应当如何善巧地修习呢?传承上师们已将积资净障的扼要,完全归摄于七支的修法之中,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方便善巧的修轨,依此而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七支”呢?为何它能摄尽一切集资净障的扼要,而具有极大的功效呢?下面就分别宣说七支的修法及其利益。
子二、分别宣说七支分二:一、真实 二、如理作意则生福德之理
丑一、真实分七:一、礼敬支 二、供养支 三、悔罪支 四、随喜支 五、劝请转*轮支 六、请住世支 七、回向支
“七支”就是普贤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归纳起来就是七支(七支即七个部分,其中“称赞如来”归入礼敬支)。以下分别解释每一支的意义。
寅一、礼敬支分二:一、三门总礼 二、三门别礼
卯一、三门总礼
【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
礼敬支又分“三门总礼”与“三门别礼”,其中,“三门总礼”就是《普贤行愿品》当中的这一颂:“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此礼敬不是缘一方世界和一时之佛,而是缘十方世界过去、未来、现在所有诸佛;而且,应以至诚的心,身语意三业敬礼,不是随着别人转,唯一是发自内心深处而礼敬。
论中从所礼之境与能礼之相两个方面,解释了“三门总礼”。
一、所礼之境
修习礼敬支时,应礼之境,不是一方世界和一时之佛,而是“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即十方世界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诸佛。这个境界极其广大,要求我们放开心量,观想“一切遍礼尽无余”。
二、能礼之相
能礼之相,就是“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即以至诚的心,身语意三业敬礼,不是随着他人而转,唯一是发自内心地礼敬。颂中“清净”在此解释为“至诚”,完全发自内心,就是至诚。
为什么必须如此修习礼敬呢?
【智军阿阇黎释中云:“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智军阿阇黎在《普贤行愿品》的注释中说:“如果仅仅顶礼一尊佛,所获福德尚且没有限量,何况是缘这么多的诸佛礼敬。”
《业报差别经》中说:“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若能至心礼佛,则从膝盖以下直到金刚地基之间有多少微尘,此人就能获得那么多的转轮王位。顶礼一尊佛所获福德尚且无法限量,何况随学普贤菩萨,以意缘取十方三世诸佛,由于所礼之境广大周遍的缘故,所获福德更是不可计量。
为何必须以至诚心三业敬礼呢?成佛所需的福德资粮完全依仗清净之业,因此只有以至诚心所摄持的清净身语意三业作敬礼,才能迅速积聚福德资粮。如果没有发起至诚恳切的心,而只是以散乱心或无记心,身体随着别人礼拜,口中随便念念,则不可能迅速积累福德资粮。
一般凡夫的心力微弱、涣散,而且心量狭小,只能礼敬一佛,所以积资缓慢。这里,宗大师教导我们要掌握“所礼”和“能礼”的要点。若能具备“缘境广大”和“至诚心”这两个条件,以十方三世诸佛为所礼之境,并且以至诚恭敬的心摄持身语而修习礼敬,那么仅仅观想一次也能迅速积累广大资粮,此外再也没有比这更善巧、殊胜的方便了。
卯二、三门别礼
三门别礼,就是身敬礼、语敬礼和意敬礼,即:身以恭敬姿势而礼,语以称赞功德而礼,意则发起胜解、随念功德而礼。
【三门别礼中,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三门别礼当中的“身礼敬”,是指《行愿品》中的这一颂:“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论中从所礼之境、能礼之身、能礼之心、礼敬之福四个方面,解释了“身礼敬”。
“所礼之境”,是礼敬时心中所观想的境——十方三世诸佛,即论中所说:以意攀缘十方三时所摄的一切诸佛,犹如显现在自己眼前一般。
“能礼之身”,是等同诸佛刹土极微尘数的身体,即论云:变化等同诸佛刹土极微尘数的身体,来敬礼每一尊佛。
“能礼之心”,是发起净信力,即论云:这也是对诸所礼境,也就是对所礼诸佛的普贤妙行,发起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对诸佛的礼敬。诸佛的普贤妙行,本来是以净见量才能衡量的不思议境界,但是凡夫也可以依于清净的信心,诚信诸佛功德不可思议,依此信力,心中无比恭敬地发起礼敬。
“礼敬之福”:论中是从能礼之身来阐明福德,即以一身顶礼所获的福德尚且如此巨大,何况以佛刹极微尘数的身体礼敬,福德更是巨大。这是智军阿阇黎在《普贤行愿品》注释中所说的。
有关身体的敬礼方面,或者如《华严》所说,全身扑地而行大礼拜,或如《一切有部律》所说,五体投地而敬礼,或者单手敬礼、俯身而礼等,这些都是身体恭敬之相。
【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
“意敬礼”,就是《行愿品》中此颂:“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这是说,在每一微尘上,都有等同一切微尘数量的诸佛,而每一尊佛都安住在菩萨围绕的众会当中,对此不可思议的诸佛清净境界应当发起胜解,随念诸佛所有的功德。
因此,“意敬礼”就是对不可思议的诸佛清净境界发起胜解,以极其恭敬的信心,随念诸佛身语意及事业等功德。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6]者,谓因即是舌根,海者是繁多辞。】
“语敬礼”,是《行愿品》中此颂:“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这是说,对于诸佛不可穷尽的功德胜誉,在每一尊佛前化现一一身,每一个身体又化现无量头,每一个头又化现无量舌,而以微妙的音声称赞诸佛功德海。按藏文偈颂,其中“音”是指赞叹的言辞,“支分”指因,就是舌根,“海”是形容非常多。
寅二、供养支分二:一、有上供 二、无上供
七支的第二支是“供养支”,其中又分有上供和无上供两种。
“有上供”,是指世间的供养,其供具是世间人天各种庄严的供具,由于在此供养之上还有更殊胜的供养,所以称为有上供。“无上供”,是指出世间的供养,诸菩萨以神力变现无量供具,就是无上供。
卯一、有上供
【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以诸最胜”等两颂。】
供养支中的“有上供”,是按照《行愿品》当中这两颂来作供养:“以诸最胜妙花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下文逐一解释这两颂当中所说的供养具。
【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
“实”是指真花;“假”是指人造的假花,比如以塑料、金银等做成的花。
“最胜华”,即人间、天上等处所有稀有的妙花,“鬘”指各种妙花串成的花环。花与鬘都有真实和假造两种。凡是见到各种美妙的真花或假花,都可以供养诸佛。
【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若打若击。】
“伎乐”就是音乐。“诸乐具”即各种乐器。“若弦若吹”是指管弦乐,比如弹琴、吹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