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資、淨障二者極爲重要。因爲任何結果的産生,都要依賴因和緣的聚合,猶如良田要出生豐美的莊稼,必須依賴近取因的種子和俱有緣的水土等聚合。同樣,若想證道卻沒有積資、淨障這兩種助緣,而只有修習所緣行相這一孤因,則決定無法産生證相。
我們再舉例說明這個道理。譬如:有兩個人依止同一位上師、修持同一個法門,但其中一人很快便生起了證相,而另一人雖然精勤卻久久難以生起證相。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正是因爲前者已積累了深厚的福德資糧,業障也已清淨,所以一投入修法就能生起證相;而後者既無深厚福德資糧的順緣力,又未能淨除業障而爲罪垢所覆,由于缺乏助緣,所以縱然努力修習也很難獲得證相。
當年無著菩薩也曾經這樣示現:
菩薩在雞足山觀修彌勒本尊十二年,由于一直未能親見本尊,又沒有獲得任何證相,心灰意冷之際,便放棄修行下山。途中,他遇見一只雙足殘廢、下身糜爛的母狗,由此生起了強烈的大悲心。于是割下身肉施給母狗,並且要用舌頭爲它舔去身上的小蟲。頃刻間,菩薩清淨了許多業障而現見彌勒菩薩。
因此,積資淨障是最重要的加行,如果沒有積資淨障作爲輔助,正行時就很難與修法相應。此處將積資淨障列入正行之前的加行當中,確實有它決定的道理。我們了知它的重要性後,應當如何善巧地修習呢?傳承上師們已將積資淨障的扼要,完全歸攝于七支的修法之中,爲我們提供了極其方便善巧的修軌,依此而修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麼,什麼是“七支”呢?爲何它能攝盡一切集資淨障的扼要,而具有極大的功效呢?下面就分別宣說七支的修法及其利益。
子二、分別宣說七支分二:一、真實 二、如理作意則生福德之理
醜一、真實分七:一、禮敬支 二、供養支 叁、悔罪支 四、隨喜支 五、勸請轉*輪支 六、請住世支 七、回向支
“七支”就是普賢願王,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歸納起來就是七支(七支即七個部分,其中“稱贊如來”歸入禮敬支)。以下分別解釋每一支的意義。
寅一、禮敬支分二:一、叁門總禮 二、叁門別禮
卯一、叁門總禮
【其禮敬支中,叁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叁業敬禮,非隨他轉。】
禮敬支又分“叁門總禮”與“叁門別禮”,其中,“叁門總禮”就是《普賢行願品》當中的這一頌:“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此禮敬不是緣一方世界和一時之佛,而是緣十方世界過去、未來、現在所有諸佛;而且,應以至誠的心,身語意叁業敬禮,不是隨著別人轉,唯一是發自內心深處而禮敬。
論中從所禮之境與能禮之相兩個方面,解釋了“叁門總禮”。
一、所禮之境
修習禮敬支時,應禮之境,不是一方世界和一時之佛,而是“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即十方世界過去、未來、現在所有的諸佛。這個境界極其廣大,要求我們放開心量,觀想“一切遍禮盡無余”。
二、能禮之相
能禮之相,就是“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即以至誠的心,身語意叁業敬禮,不是隨著他人而轉,唯一是發自內心地禮敬。頌中“清淨”在此解釋爲“至誠”,完全發自內心,就是至誠。
爲什麼必須如此修習禮敬呢?
【智軍阿阇黎釋中雲:“此複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智軍阿阇黎在《普賢行願品》的注釋中說:“如果僅僅頂禮一尊佛,所獲福德尚且沒有限量,何況是緣這麼多的諸佛禮敬。”
《業報差別經》中說:“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叁、處衆無畏;四、諸佛護念;五、具大威儀;六、衆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若能至心禮佛,則從膝蓋以下直到金剛地基之間有多少微塵,此人就能獲得那麼多的轉輪王位。頂禮一尊佛所獲福德尚且無法限量,何況隨學普賢菩薩,以意緣取十方叁世諸佛,由于所禮之境廣大周遍的緣故,所獲福德更是不可計量。
爲何必須以至誠心叁業敬禮呢?成佛所需的福德資糧完全依仗清淨之業,因此只有以至誠心所攝持的清淨身語意叁業作敬禮,才能迅速積聚福德資糧。如果沒有發起至誠懇切的心,而只是以散亂心或無記心,身體隨著別人禮拜,口中隨便念念,則不可能迅速積累福德資糧。
一般凡夫的心力微弱、渙散,而且心量狹小,只能禮敬一佛,所以積資緩慢。這裏,宗大師教導我們要掌握“所禮”和“能禮”的要點。若能具備“緣境廣大”和“至誠心”這兩個條件,以十方叁世諸佛爲所禮之境,並且以至誠恭敬的心攝持身語而修習禮敬,那麼僅僅觀想一次也能迅速積累廣大資糧,此外再也沒有比這更善巧、殊勝的方便了。
卯二、叁門別禮
叁門別禮,就是身敬禮、語敬禮和意敬禮,即:身以恭敬姿勢而禮,語以稱贊功德而禮,意則發起勝解、隨念功德而禮。
【叁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刹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複是于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阇黎所釋也。】
叁門別禮當中的“身禮敬”,是指《行願品》中的這一頌:“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論中從所禮之境、能禮之身、能禮之心、禮敬之福四個方面,解釋了“身禮敬”。
“所禮之境”,是禮敬時心中所觀想的境——十方叁世諸佛,即論中所說:以意攀緣十方叁時所攝的一切諸佛,猶如顯現在自己眼前一般。
“能禮之身”,是等同諸佛刹土極微塵數的身體,即論雲:變化等同諸佛刹土極微塵數的身體,來敬禮每一尊佛。
“能禮之心”,是發起淨信力,即論雲:這也是對諸所禮境,也就是對所禮諸佛的普賢妙行,發起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對諸佛的禮敬。諸佛的普賢妙行,本來是以淨見量才能衡量的不思議境界,但是凡夫也可以依于清淨的信心,誠信諸佛功德不可思議,依此信力,心中無比恭敬地發起禮敬。
“禮敬之福”:論中是從能禮之身來闡明福德,即以一身頂禮所獲的福德尚且如此巨大,何況以佛刹極微塵數的身體禮敬,福德更是巨大。這是智軍阿阇黎在《普賢行願品》注釋中所說的。
有關身體的敬禮方面,或者如《華嚴》所說,全身撲地而行大禮拜,或如《一切有部律》所說,五體投地而敬禮,或者單手敬禮、俯身而禮等,這些都是身體恭敬之相。
【意敬禮者,“于一塵中”等一頌,謂于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意敬禮”,就是《行願品》中此頌:“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是說,在每一微塵上,都有等同一切微塵數量的諸佛,而每一尊佛都安住在菩薩圍繞的衆會當中,對此不可思議的諸佛清淨境界應當發起勝解,隨念諸佛所有的功德。
因此,“意敬禮”就是對不可思議的諸佛清淨境界發起勝解,以極其恭敬的信心,隨念諸佛身語意及事業等功德。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于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此中音者,即是贊辭,其支分[6]者,謂因即是舌根,海者是繁多辭。】
“語敬禮”,是《行願品》中此頌:“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這是說,對于諸佛不可窮盡的功德勝譽,在每一尊佛前化現一一身,每一個身體又化現無量頭,每一個頭又化現無量舌,而以微妙的音聲稱贊諸佛功德海。按藏文偈頌,其中“音”是指贊歎的言辭,“支分”指因,就是舌根,“海”是形容非常多。
寅二、供養支分二:一、有上供 二、無上供
七支的第二支是“供養支”,其中又分有上供和無上供兩種。
“有上供”,是指世間的供養,其供具是世間人天各種莊嚴的供具,由于在此供養之上還有更殊勝的供養,所以稱爲有上供。“無上供”,是指出世間的供養,諸菩薩以神力變現無量供具,就是無上供。
卯一、有上供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以諸最勝”等兩頌。】
供養支中的“有上供”,是按照《行願品》當中這兩頌來作供養:“以諸最勝妙花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下文逐一解釋這兩頌當中所說的供養具。
【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衆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
“實”是指真花;“假”是指人造的假花,比如以塑料、金銀等做成的花。
“最勝華”,即人間、天上等處所有稀有的妙花,“鬘”指各種妙花串成的花環。花與鬘都有真實和假造兩種。凡是見到各種美妙的真花或假花,都可以供養諸佛。
【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若打若擊。】
“伎樂”就是音樂。“諸樂具”即各種樂器。“若弦若吹”是指管弦樂,比如彈琴、吹號;“…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