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14

  ..續本文上一頁若打若擊”是指打擊樂,比如打鼓、敲鑼。這一切美妙動聽的音樂,皆可供養諸佛。

  【塗香者,謂妙香泥。

  “塗香”,是指用香物與水調和之後,可以塗在身上的香。

  【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

  “勝傘蓋”,就是各種傘蓋當中的勝妙者。

  【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

  “燈燭”,即以酥油、蠟等所燃,具有香氣和光明的燈具,以及摩尼寶、夜明珠等具有光明的妙物,或者現代的各類電燈等,以這些光明供養諸佛。

  【燒香者,謂配衆香,或唯一種所燒然香。

  “燒香”有二類:一類是用各種香料配製而成,如以柏枝、檀香木等配製而成的熏香;另一類是唯獨用一種香料製成的燒香,如檀香等。

  【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

  “勝衣服”,即一切衣服中最好、最妙的衣服。

  【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爲飲水,以氛馥香遍叁千界所熏水等。

  “最勝香”,就是可供諸佛菩薩飲用的妙香水,即以香氣彌滿叁千大千世界的妙香所熏之水等。

  【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爲堆,或畫壇場,支配顔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

  “末香”,即用妙香製成的香粉,可用來撒佛,也可用以熏燒供佛,或積聚成堆,或繪畫壇城,配上各種顔色,形量如須彌山一般高廣。

  【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後,有衆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聚”字要加在前文所說一切供具的後面,比如,花聚、鬘聚、塗香聚、燈聚等。“聚”有叁種意義,即衆多義、種種義與莊飾義(藏文中“聚”有安布的意思)。例如,“燈聚”,就是許許多多、各式各樣、排列美觀的燈具。以上一切世間最勝莊嚴具,都以衆多、種種而且陳設美觀的方式供養諸佛如來。

  “一一皆如妙高聚”(此爲唐譯,與藏譯略有不同),其中“妙高聚”是形容所有供具的形量都十分廣大,而且都具有功德妙用。因爲須彌山(妙高山)是人間所見最高廣者,而且是由四寶組成,具有十種功德,所以用“妙高聚”來比喻供養具的形量高廣、數量極多,而且毎一種都具有功德妙用。

  卯二、無上供

  【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

  無上供,即《行願品》中此頌:“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藏文中前二句有“無上供”一詞,文中說:“一切無上供養,我都以勝解心深信。”)所謂“有上供”,即世間供養,其供具爲世間人天各種莊嚴物,而這裏則是諸菩薩等以神通力所變現的無量微妙供具。

  【頌後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

  “等起”,就是思心所,爲生起一切之因,它能引生身語二業,並且在第二刹那之後與彼身語業同存。這裏的“等起”,具體是指普賢行願力。

  “境界”,在這裏是指敬禮和各種供養的對境,也就是諸佛如來。

  論中說:凡是前文中不具足這一頌後兩句意義的地方,都應加上。這兩句是說敬禮、供養的等起和對境。(藏文偈頌後兩句是“悉以普賢行願力,敬禮供養諸如來”,與漢文稍有出入。)

  這裏,宗大師主要是提醒我們:敬禮、供養和以下忏悔、隨喜等一切觀行的等起,唯一是自己深切的行願,也就是普賢行願力。這是七支的核心與靈魂,因爲所有七支的修行,都要發自內心深切的行願,以普賢行願力作爲等起。心中如果具有如此偉大的行願力,就可以將生命完全融入普賢願海之中;相反,心中若無行願,只是有口無心地念一念,則不具大義。

  雖然唯有登地以上的聖者,才能發起真實的普賢行願,但我們也應努力對普賢行願生起勝解信,並且依此勝解信發起勇猛的願心,隨學普賢菩薩,這是所有七支修行的關鍵所在。

  以下再從叁方面闡述,如上供養諸佛的利益。

  一、供養微小,受報廣大

  《悲華經》雲:“若以一花,散虛空中,供養十方佛,乃至畢苦,其福無盡。”如果將一朵花抛向虛空,供養十方諸佛,以此所獲的福德,乃至畢苦也不會窮盡。

  永明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說:“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發許,所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如果有人能對佛法僧叁寶,稍作如絲發般微細的善業,那麼此人將來無論生在何處,都會感受廣大的樂果,而且沒有竭盡的時候。

  過去佛世時,有一位億耳阿羅漢,由于前世曾以一朵花供養佛塔,因此在九十一劫中連續感受人天妙樂,最後更以此福德親見釋迦佛,證得阿羅漢果。由此可見,對叁寶即便稍作供養,果報也非常廣大。

  過去有五百個強盜,看中了一座寺院佛像眉間的寶珠,于是合夥到寺院准備竊取。當時由于大殿內光線昏暗,強盜首領便拔劍挑燈,燈光頓時照亮了佛像。由于這個因緣,這位首領後來成爲釋迦佛教下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緣起不可思議,即便無心供養也能種下解脫的勝因。

  二、供種種物,感種種果

  中國近代禅門巨匠來果禅師曾這樣開示:

  供香則身口不臭,供花則相貌端嚴,供燈則心眼明徹,供水則惡病全消,供果則富樂尊榮,供珠則身欽潔貴,供衣則福壽綿長。

  以香極香淨,故供香將來身口不臭;

  以花色美麗,故供花將來相貌端嚴;

  以燈具光明,故供燈將來心眼明徹,明了諸法;

  以水性柔和,故供水將來身體調和,惡病全消;

  以果實圓滿,故供果將來富樂尊榮,極爲圓滿;

  以珠寶貴重,故供珠將來爲人敬重,地位尊貴;

  以衣長隨身,故供衣將來福壽綿長。

  因此緣起妙不可言,以所供的物品不同,便會感得不同的果報,恰如其分,絲毫不爽。

  叁、廣修供養,福德無盡

  七支當中的供養支,就是普賢十大願王中的“廣修供養”。由于所修的供養具足四種廣大,即供養具、供養境、供養心、供養時等廣大,所以稱爲“廣修供養”。

  供養具廣大:就有上供來說,所觀想的供具爲香花、燈塗等世間最勝妙的莊嚴具,而且一一皆如妙高聚,所以極爲廣大。

  供養境廣大:所供養的對境不是一方、一時之佛,而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以極爲廣大。

  供養心廣大:供養的發心是普賢偉大行願,遠遠勝過一般供養的發心,所以極其廣大。

  供養時廣大:盡未來際供養,即供養的時間永無止境,所以極爲廣大。

  如前所說,以微薄的供養尚且能感得巨大的果報,何況如此廣修供養,必定能獲得無量福德;另外,以一種供物尚且能感得相應的一種福德,何況意幻供養種種無量的莊嚴供具,必定能圓滿諸般功德。由此可見供養支修法的殊勝性,我們若能發起普賢行願而廣修供養,一次觀修便可攝集無量福德。

  寅叁、悔罪支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叁毒因身等叁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複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忏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悔罪支,即《行願品》中此頌:“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對于這一頌,宗大師首先從因、事、自性叁者解釋“罪”,再從方法、作用二者說明“忏悔”。我們將這兩個方面合起來,就能明確“悔罪”的涵義。

  一、從因、事、自性叁者解釋“罪”

  “罪之因”,就是貪嗔癡。“罪之事”,即身等叁事:身之事,即殺、盜、淫;語之事,即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之事,即貪、嗔、邪見。“罪的自性”,就是我所作(由我所作的各種惡業),包括叁種情況——自己親自作的、教唆別人作的、對于別人所作的惡業發隨喜心的。總攝以上一切而說“諸惡業”。

  因爲一切罪業都是衆生內心的叁毒煩惱所引發,所以說“皆由無始貪嗔癡”;而且,是通過身語意叁門造作産生的,所以說“從身語意之所生”。

  依叁毒因身等叁事”:依靠叁毒爲因,以身語意等叁門爲根事(“根”謂依靠身口意作爲發業的根門,“事”即叁門所造的十不善業等)。

  二、由方法、作用二者說明“忏悔”

  忏悔的方法:應當思惟罪業的所有過患,而對以前所造的罪業生起強烈的追悔心,然後謹慎防護叁門不再造惡。要像這樣以至心來忏除罪業。

  忏悔的作用:忏悔能使先前已作的罪業不再增長,而且可以截斷未來罪業的相續,也就是將來不會再造惡業;相反,如果不忏悔,已造的罪業就會不斷增長,而且以後極易再犯。

  以上初步消文之後,還需進一步掌握修習“悔罪支”的要點。

  宗大師已在論中爲我們指點出修習悔罪支的關要——“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忏除”,其中又以“至心”二字尤爲關鍵,而能産生“至心”的主因,就是“應念此等所有過患”。如果不能掌握這兩個心要,就無法契入忏悔。

  所謂“至心”,就是至誠之心、至極之心。由衷發起的忏悔心,就叫至誠之心;這個忏悔心到達極點,就是至極之心。唯有發起至心,才能具足破惡力和恢複力。因爲:只有依靠至心追悔,才能具備破惡的力量(破惡力),而破壞惡業種子;如果生不起至心,那麼依靠微弱的心力,根本無法破壞惡業種子,不能遮止罪業增長。再者,唯有以至心防護,才能具備防護力(恢複力),從而防止叁門再造惡業;否則,如果只是口中念誦儀軌而沒有發起至心防護,這就無力遮止惡業再度現行。

  一般所說的“四力忏悔”,都有一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