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字(依止力、破惡力、恢複力、對治力),這說明忏悔必須引發“至心”,才能使忏悔具有力量。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心力,也就是“至心”未能引動起來,則忏悔不會得力。而能引發“至心”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思惟罪業的過患,也就是“修苦”。
“修苦”和“至心”是能生與所生的必然關系,所以首先應當掌握修苦。比如:自己犯了重罪被判槍決時,腦海中盤旋著即將被槍決的苦楚,恐懼和悔恨交加,全身顫栗不已,悔不當初。此時若能還得一條生路,必定痛改前非,永不再犯。我們如果了知這條心理無欺的法則,就會明白忏悔的關要,即:以念苦能引生怖畏苦果的心,由怖畏心必定能引起追悔心,以追悔心決定能引生防護心。這樣忏悔,就叫“至心忏悔”。
以智慧了知此中的因果關系之後,就應當從“能生因”上入手——經常思維罪業的過患,由于害怕將來感受苦果,就會生起強烈的追悔心和防護心。所以,宗大師的教授就是“應念此等所有過患”。
寅四、隨喜支分五:一、隨喜的涵義 二、隨喜的利益 叁、生喜之因 四、不能隨喜的原因 五、修習普賢隨喜願王的利益
卯一、隨喜的涵義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隨喜支,即《行願品》中此頌:“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7],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宗大師將此頌的修要歸納爲“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
下面分別從隨喜的對境和方法來解釋此頌。
一、隨喜的對境——十方叁世一切五類補特伽羅的所有功德,也就是一切功德。
“五類補特伽羅”,是指六道衆生、聲聞、緣覺、菩薩和佛這五類人。其中,聲聞有學、無學歸爲一類,緣覺有學、無學也算爲一類。“所有善利”,是指所有因之善根和果之利益。
二、隨喜的方法——隨念善利,修習歡喜。
“隨”是隨念,“喜”即修喜。“隨喜”,就是隨自心憶念別人的功德而修習歡喜,隨念功德和修習歡喜二者缺一不可。因爲:如果只是隨念功德,極有可能隨念別人的功德而生嫉妒,或生憂惱、貪心、競爭心等,這些都不是隨念功德而心生歡喜。另一方面,如果只有歡喜心,也不一定是隨喜,比如:別人請我吃大餐,或者送我一件很昂貴的衣服,我也會隨念妙衣、美食而心生歡喜,但這些都不是對功德生喜。因此,隨喜必須兼具兩個條件:一、隨喜的對境唯一是功德;二、隨念功德所産生的應是歡喜心。我們經常只是口中說“隨喜、隨喜”,而忽略了“隨念功德”,內心並未真誠地憶念他人的功德,這就不是清淨的隨喜。
論中又以“貧者獲得寶藏”的比喻,來說明修習歡喜:
隨喜的歡喜心,要像窮人獲得寶藏一樣。因爲:在窮人眼裏,寶藏有巨大的利益,一旦獲得必然無比歡喜;相反,如果眼前只是一堆石頭,他就不會如此歡喜。所以,這個比喻的要點,就在于“隨念善利而生歡喜”。
卯二、隨喜的利益分四:一、獲相同之福德 二、獲更勝之福德 叁、廣大隨喜獲無盡福德 四、隨喜所獲功德之差別
辰一、獲相同之福德
《極樂願文》中說:“聞聽他人行善時,若舍嫉妒不善心,誠心歡悅作隨喜,佛說同獲彼福德。”聽到別人行善時,如果舍棄嫉妒不歡喜的心態,並且誠心誠意緣著別人的善行由衷生起歡喜心,佛說此人可以獲得與行善者相同的福德。永明大師也說:“隨喜贊善,助他勝緣,雖不親作,得同善根。”
辰二、獲更勝之福德
往昔,勝光王迎請佛陀和僧衆應供時,以一切資具受用連續供齋一百二十天,場面盛大,只有國王能夠成辦如此廣大的供養,一般人根本沒有這個財力。當時,有一位以乞討維生的貧女,見到之後心想:“勝光王的財富如此圓滿,這都是由于他前世積累福德所致。如今王又值遇殊勝的佛福田,積集廣大福德,真是稀有!”她在心中真誠地隨念勝光王的功德,而深深感到歡喜。當晚回向時,世尊問勝光王:“你所積累的福德善根,是回向給自己,還是回向福德勝過你的人?”勝光王回答:“誰的善根大,就回向給誰。”結果,世尊先念了貧女的名字作回向,連續叁天都是如此。
依照常理來說,勝光王理應是最大的功德主,但是由于他的發心不及貧女一念隨喜的善心,因此所獲的福德不及貧女。可見,善根的大小主要觀待于意樂。我們見人行善時,若能發起清淨的隨喜心,並且回向無上菩提,甚至可以獲得超過行善者本人以不清淨發心所積的資糧。
辰叁、廣大隨喜獲無盡福德
七支當中的隨喜支,是爲了利他而在廣大的行願力推動之下,至心隨喜一切時空凡聖之功德,故其等起是普賢行願,其對境爲十方叁世一切凡夫乃至佛陀的所有功德。由于願大、境大的緣故,一次觀想便能獲得無盡的福德。《般若攝頌》中說:“叁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不可量。”《華嚴經》中說:“叁千大千國土中滿中海水,可取一發,破爲百分,以一分發,滴取海水,可知滴數,是隨喜福,終不可數。”
辰四、隨喜所獲功德之差別
問:是否對任何人的功德隨喜,都能獲得相同的功德?
對此還需要加以分析:
一、隨喜下等者的功德,可以獲得超過他的功德。譬如,一個人行善時未以菩提心攝持,而另一人在菩提心攝持下,隨喜行善者的功德,那麼隨喜者可以獲得超過行善者的功德。
二、隨喜平等者的功德,可以獲得同等的功德。
叁、隨喜上等者的功德,可以獲得與自己心量相應的功德,譬如,凡夫隨喜八地菩薩的功德。
卯叁、生喜之因
歡喜心都是從愛好産生的,一旦愛好得到滿足,自然就會生起歡喜心。譬如,對于喜好山水的人們來說,旅途中的一草一木都會讓他賞心悅目,充滿歡喜;又如,熱愛球賽的超級球迷,可以通宵達旦地觀賞世界杯球賽,分分秒秒都處于狂喜之中。同樣,以衆生之安樂爲己樂的菩薩,最歡喜一切衆生行善得樂,所以菩薩見人行善得樂自然由衷歡喜。這種緣他人功德而産生的歡喜,實際是從菩提心自然引發的,這才是清淨的歡喜。
卯四、不能隨喜的原因
爲什麼我們見到別人的功德不能隨喜呢?究其根源,就是因爲愛執自己,被我執、我所執障蔽的緣故。
譬如:凡事都想要出類拔萃的人,由于強烈的我愛執,導致自我沒有得到滿足時,就對功德勝過自己的人生起嫉妒等煩惱,這時怎麼可能見他人的功德而生起隨喜心呢?又如:做母親的人,往往很愛執自己的孩子,因此很難忍受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優秀,那她怎麼可能對其他孩子的優點生起隨喜心呢?
因此,當我們以自我爲中心時,由于我執和我所執的障蔽,就無法生起隨喜心;相反,若能以他人爲重,放下自己,那麼就能隨念他人功德而由衷生喜。
卯五、修習普賢隨喜願王的利益
修習普賢隨喜願王可以圓滿心量、拓展心胸。
一般凡夫的心胸都很狹窄,譬如:一位家庭婦女的心量,往往只能容納自己的丈夫、子女和一個繁瑣的小天地,因此她所能隨喜的對境也就僅限于此,非常狹隘。相反,若能放開心量,那麼整個人生的境界都將徹底改觀。譬如:從關心一個家,擴展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整個地球、四大部洲、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刹)……乃至十方佛刹極微塵數的佛刹,再從現在往前推至過去無始、往後推到未來無終。這就是圓滿的心量,可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至此,則懷納一切,隨喜的對境遍及一切凡夫、二乘、菩薩、諸佛之功德。
爲什麼要修習普賢隨喜願王圓滿心量呢?
我們的心性本來是廣大周遍的,超越了時空的局限,所以隨喜的對境也不應局限于某時、某處。心性本來就是大平等的,沒有取大舍小的差別,所以我們也不應只隨喜大的功德,而不隨喜小功德,應當超越分別心的偏袒執著。
若能以普賢行願攝持而作廣大周遍的隨喜,就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分別心的限量,而與廣大周遍、遠離自他的不二心性相應,這就是以普賢行願入于法界大海。所以,我們要隨學普賢菩薩發起廣大的行願,以行願力攝持而普遍隨喜。
我們修習隨喜支,主要是爲了培養心中的行願,在這個行願的推動下,凡是所見聞到的一切功德,不論是哪一類衆生的何種大小善根、何種暫時或究竟的安樂,我們都要爲其善因善果衷心地隨喜。因此,我們修習隨喜完全是爲了利益衆生,如果以這樣的發心修習隨喜支,必定能獲得無量福德。
寅五、勸請轉*輪支
【勸請轉*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于十方刹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礙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阇黎作“現證菩提”而爲解釋。】
勸請轉*輪支,就是《行願品》中此頌:“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這是說,在十方刹土當中,如果有人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礙的智慧(沒有煩惱障的無著智和沒有所知障的無礙智),這樣證悟之後不久,我就立刻變現如彼數量的身體,勸請這些初成道的諸佛轉正*輪。
關于勸請的對境,印度智軍阿阇黎在《行願品》注釋當中解釋爲“現證菩提”,即最初證悟菩提不久,宗大師也如此承許。唐譯《行願品》則直接譯爲“最初成就菩提者”(藏文偈頌中沒有“最初”二字)。所以,這裏並非勸請無量劫前成佛的燃燈佛等,而是勸請初證菩提不久的諸佛,轉妙*輪。
勸請的對境,即“十方所有世間燈…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