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16

  ..續本文上一頁,最初成就菩提者”,也就是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的廣大佛刹之中,所有最初成就菩提的世間明燈——佛陀。

  所勸請之事,即“轉于無上妙*輪”。諸佛最根本的利生事業就是轉*輪,因爲只有弘法才能使衆生依教奉行而離苦得樂,所以勸請的事就是轉*輪。

  正說勸請,即“我今一切皆勸請”,就是對所有最初成道的諸佛,我都以身口意種種方便殷勤地勸請。

  什麼是“以身口意種種方便殷勤勸請”呢?下面以公案來說明。

  釋迦佛最初成道時,觀察自己所證的真理甚深難解,唯有諸佛才能了達,縱然對人宣說也是徒勞無益,因此默然安住。佛又想到,諸佛都是經由梵天勸請之後才轉*輪的,于是世尊從眉間的白毫放大光明,遍照叁千大千世界。

  這時,娑婆世界之主——大梵天王在如來的加持下,了知如來不說法的密意,便決定到佛前請轉*輪。于是,梵王和衆眷屬一起來到佛前,頂禮佛足、右繞叁匝之後,站在一旁祈請說:“世尊爲了利益衆生而求證無上菩提,現在既然已成正覺,爲何卻又默然不爲衆生轉*輪?善哉,世尊!希望您悲憫衆生而轉*輪!”世尊聽後依舊默然。大梵天王便和眷屬們以栴檀天香末、沈水香末供養世尊後,返回天宮。

  世尊爲了讓世人尊重正法、令甚深妙法得以開顯,又入于甚深禅定觀察世間。這時,大梵天王再度得到佛的加持,就到帝釋面前說:“如果如來不轉*輪,那麼世人將會處在生死黑暗的稠林當中,我們應當去勸請佛陀轉正*輪。因爲如果無人勸請,佛陀就會這樣一直默然安住、不轉*輪。此外,爲了讓世人敬重正法,我們也應祈請世尊轉正*輪。”

  于是,大梵天王和帝釋一起來到樹林中,頂禮佛陀、右繞叁匝之後,站在一旁。

  帝釋合掌勸請佛陀說:“世尊降伏諸魔冤,其心清淨如滿月,願爲衆生從定起,以智慧光照世間。”然而世尊仍舊默然不語。

  大梵天王對帝釋說:“你不應該這樣祈請。”于是他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祈求說:“世上現有根機已經成熟、堪可度化的衆生,希望世尊出定爲這些衆生轉正*輪。”

  世尊回答:“我所證悟的妙法甚深微妙、最極寂靜,唯有諸佛才能了達。衆生因爲耽著塵境而無法了解我所說的法,所以我才默然不說法。”梵天、帝釋和天人們聽到佛陀的話,內心都十分憂惱。

  摩伽陀國當時有許多外道,其中有些衆生的根機已經成熟,堪以佛法度化。

  于是,大梵天王再次前往佛前祈請說:“摩伽陀國現在有許多外道,由于執著邪見而行持各種無義的苦行,希望世尊爲他們宣說解脫的甘露妙法。佛陀您已經證悟了究竟之法,叁界之中超勝獨尊,就像須彌山屹立于海面一般。所以,世尊本來就應該宣說正法救度衆生,爲什麼現在反而舍棄他們呢?

  人天衆生正被煩惱病所逼迫,祈求具足一切功德的佛陀能夠慈悲救度他們,因爲如來是天上人間唯一的皈依處。佛陀出世猶如昙花一現,很難值遇,現在既然值遇,就祈求佛陀度脫輪回中無依無怙的流浪衆生。

  如來您曾立下弘誓:自己度脫以後,必定度脫衆生,使他們沐浴在正法的光明之中!希望您大慈大悲,不要舍棄本願,能發出如雷般的獅子吼聲,爲衆生轉妙*輪!”

  這時,世尊以佛眼觀照衆生根器,而對不定聚[8]衆生生起了大悲心,便決定爲這類衆生轉正*輪。

  于是,佛陀告訴大梵天王說:“由于你的勸請,我將爲一切衆生普降甘露法雨,任何衆生只要具有清淨的信心,就可以來聽受正法。”

  正是應大梵天的勸請,佛陀才在鹿野苑爲憍陳如等五比丘轉四谛*輪,五比丘因此證得四果,從此世間才有叁寶出現。

  從這段故事當中,我們也能體會請轉*輪的動機與方式:

  勸請的動機,不是爲了一己的私利,而是爲了一切衆生的利益。當年,大梵天王正是發此大心,祈請世尊爲利樂衆生而宣說妙法。如今我們能夠值遇佛法,蒙受法益,當初大梵天王的請轉*輪,功不可沒。

  勸請的方式,就是以身口意的種種方便,殷勤勸請。比如:手持*輪或潔白海螺,口中贊歎,內心發起利益一切衆生的清淨大心。我們看大梵天王請轉*輪的時候,身體是如何恭敬,語言是如何贊歎,發心是如何廣大、虔誠,而且他是再叁地勸請。我們在念誦“我今一切皆勸請”時,應當隨學大梵天王廣大利他的清淨發心,這樣才符合普賢行願。

  這樣請轉*輪有什麼利益呢?

  依靠勸請十方諸佛轉*輪的緣起力,可以清淨舍法、謗法的罪業,而且生生世世不離叁寶的光明。堪布根華說:“如果祈請高僧大德轉*輪,自己生生世世都會值遇正法的光明,不會墮入邪見的黑暗之中。”此外,還可以使勸請者相續中生起慈愛衆生的善根。聲聞人唯求一己的解脫,然而我們作爲大乘菩薩,就應當悲憫群生,思及衆生的利益,所以應代天下衆生,勸請諸佛普降甘露法雨,使普天之下同沾法益,這就是普賢的行願。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說:“我于十方佛,合掌誠祈請,爲苦惑迷衆,燃亮正法燈。”以如此廣大利他的慈悲心請轉*輪,必能獲得無量福德。

  寅六、請住世支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于十方刹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爲令發起一切衆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刹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請佛住世支,就是《行願品》中此頌:“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這是說,在十方刹土之中,若有諸佛想要示現般涅槃,我爲了讓諸佛發起一切衆生的究竟利益和暫時安樂,而變現無量身體,前往諸佛面前,殷勤勸請“他們在佛刹極微塵數劫中安住世間、不入涅槃”。

  勸請的對境,即“諸佛若欲示涅槃”,就是想要示現般涅槃的諸佛。頌詞中只說到了“諸佛”,實際還包括一切菩薩、聲緣與善知識。

  所勸請的事,即“唯願久住刹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唯一勸請諸佛在佛刹極微塵數大劫中久住,住世的時間是“刹塵劫”,而不是短暫的時間,而且這樣長久住世之目的,是爲了利樂一切衆生。

  正說勸請,即“我悉至誠而勸請”。“至誠”,是表示勸請的心真誠至極,毫無虛假。

  若按《行願品》的長行文來理解上述內容,就會更加完整、清晰。長行文說:“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于一切佛刹極微塵數劫,爲欲利樂一切衆生。”

  勸請的利益:這樣祈請諸佛菩薩等長久住世,可以遣除自己壽命的障礙等,功德極大。

  寅七、回向支

  【回向支者,“所有禮贊”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回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

  回向支,在《行願品》當中說:“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這是說,以上禮贊乃至請佛住世等六支善,代表一切善根,這些善根都和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的欲樂回向,使一切善根成爲大菩提之因,永不窮盡。

  以下從(所回向、回向者、回向心、回向處、回向之必要等)五個方面加以分析。

  所回向,就是前面六支所攝的一切善根。所有善根都不會超出這六支,因此所回向的,就是自己禮贊、供養等的善根。這些善根全都毫不保留地回向衆生和佛道,所以稱爲“普皆回向”。

  回向者,即“悉與一切有情共同”。這說明,回向者不是自己一人,而是自己和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共同回向。

  回向心,是“猛利的欲樂”。“猛”,就是心識強而有力,不是怯弱無力;“利”,即心識明利,而非暗鈍。真正的回向心,必須具備猛利的欲樂和強烈的希求心,而引發“猛利欲樂”的關鍵,則在于內心是否具有深切的行願。如果內心具有偉大的行願,則以行願力自然能夠引發猛利的欲樂,所以這個行願最爲關鍵。所謂“猛利的欲樂”其實就是菩提心,即以菩提心攝持,將所有善根毫無悭吝地回向法界一切有情,使他們離苦得樂,永遠不離無上菩提的大安樂。

  回向處,就是衆生和佛道。其中“衆生”要放在首位,以體現大乘菩薩利他爲主的精神。對此,《行願品》的長行文中很明顯地說到:“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聚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回向的必要,即“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就是爲了讓善根增長廣大、無窮無盡。“令成廣大”,是讓善根成爲大菩提之因;“令成無盡”,是讓善根盡未來際無有窮盡。由此間接可以知道,如果不這樣回向,善根就會成爲小乘或人天果位之因,而且感果之後將會窮盡。

  《慧海請問經》中,以比喻說明了回向的利益:“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幹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如果將善根回向無上菩提,乃至未成佛之間,善根將不會窮盡而且會天天增長。卡隆巴格西說:“一切有爲善法乃無記,回向衆生方得廣大利。”

  因此,回向是轉變善根的善巧方便,以菩提心攝持的回向,能使狹小的善根變成廣大,轉有限的善根成爲無盡。如果沒有這樣回向,善根就會被我執局限而變狹小,中間又極易被嗔恚、邪見等違品摧壞,而且即便未被違品損壞,也僅僅是一種世間或小乘的善根,成熟一次善果之後便會窮盡。可見,回向具有很大的利益和必要。

  總之,回向就是“回己善根,有所趣向”。“回”是回轉…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