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P17

  ..續本文上一頁,“向”是趣向,即趣向內心所緣之處。一直以來,我們內心所緣、所趣向的,唯一是“自我”,凡事都是以“我”爲中心,即便稍作些許善根也要執爲我所,認爲是“我”所作的,所以也就只能回向自享其福、所求順遂。這樣回向的善根會由于我執而變得狹小、下劣。現在我們“普皆回向”,就是要回轉內心以前自私自利的趣向,而唯一緣于利他,將一切善根悉皆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唯願衆生離苦得樂。若能如此回向,一切所作都將成爲大乘無盡廣大的善根。

  醜二、如理作意則生福德之理

  【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這段分成兩個部分解釋:一、如理作意的條件;二、如理作意的結果。

  一、如理作意的條件

  第一個條件——“如是了解此諸文義”,就是對《行願品》頌文的意義,首先應以聞思斷除疑惑,並且熟解文義,因爲只有對文義非常熟悉,才能依文起觀,以心緣文字而現出總相。譬如:對“康定”這個城市不了解的人,雖然聽到“康定”二字,但心中根本無法顯現這個城市的總相;相反,如果對康定人提到“康定”,他心中立即會現起很清晰的總相。同樣,我們必須熟解文義,才能依文起觀,否則就無從隨文入觀。

  第二個條件——“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這是說明七支的修法,即觀修時應當一心專注,心不向其它地方散亂,完全按照《行願品》的文義觀修。

  上述這兩項條件都具足了,才能稱爲“如理作意”,這樣就會有很殊勝的結果。

  二、如理作意的結果

  按照七支文義如理作意,就能攝集無法計量的功德。

  子叁、七支的劃分與歸攝

  在講正文之前,首先我們應當了知,積資淨障具有很多不同的分類。

  譬如:《無貪子請問經》中宣說布施、持戒、修定所攝的叁類福;《叁聚經》中宣說頂禮、忏悔、回向等叁支;《辨中邊論》中宣說書寫乃至修習等十法行;《入行論》中宣說從供養乃至回向的八支;《普賢上師言教》中宣說皈依、發心、念誦百字明、修曼紮與上師瑜伽等五支。

  宗大師在本論則說按《行願品》的七支來積資淨障,其根據有叁:一、依據寂天菩薩的《集學論》,這部論中說到,應按《行願品》恭敬頂禮等;二、依據阿底峽尊者的《問答寶鬘論》及其注釋,彼論中也是這樣宣說;叁、依據嘎當派的教授傳統,也是按《行願品》觀修七支。

  這部《普賢行願品》極其殊勝,在喇榮五明佛學院,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非常重視念修此願文。大恩上師曾經開示:“《普賢行願品》是修集淨土資糧最殊勝的方便,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捷徑,入于聖者境界之要門。《普賢行願品》總集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她是一切願海中的最勝願,所以又稱爲“大願王”,諸大菩薩都依此而發起廣大誓願。”

  1987年,大恩上師率領上萬弟子朝禮五臺聖境時,帶領大衆念誦的,就是這部《普賢行願品》。1990年,大恩上師朝禮印度聖境時,爲各教派弟子反複宣說《普賢行願品》的功德,並且勸修這個不可思議的法門。此後,每年神變月,各地佛子都會前往印度金剛座前敬獻供品、共修《行願品》。1997年,大恩上師爲令佛法興盛廣大而發起大願,號召各地佛子共同念誦《行願品》一億遍,四衆弟子紛紛響應,迅速圓滿了一億數目。

  五明佛學院的四衆弟子謹遵上師規定,每次傳法前必定念誦《行願品》中的七支,傳法後則念誦《普賢行願品》頌文後面部分,作發願回向,而且一切大小佛事,都依照這個常規進行。上師晚年,曾語重心長地對弟子們說:“現在我別無所求,但對僧衆每天念誦一遍《行願品》卻有強烈的希求心。僧衆每天若能如法念誦一遍《行願品》,我住在這世間也覺得有意義!”

  《華嚴經》爲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根本*輪,號稱經中之王、經中之海,而《普賢行願品》又是《華嚴經》的精華,乃毗盧遮那佛之淵府、普賢菩薩的心髓、一切諸佛之所證、一切菩薩之所行。此《行願品》是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親自宣說,所以若能讀誦、受持必獲極大加持。無論修學顯教還是密宗,都要依此殊勝願文來發願。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白、隨喜五者,是爲順緣——積集資糧;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隨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其回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總之攝于積集、淨治、增長無盡叁事之中。

  此段是將七支歸攝于“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增長無盡”這叁事之中。其中,禮敬、供養、請轉*輪、請佛住世、隨喜這五支是順緣方面的積集資糧;忏悔罪業則是遣除違緣的淨治罪障。隨喜支有自隨喜與他隨喜兩種,其中“自隨喜”,是對自己所作的善根修習歡喜。善根猶如種子,自隨喜就像以水潤澤種子,以心緣取自己所作的善根數數修習歡喜,能令善根不斷增長,因此也可以攝在“增長”之中。最後回向,是令前面積資淨罪所長養的善根,雖然微小也能增長廣大,而且可以令已經現前感果、即將窮盡的善根成爲無盡。總之,七支可攝于積集、淨治、增長無盡這叁事中。

  七支還可以歸攝爲四支、叁支、二支或一支,即:歸攝爲積資、淨障、增長、無盡四支;積資、淨障、增長無盡叁支;積資、淨障二支;積資一支;淨障一支。

  七支歸攝爲積資一支的原因:禮敬、供養、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回向這六支本來就是積資,忏悔實際上也是積資,因爲《集學論》中引《無盡慧經》說:“自己以及他人忏悔罪業,宣說這是積集資糧。”

  七支歸攝爲淨障一支的原因:因傲慢而不恭敬的罪障,主要以禮敬對治;因悭吝而不供養的罪障,主要以供養對治;因叁毒煩惱引起的自性罪與佛製罪,主要以忏悔對治;因嫉妒引起的競爭罪障,主要以隨喜對治;因愚癡引起的舍法罪障,主要以請轉*輪對治;以煩惱引起的擾亂上師、佛陀心的罪障,主要以勸請住世對治;以邪見引起的誹謗罪障,主要以回向對治。這樣,七支都可以對治其各自的違品,因此可以全部攝入淨障這一支中。

  癸六、供曼陀羅而祈禱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謂:“唯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令所緣明了顯現”,即令所緣境的資糧田在心中清晰地顯現出來。

  梵語“曼陀羅”,又念作“曼紮”,譯爲“壇城”,有取精華的意思。從取福德與覺證之精華的角度,稱爲“曼陀羅”。

  供曼陀羅的修法,是顯密或大小乘都承認的修法,不應認爲這只是密宗的修法。在一切有部的戒律中曾說:製作壇城,于其上陳設供品。《大壇城經》中也說:我做轉輪王時,也曾以大海、大地以及四洲珍寶供養諸佛。因此,顯宗中也有供獻曼陀羅的說法。

  密宗供曼陀羅,有供五堆、七堆、九堆、二十叁堆、二十五堆、二十七堆、叁十七堆等各種不同的供法。譬如:按《積聚續》,那洛巴與阿巴亞等供二十叁堆;怙主八思巴的傳承是供叁十七堆;格魯派的傳統是供二十五堆;顯宗常啼菩薩供七堆;時輪金剛供九堆;另外還有五堆的供法。按密宗的觀點,曼陀羅有外、內、密、極密四種,此處不多解釋。

  向資糧田供曼陀羅時,應當以猛利的欲樂多次祈禱。

  祈禱的必要性:

  對于想要現證法性的修行者來說,祈禱上師與本尊極爲重要。因爲:一切覺證隨行于加持,獲得加持又需依賴祈請上師、本尊,而祈請又依靠祈禱,就像祈禱如意寶能賜予一切所欲一樣。

  大恩上師曾這樣開示祈禱的重要性:

  譬如,兩個人在年齡、智慧、福報、名聲等方面都相等,但其中一人修法與弘法利生的事業清淨、圓滿、順利,這是由于祈禱觀修上師本尊的功德力所致。假如你平常不修上師瑜伽,那麼即便你如何地聰明博學、精通佛法、名聲廣大,也無法成辦真正弘法利生的事業。

  祈禱的內容有叁個方面:一、滅除一切道的違品顛倒心;二、發起一切證道的無顛倒心;叁、寂滅一切障緣。對這叁個方面,論中具體講到:“唯願傳承上師等加持我,從不恭敬善知識開始,直到執著二種我相的所有顛倒分別心,都能快速滅除;從恭敬善知識開始,一直到通達無我真實性的一切無顛倒心,都能快速發起;以及內外一切障緣都能完全寂滅。”

  下面分二層說明祈禱的內容決定是這叁者的理由。

  必須祈禱前二者的原因:

  想要從渾身是過、毫無功德的凡夫,通過道次第的修行而脫胎換骨,成爲過無不斷、德無不備的佛陀,就必須從叁士道依次進修而成辦佛道。爲了完成佛道的每一支分,實修時必須真實滅除一分過失(顛倒心),發起一分功德(無顛倒心)。

  以道前基礎爲例,在修學如何依止善知識之後,所應斷的過失就是不恭敬善知識等顛倒心,應當發起的功德就是恭敬善知識等無顛倒心,包括華嚴九心等。這樣直到修習上士道毗缽舍那時,應當斷除的,是執著二種我相的顛倒心,必須發起的,是通達無我真實性的無顛倒心。這是道次第修行從始至終最根本的所求。因此,向資糧田供曼陀羅時,必須以猛利欲樂多次祈禱:唯願傳承上師等加持我,能夠速疾滅除顛倒心、發起無顛倒心。

  必須祈禱寂滅一切障緣的理由:

  修行過程中,外在有天魔、惡知識、人事、環境等幹擾,內在則有自己身心業緣等障礙,爲了順利成辦前面二種所求,就必須遣除障礙成就、幹擾修行的內…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道前基礎(新廣論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