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向”是趣向,即趣向内心所缘之处。一直以来,我们内心所缘、所趣向的,唯一是“自我”,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即便稍作些许善根也要执为我所,认为是“我”所作的,所以也就只能回向自享其福、所求顺遂。这样回向的善根会由于我执而变得狭小、下劣。现在我们“普皆回向”,就是要回转内心以前自私自利的趣向,而唯一缘于利他,将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唯愿众生离苦得乐。若能如此回向,一切所作都将成为大乘无尽广大的善根。
丑二、如理作意则生福德之理
【如是了解此诸文义,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则能摄持无量德聚。】
这段分成两个部分解释:一、如理作意的条件;二、如理作意的结果。
一、如理作意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如是了解此诸文义”,就是对《行愿品》颂文的意义,首先应以闻思断除疑惑,并且熟解文义,因为只有对文义非常熟悉,才能依文起观,以心缘文字而现出总相。譬如:对“康定”这个城市不了解的人,虽然听到“康定”二字,但心中根本无法显现这个城市的总相;相反,如果对康定人提到“康定”,他心中立即会现起很清晰的总相。同样,我们必须熟解文义,才能依文起观,否则就无从随文入观。
第二个条件——“意不余散,具如文中所说而行”,这是说明七支的修法,即观修时应当一心专注,心不向其它地方散乱,完全按照《行愿品》的文义观修。
上述这两项条件都具足了,才能称为“如理作意”,这样就会有很殊胜的结果。
二、如理作意的结果
按照七支文义如理作意,就能摄集无法计量的功德。
子三、七支的划分与归摄
在讲正文之前,首先我们应当了知,积资净障具有很多不同的分类。
譬如:《无贪子请问经》中宣说布施、持戒、修定所摄的三类福;《三聚经》中宣说顶礼、忏悔、回向等三支;《辨中边论》中宣说书写乃至修习等十法行;《入行论》中宣说从供养乃至回向的八支;《普贤上师言教》中宣说皈依、发心、念诵百字明、修曼扎与上师瑜伽等五支。
宗大师在本论则说按《行愿品》的七支来积资净障,其根据有三:一、依据寂天菩萨的《集学论》,这部论中说到,应按《行愿品》恭敬顶礼等;二、依据阿底峡尊者的《问答宝鬘论》及其注释,彼论中也是这样宣说;三、依据嘎当派的教授传统,也是按《行愿品》观修七支。
这部《普贤行愿品》极其殊胜,在喇荣五明佛学院,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非常重视念修此愿文。大恩上师曾经开示:“《普贤行愿品》是修集净土资粮最殊胜的方便,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捷径,入于圣者境界之要门。《普贤行愿品》总集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所有大愿,她是一切愿海中的最胜愿,所以又称为“大愿王”,诸大菩萨都依此而发起广大誓愿。”
1987年,大恩上师率领上万弟子朝礼五台圣境时,带领大众念诵的,就是这部《普贤行愿品》。1990年,大恩上师朝礼印度圣境时,为各教派弟子反复宣说《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并且劝修这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此后,每年神变月,各地佛子都会前往印度金刚座前敬献供品、共修《行愿品》。1997年,大恩上师为令佛法兴盛广大而发起大愿,号召各地佛子共同念诵《行愿品》一亿遍,四众弟子纷纷响应,迅速圆满了一亿数目。
五明佛学院的四众弟子谨遵上师规定,每次传法前必定念诵《行愿品》中的七支,传法后则念诵《普贤行愿品》颂文后面部分,作发愿回向,而且一切大小佛事,都依照这个常规进行。上师晚年,曾语重心长地对弟子们说:“现在我别无所求,但对僧众每天念诵一遍《行愿品》却有强烈的希求心。僧众每天若能如法念诵一遍《行愿品》,我住在这世间也觉得有意义!”
《华严经》为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根本*轮,号称经中之王、经中之海,而《普贤行愿品》又是《华严经》的精华,乃毗卢遮那佛之渊府、普贤菩萨的心髓、一切诸佛之所证、一切菩萨之所行。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亲自宣说,所以若能读诵、受持必获极大加持。无论修学显教还是密宗,都要依此殊胜愿文来发愿。
【此中礼敬、供养、劝请、请白、随喜五者,是为顺缘——积集资粮;悔者,是除违缘——净治罪障。随喜支中一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其回向者,是使积集、净治长养诸善,虽极微少,令增广多,又使现前诸已感果将罄尽者,终无穷尽。总之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三事之中。】
此段是将七支归摄于“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增长无尽”这三事之中。其中,礼敬、供养、请转*轮、请佛住世、随喜这五支是顺缘方面的积集资粮;忏悔罪业则是遣除违缘的净治罪障。随喜支有自随喜与他随喜两种,其中“自随喜”,是对自己所作的善根修习欢喜。善根犹如种子,自随喜就像以水润泽种子,以心缘取自己所作的善根数数修习欢喜,能令善根不断增长,因此也可以摄在“增长”之中。最后回向,是令前面积资净罪所长养的善根,虽然微小也能增长广大,而且可以令已经现前感果、即将穷尽的善根成为无尽。总之,七支可摄于积集、净治、增长无尽这三事中。
七支还可以归摄为四支、三支、二支或一支,即:归摄为积资、净障、增长、无尽四支;积资、净障、增长无尽三支;积资、净障二支;积资一支;净障一支。
七支归摄为积资一支的原因:礼敬、供养、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回向这六支本来就是积资,忏悔实际上也是积资,因为《集学论》中引《无尽慧经》说:“自己以及他人忏悔罪业,宣说这是积集资粮。”
七支归摄为净障一支的原因:因傲慢而不恭敬的罪障,主要以礼敬对治;因悭吝而不供养的罪障,主要以供养对治;因三毒烦恼引起的自性罪与佛制罪,主要以忏悔对治;因嫉妒引起的竞争罪障,主要以随喜对治;因愚痴引起的舍法罪障,主要以请转*轮对治;以烦恼引起的扰乱上师、佛陀心的罪障,主要以劝请住世对治;以邪见引起的诽谤罪障,主要以回向对治。这样,七支都可以对治其各自的违品,因此可以全部摄入净障这一支中。
癸六、供曼陀罗而祈祷
【次令所缘明了显现,供曼陀罗,应以猛利欲乐多返祈祷,谓:“唯愿加持,从不恭敬善知识起,乃至执著二种我相,所有一切颠倒分别,速当灭除。从敬知识,乃至通达无我真实,所有一切无颠倒心,速当发起;及其内外一切障缘,悉当寂灭。”】
“令所缘明了显现”,即令所缘境的资粮田在心中清晰地显现出来。
梵语“曼陀罗”,又念作“曼扎”,译为“坛城”,有取精华的意思。从取福德与觉证之精华的角度,称为“曼陀罗”。
供曼陀罗的修法,是显密或大小乘都承认的修法,不应认为这只是密宗的修法。在一切有部的戒律中曾说:制作坛城,于其上陈设供品。《大坛城经》中也说:我做转轮王时,也曾以大海、大地以及四洲珍宝供养诸佛。因此,显宗中也有供献曼陀罗的说法。
密宗供曼陀罗,有供五堆、七堆、九堆、二十三堆、二十五堆、二十七堆、三十七堆等各种不同的供法。譬如:按《积聚续》,那洛巴与阿巴亚等供二十三堆;怙主八思巴的传承是供三十七堆;格鲁派的传统是供二十五堆;显宗常啼菩萨供七堆;时轮金刚供九堆;另外还有五堆的供法。按密宗的观点,曼陀罗有外、内、密、极密四种,此处不多解释。
向资粮田供曼陀罗时,应当以猛利的欲乐多次祈祷。
祈祷的必要性:
对于想要现证法性的修行者来说,祈祷上师与本尊极为重要。因为:一切觉证随行于加持,获得加持又需依赖祈请上师、本尊,而祈请又依靠祈祷,就像祈祷如意宝能赐予一切所欲一样。
大恩上师曾这样开示祈祷的重要性:
譬如,两个人在年龄、智慧、福报、名声等方面都相等,但其中一人修法与弘法利生的事业清净、圆满、顺利,这是由于祈祷观修上师本尊的功德力所致。假如你平常不修上师瑜伽,那么即便你如何地聪明博学、精通佛法、名声广大,也无法成办真正弘法利生的事业。
祈祷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灭除一切道的违品颠倒心;二、发起一切证道的无颠倒心;三、寂灭一切障缘。对这三个方面,论中具体讲到:“唯愿传承上师等加持我,从不恭敬善知识开始,直到执著二种我相的所有颠倒分别心,都能快速灭除;从恭敬善知识开始,一直到通达无我真实性的一切无颠倒心,都能快速发起;以及内外一切障缘都能完全寂灭。”
下面分二层说明祈祷的内容决定是这三者的理由。
必须祈祷前二者的原因:
想要从浑身是过、毫无功德的凡夫,通过道次第的修行而脱胎换骨,成为过无不断、德无不备的佛陀,就必须从三士道依次进修而成办佛道。为了完成佛道的每一支分,实修时必须真实灭除一分过失(颠倒心),发起一分功德(无颠倒心)。
以道前基础为例,在修学如何依止善知识之后,所应断的过失就是不恭敬善知识等颠倒心,应当发起的功德就是恭敬善知识等无颠倒心,包括华严九心等。这样直到修习上士道毗缽舍那时,应当断除的,是执著二种我相的颠倒心,必须发起的,是通达无我真实性的无颠倒心。这是道次第修行从始至终最根本的所求。因此,向资粮田供曼陀罗时,必须以猛利欲乐多次祈祷:唯愿传承上师等加持我,能够速疾灭除颠倒心、发起无颠倒心。
必须祈祷寂灭一切障缘的理由:
修行过程中,外在有天魔、恶知识、人事、环境等干扰,内在则有自己身心业缘等障碍,为了顺利成办前面二种所求,就必须遣除障碍成就、干扰修行的内…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道前基础(新广论讲记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